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中心干部醫療科副主任醫師 竇青瑜審核專家: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中心干部醫療科主任醫師 吳錦暉

老年人常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 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臟病為常見,患有多種疾病需要使用多種藥物。 此外,老年人心理調節能力和生理功能都有衰退,因此對老年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使用更需小心謹慎。
誤區1:不遵醫囑,擅自增減藥物
有些老年人一旦發現患病, 治療上操之過急,隨意加大藥物劑量。 血壓降得太快或血糖降得過低可能會引起腦供血不足,導致頭暈、乏力,甚至低血糖昏迷。有的老年人一旦病情穩定,就又開始自行減量,導致血壓、血糖波動,病情反而可能加重。
誤區2:道聽途說,聽信他人的治療方案
同一種疾病可能有多種治療藥物, 治療機制不同,要在醫生和藥師的指導下選擇針對性藥物服用,不能因為別人用了效果好,就跟風隨意換藥。
誤區3:盲目養生,大量服用保健品
有些老年人不加鑒別地相信廣告宣傳,不咨詢醫生,就買來各種補藥或保健品吃,不但浪費金錢,還可能發生不良反應,得不償失。
誤區4:沒有癥狀,不用吃藥
一些老年人雖然血糖、血壓明顯升高,但沒有明顯不適癥狀, 以為自我感覺良好就可以不服藥,直到出現腦卒中等嚴重后果,為時已晚。
誤區5:是藥三分毒,不吃或者少吃藥
正規藥物均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只要在醫生和藥師的指導下正確服藥,大多數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可控的,身體可以耐受。
誤區6:隨意性大,服藥不定時
要想使機體對藥物能較快而完全地吸收,并達到適當的血藥濃度及最佳治療效果,應在規定時間內給予恒定劑量,即強調服藥的定時性,如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要在飯后或飯中服用等。 而有些老年人不遵守這些用藥規律,影響治療效果。
誤區7:服藥困難,掰開或研碎后再服藥
部分老年人覺得藥片太大或吞咽功能下降,將藥片掰開研碎,或將膠囊中的顆粒倒出服用。 對一些控釋片、腸溶藥品不能隨意破壞藥物結構,需咨詢醫生和藥師后再用藥。
誤區8:藥物有依賴性,要定期更換
合適的藥物效果理想,不良反應少,對重要器官均有保護作用。 在選用某些藥物后,如果效果理想且沒有不良反應,不建議隨意換藥。
誤區9:濫用維生素、抗生素
有的老年人認為維生素沒有副作用, 是萬能補藥,實際上老年人只要均衡飲食,一般可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必要的維生素。 有的老年人對抗生素過分依賴,一有感冒、腹瀉就服用抗生素,事實上抗生素對病毒無效,應在病因明確的情況下按醫囑服用抗生素。
誤區10:只要服藥就行,不重視生活方式的改善
對于常見的慢性病,如高血壓或糖尿病,除了服用藥物治療,還要結合良好的生活方式: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限酒,合理運動(每周3~5次、 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 如快走、 慢跑等),避免劇烈運動。 如果認為只要服藥,就可以大吃大喝了,那么,血壓、血糖、血脂肯定無法控制良好。
◎受益原則
老年人應權衡利弊,充分考慮藥物的風險和獲益。比如老年房顫患者發生腦卒中風險升高,如果使用抗凝藥物臨床獲益仍然大于出血風險,則不需要停用抗凝藥,而應該積極糾正引起出血的危險因素。
◎謹慎原則
老年人選藥需謹慎,除考慮療效外,還要兼顧不良反應,避免使用老年人禁忌或慎用的藥物,防止濫用保健品。
◎個體化原則
老年患者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如病情、肝腎功能、體重等因素考慮藥物劑量,從小劑量開始, 逐漸調整。對于某些特殊藥物,如華法林、地高辛,需監測血藥濃度,將其控制在合適范圍內。
◎優先治療原則
老年人多病共存,為避免使用不同藥物,突發急癥時, 應當確定優先治療原則,抓主要矛盾,優先處理危及生命的問題。
◎簡單原則
老年人用藥要少而精,盡量減少用藥種類,控制在5種之內。 如果藥物療效不佳,耐受性差,可考慮停藥,以減少藥物種類。
◎小劑量原則
老年人由于肝腎功能減退, 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加、耐受性降低、安全范圍縮小,用藥應采取小劑量原則,緩慢增量,最終達到治療效果。
◎擇時原則
根據時間藥理學原理,選擇合適的用藥時間進行治療。 比如高血壓藥物建議晨起空腹服用;阿卡波糖需和食物一起咀嚼服用;身體對糖皮質激素有晝夜分泌規律,一般早晨服用。
◎暫停用藥原則
當沒有繼續服用藥物的指征時,應果斷停藥。 如果在服藥過程中出現新的問題和病情變化,應考慮是否存在藥物不良反應,要盡早就醫,及時調整藥物。
◎非藥物原則
應重視老年患者的非藥物治療,包括: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心情愉快,戒掉不良嗜好,保證充足睡眠,養成科學、規律的生活方式。
◎用藥依從原則
老年人用藥的依從性常常不盡人意,所以為提高依從性, 可以做好以下幾點:盡量使用一天只服用一次的藥物;使用專門的藥盒分裝藥物,貼上標簽,按早、中、晚用藥依次放好;家屬及其子女按時提醒并督促老年人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