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克強 王 蒙 張良祥 鄭 超
(1.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2.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北京冬奧為中國冰雪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進作用,中國冰雪經濟迎來了大發展的黃金期。冰雪產業短期內的快速發展帶來的不良后果,就是冰雪人才的培養速度無法緊跟產業發展的步伐。據《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18)》報告顯示,僅僅是北京冬奧會期間就需要大量的冰雪人才,預計約有8萬名冰雪運動相關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的空缺。高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主戰場,承擔著人才孕育的主要職責。針對中國冰雪人才問題,高校應該不斷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冰雪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冰雪應用型人才,以滿足當今市場經濟對冰雪人才的需求。近幾年,高等院校職業教育不斷根據市場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方式,創造性的打造了“訂單式”的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能夠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體現出現代教育培養的本質,可以實現“三贏”的效果,更好地提升中國教育水平。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院校和用人單位就人才需求協議培養,根據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以及社會需求為基礎,共同研究制定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發展模式[1],以社會經濟發展和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為基礎,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將企業人才的職業能力培養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與技能實踐相結合,與學校簽訂用人合同,作為學生就業率的基本保障,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以簽訂用人“訂單”模式進行合作,培養定向需求的專業人才。
借助北京雙奧的契機,全國各地的冰雪產業蔚然興起,冰雪體育產業在各地以不同的形式快速發展,國內眾多高校和高職院校開設了與冰雪運動相關的專業,冰雪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多元化。如高校一般采用校企合作、體教結合、校企協作、區域高校聯盟協作的培養模式。高職類院校使用的培養模式主要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政府-企業-學校三方“訂單式”培養等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2]。隨著我國冰雪體育運動的迅速發展和崛起,各地院校紛紛成立冰雪相關的專業,制定符合學校特色的體育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發展計劃,以期為我國提供高效、優秀和全面的冰雪體育類專業技術人員。與此同時,當前與我國的冰雪運動密切相關的各個行業也在快速發展,與之緊密相關的職業技術人員需求也隨之出現,當前我國對于冰雪運動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更為多元化,這也促進了我國冰雪人才培訓朝向商業模式的多樣化發展。雖然很多大學開設了冰雪類的專業,但是這些專業相對單一,培養的大多是冰雪運動技術人才,缺少管理人員、救生員等其他技術人員;培養的冰雪人才在結構構成上不均衡,人才功能比較單一,不能滿足市場對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此外,雖然許多院校已經開設冰雪相關專業,冰雪人才培養依然出現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現象,除了冰雪運動場地面積有限外,冰雪人才培養在體育訓練方面也表現出不平衡,培養的競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冰上項目,雪上項目相對較少,如空中技巧、冬季兩項,滑雪跳躍、鋼架雪車、北歐兩項等項目的人才卻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3];同時,由于冰雪資源分布特色的影響,使得人才培養出現地域上的不均衡,呈現出北多南少的地域現象,地域差異異常明顯。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冰雪運動,對冰雪場地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同時,對冰雪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伴隨著冰雪人口的增加而增加,管理人員、維護人員、醫療急救人員等相關冰雪人才的需求也都直線上升[4]。我國冰雪產業的發展起步相較于發達國家來說比較晚,在人才培養方面也落后冰雪強國,冰雪市場缺少的不僅僅是冰雪專業技術人員,還有造壓雪、纜車維修與保養、場地醫院急救以及競賽運營管理等各種專業型人才,還包括運營、市場研究開發、規劃建設等各個方面的專業人才[5],冰雪場館的教練員有一部分來自退役運動員,而管理人更多的是從其他領域轉行而來;冰雪場地在醫療急救人員配備上往往是不充足的,一些教練員只具備傳授專業技能的能力,沒有系統且專業的急救知識儲備[6],在面對突發的安全事件時,缺乏有效處理的能力。企業與學校之間存在脫節現象,目前學校冰雪人才培養比較單一,主要以冰雪運動技術人才為主,而能夠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相對較少。由于企業需求的人才在專業培養和操作周期上要求較高,同時對人才的專業技術水平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僅僅依靠學校來實現企業需求人才的培養難度較大,因此需要學校與企業協作共同培養,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才能夠培養和涌現出企業與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7]。
雙師型教師指的是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還應具備所授專業的實踐資格,對相關專業動態發展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操作習慣,實踐精神,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培養出應用型、創新型的專業人才。高校體育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是從學校到學校的精英人才,但是缺乏理論實踐的經驗,大部分都是“紙上談兵”,思維模式停留在理論層面,對于現實問題考慮相對欠缺,不能很好地洞悉企業、市場對人才需求的欲望。冰雪人才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涉及醫療、體育、機械、英語等多方面知識,目前冰雪人才的培養主要由體育院校培養,但是體育院校的師資主要是針對冰雪技術方面的培養,在機械、英語等方面相對欠缺。
