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黃俊紅,李家鵬
(1.云南省個舊市種子管理站,云南 個舊 661000;2.云南省紅河州農業(yè)學校,云南 蒙自 661199)
倘甸鄉(xiāng)位于個舊市北郊,地處東經103°37′~103°45′,北緯23°01′~23°06′之間。東與開遠市樂百道辦事處和個舊市雞街鎮(zhèn)接壤,南接個舊市乍甸鎮(zhèn),西與建水縣普雄鄉(xiāng)、面甸鎮(zhèn)相連,北與開遠市樂百道辦事處毗鄰。全境總面積81.4 km2,地形南高北低,是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小壩區(qū)。 試驗地地形為平地,前作烤煙,地塊交通方便,排灌便利,土壤理化性狀良好,經土樣檢測,pH值6.2,有機質31.5 mg/kg,堿解氮220.9 mg/kg,有效磷17.0 mg/kg,速效鉀106 mg/kg等。
(1)供試作物及品種:玉米,品種:紅玉一號。
(2)供試肥料:氮肥:選用N2O 16%尿素;磷肥:選用P2O512%普通過磷酸鈣;鉀肥:選用K2O 50%硫酸鉀;微生物肥:有效活菌數(shù)2億菌素/g以上;中微量元素肥:紅曙光牌高活性中微量肥硅鈣鉀鎂肥(硅32%、鎂10%、鉀3%、鈣20%);緩釋肥:32%含量農家樂緩釋肥和控釋肥 。
化肥減量設計等。
3.2.1 處理類型
試驗設置普通推薦施肥量、推薦施肥量+微生物肥料、推薦施肥量減10%+微生物肥料、推薦施肥量減20%+微生物肥料、緩釋肥推薦施肥量、緩釋肥推薦施肥量減10%、緩釋肥推薦施肥量減20%、推薦施肥量+中微量元素肥8個處理。
3.2.2 小區(qū)設計
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小區(qū)按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為30 m2(長6 m×寬5 m=30 m2)每小區(qū)種植 90塘(行距=60 cm, 株距=55 cm),每塘留雙株,合計每小區(qū)種植塘180株,折合每畝種植2000塘4000株,小區(qū)田間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小區(qū)田間排列分布
3.2.3 處理施肥量
施肥量分別見畝施肥量表(表2)及小區(qū)施肥量表(表3)。

表2 畝施肥量 kg/畝

表3 小區(qū)施肥量 g/(小區(qū)·30 m2)
于2021年4月8日采用機械耕作,實行機耕機耙,使土壤達到“松、軟、細、平”確保整地質量。
于2021年4月10日播種,采取人工打塘直播,每小區(qū)種植塘(行距=60 cm, 株距=55 cm),每塘留雙株,合計每小區(qū)種植90塘180株,折合每畝種植2000塘4000株。
普鈣、硫酸鉀、農家肥、微生物肥、硅鈣鉀鎂全部作基肥施用,不能直接接觸玉米種,保持6~8 cm距離,肥料深施覆土;1、2、3、4、8處理小區(qū)中,氮肥:按試驗總量的10%作底肥施用, 30%在玉米長至5~6片葉時結合中耕除草追施拔節(jié)肥,60%在玉米長至大喇叭口期結合培土追施穗肥,深施覆土;5、6、7處理小區(qū):緩釋尿素全部在玉米播種時施入,深施覆土。
于2021年5月13日及2021年6月22日,分別進行2次中耕松土及除草。
試驗于2021年9月18日進入成熟期,于2021年9月25日收獲。
(1)經濟性狀。見經濟性狀調查(表4)。
(2)小區(qū)產量結果見表5。

表4 經濟性狀調查

表5 產量結果實測
經相關統(tǒng)計分析,各處理間產量結果均無顯著差異。說明按照處理方案減少肥料用量,對玉米產量變化無明顯影響(表6)。

表6 試驗結果方差分析
從效益分析(表7)可看出:2NPK推薦配方+微生物肥料畝投入成本為371.92元,畝產量為555.58 kg,與1NPK推薦配方比較,畝投入成本增160元,增75.5%,畝產量增50kg,增9.9%;3NPK推薦配方減10%+微生物肥料畝投入成本為350.72元,畝產量為551.88,與1NPK推薦配方比較,畝投入成本增138.8元,增66%,畝產量增46.3 kg,增9.2%;4NPK推薦配方減20%+微生物肥料畝投入成本為329.53元,畝產量為533.36,與1NPK推薦配方比較,畝投入成本增117.6元,增55.5%,畝產量增27.78 kg,增5.5%。8NPK推薦配方+中微量元素肥畝投入成本為561.14元,畝產量為691.92,與1NPK推薦配方比較,畝投入成本增349.22元,增164.78%,畝產量增186.34 kg,增36.8%。
6緩釋N+PK推薦配方減10%畝投入成本為99.00元,畝產量為459.28 kg與5緩釋N+PK推薦配方比較,畝投入成本減11元,減10%,畝產量減31.49 kg,減6.4%;7緩釋N+PK推薦配方減20%畝投入成本為88.00元,畝產量為449.1 kg, 與5緩釋N+PK推薦配方比較,畝投入成本減22元,減25%,畝產量減41.67 kg,減8.5%。
投產比以處理7最高,為11.22,從高至低依次排列為處理6(10.20)、處理5(9.18)、處理1(5.24)、處理3(3.46)、處理2(3.29), 處理8(1.78)。

表7 效益分析
(1)本試驗應用新型生物肥料代替化肥或減少化肥用量,經相關統(tǒng)計分析,各處理間產量結果均無顯著差異。說明按照處理方案減少肥料用量,對玉米產量變化無明顯影響。
(2)處理2至4以及處理8與處理1間,投產比反而縮小,效益不明顯。
(3)處理2~8間,對玉米產量不明顯的原因,不能否定處理沒有效果,或許效果的發(fā)生需要一段時間,對土壤的理化性狀的改善和肥力的提高有一個過程,甚至是復雜的長時間的過程。生物菌肥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給植物的營養(yǎng)是多樣化的,但其提供的數(shù)量較農作物生長發(fā)育的需求相對要少得多[1]。
(4)玉米的特征特性、適應性和豐產性,是否對處理2至8有某些不確定的反應?
(5)施用生物菌肥需要創(chuàng)造適宜于有益微生物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有利于微生物大量繁殖[2~10]。土壤類型、質地、pH值、肥力和水分條件都會影響施入土壤的微生物菌肥中的微生物的生長發(fā)育,從而影響肥效[2,11~13]。因此,土壤的類型、酸堿度、溫度、濕度等對處理的影響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