北京中醫藥大學《本草綱目》研究所 段 煦
在老北京人眼里,荸薺可不是普通的蔬菜,而是正兒八經的水果。
要說北京冬季給人的感覺,就是干燥。 取暖主要靠燒煤,家家戶戶屋里都籠著火,待久了,鼻子都干得冒煙;而屋外,不光空氣干冷, 更有裹挾著黃沙的狂風。 老北京人講究,不管多窮,也要在茶余飯后吃上點兒水果,潤潤燥。 秋天成熟的蘋果、梨、柿子什么的,到了冬天,少且貴,怎么辦呢?幸虧這時候正趕上荸薺大量上市。
以前,老北京人是拿荸薺當水果吃的。 荸薺有健胃、祛痰、解熱潤燥的功效,還能解酒。 將荸薺洗凈去皮,搗碎濾汁喝,可防治因燥火內熱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荸薺還可制成粉,用開水沖成糊狀,這保留了荸薺原有的清香,適宜冬春季節平補。
荸薺生長在泥多水少的池塘里。 北京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山流下來的泉水匯聚到園林、水田多的海淀鎮一帶,為荸薺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雖然在泥里生長,但其口感和味道, 一點兒也不比水果差,吃起來脆嫩清甜,還散發一股清香。

爺爺帶著一大家子人,在果子市以零售水果為生。既然是把荸薺當成水果,上市的時候就要按果子市的規矩售賣。 一入冬,爺爺就從批發荸薺的掌柜手里買下大量的優質荸薺。 個頭大、表皮光滑的荸薺,只會在像我們家這種有鋪面的干鮮果局中出售。 而個頭小、 形狀不規則的次品,則批發給小販串街叫賣。
年關時節,是荸薺大量上市的時候。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講究諸事齊全,荸薺又有“畢齊”的諧音,為圖吉祥,除夕之前家家必定購買荸薺。 因此,春節前是我們家最忙碌的時候。 剛批發來的荸薺帶著泥, 放在綠釉大盆里, 需要用井水一個個洗刷干凈, 露出紫紅光亮的外皮。 只有這樣的賣相擺在柜臺上,才會被人當年貨購買。 我的爺爺就是這樣賣荸薺的。
椒木耳炒荸薺
材料: 青椒、 彩椒、荸薺、木耳、蒜、胡蘿卜、鹽、生抽、油、雞精各適量。
制作過程:青椒、彩椒,切片備用。 荸薺洗凈去皮,切片, 備用。 木耳泡發,去蒂,備用。 鍋中熱油,放入蒜片炒出香味。 倒入胡蘿卜片翻炒,然后放入木耳和彩椒翻炒均勻。 放入荸薺,淋入一點點清水,翻炒片刻。 加入鹽、少許生抽調味,荸薺斷生后關火,放入雞精翻炒均勻就可以出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