冰雪體育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選拔、使用、培養工作以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為主要政策發展方向,培養市場需求的全面型冰雪人才。中央地方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其決策主體作用,實施地方政府政策扶持下的三元聯動合作模式。各級政府、部門應該結合本地市場的人才需求,依據文件精神,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政府部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和行業布局,積極開展冰雪體育新興產業的建設,加快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為其他冰雪新興產業企業提供資金和優惠政策條件,建立完善的冰雪體育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基地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
高校一方面可尋找一些理念和自身相符合的企業進行深度的合作,爭取通過雙方努力共同構建校企共享體制,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較為優勢的集群,可以保證不斷進行冰雪人才的輸送。另一方面,不同的院校專業設置不同,建立高校間共享冰雪運動體育聯盟,可以行之有效地對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和整合提供合適的條件。各類冰雪企業對于冰雪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地攀升,共享聯盟的建立恰好可以為冰雪運動輸送更多的專業型人才,并且可以為冰雪人才提供廣闊的實習與就業機會,也可以提供較為優質的實踐場所,這種模式是共贏的選擇,有利于聯盟內高校與企業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從而帶動一方的經濟發展。
后冬奧會時代,對冰雪運動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市場競爭力也越來越高,因此,提出的要求也就會越來越嚴格、越來越苛刻。在這樣嚴峻的形式下,高校體育需要做的就是從社會的需求入手,并且對學校自身的教育理念進行創新和改革,同時,要重視冰雪人才培養工作,致力于培養專業型、高素質人才,設置相關培養方案,來滿足冰雪市場需求的人才的培養。發展的過程不要盲目,避免冰雪運動專業技術人才同質化等現象,學??梢酝ㄟ^和企業溝通達成合作協議,遴選出優秀的體育教師團隊,進行雙師型團隊構建。同時在冰雪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根據實際情況入手,明確當今各類用人單位和機構組織對于人才的需求情況,并由此挖掘出主要的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形成獨特的冰雪運動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高校開展課程時要注意所開展的課程的實效性和效益性,合理地設置理論和實踐課的比例。堅持校企雙方的雙向需求導向溝通,雙師隊伍共建模式從而真正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三方利益最大化。
冰雪運動后備人才培養能力薄弱;傳統的訓練模式“重訓練,輕學習”,培養的人才實踐和理論能力不均衡,這導致一部分無法取得更好成績的人才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因此,高校進行冰雪人才培養時要設置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等院校依據市場需求,合理設置冰雪人才培養方案;突破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和模式,課程結構框架的設置要盡可能完善,保證人才培養的全面性,根據地域特色發展冰雪課程,創新冰雪教學模式,培養市場需求的全面型人才。結合學校和地區特色,完善人才培養模式,以此來保證冰雪體育運動事業的健康成長。在冰雪人才培養模式上,學校應該轉變思路,摒棄以自身發展為中心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思維,從冰雪產業市場需求著手,積極培養冰雪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企業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之中,明確市場人才需求量及崗位需求量,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出發,為高校制定符合市場需求冰雪人才培養方案,給出切實可行的指導意見。
重視實踐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冰雪實踐能力,開展校外實習實訓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培養體系,豐富實踐體育教學培訓基地和體育實驗室建設,加強與冰雪企業的協同合作,為學生企業實習創造機會。學校和企業協同配合,共同制定實習實訓項目,針對企業需求創新課程,以企業市場需求為導向編寫冰雪人才培養教材。與企業不斷探討和實踐以此建立良好的校外實訓基地模式,結合地域、經濟、市場需求、專業特色選擇合作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加強對學校外的實踐基地的管理。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企業見習,觀摩學習,并進行技術講解,幫助學生內化理論知識。學??梢耘c企業協作,邀請企業專家進校宣講,將冰雪企業文化與技術帶入校園,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為解決企業場地有限、學生實踐支撐不足的問題,除分派組織學生實踐外,還可以加強網絡平臺建設,打造“互聯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成立工作室、共建實訓平臺,形成高效互補的冰雪教學資源體系。
隨著冰雪運動發展,市場對冰雪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市場需求的冰雪人才不再是單一型的人才,需要的是復合型高質量的人才。提高體育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效率是當今體育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在應對市場人才需求的高標準問題上,和處理校企合作培養中各種問題上,高校要以高姿態、責任感、科學應對,主動、積極尋求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機會,適度將教育職權下放到企業,賦予企業一定的人才培養職能,確保校企雙方人才培養合作時處于相對平等關系,激發企業進行人才培養的主動性,保證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高校和高職院??梢越Y合市場需求與企業進行“搭班”合作,并根據自身條件開設市場所需求的專業,以滿足多樣化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