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風險凸顯,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未變
朱光耀(財政部原副部長):即將過去的2022年,全球經濟經受了一個非常困難的階段,明年應該說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一年。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增長2.7%,但是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指出實際增長率有25%的概率會低于2%,與世界銀行目前預測的2023年全球經濟只有1.9%增長率的判斷是基本吻合的,這意味著全球經濟大概率將陷入衰退。
兩大機構非常擔心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債務問題,像斯里蘭卡今年就爆發了債務危機。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高度警惕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急轉彎造成的沖擊,這不僅會影響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自身也會有反噬作用。如果主要發達經濟體爆發金融危機,那么這場危機的深度和蔓延的廣度將是我們很難預測的。因此,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警示全球:2023年可能出現二戰以后第三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1982年墨西哥外債債務違約引發的全球債務危機導致當年全球經濟增長只有0.3%。2008年雷曼公司破產導致的全球性蹩融危機使得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是-1.33%。如果最壞的情況出現,世界銀行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只有0.5%。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高度警惕,要有底線思維、憂患意識,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不能偏離這個方向。
在此過程中,要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對中國經濟在目前情況下迅速回到合理的增長區間是非常關鍵的。除了要素投入以外,還要加快創新驅動的生產力水平增長。綜合目前各方面的因素分析,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應、該在2%左右,這就使得我們整體的潛在經濟增長率要維持在5%-6%的區間。
接下來,我們要緊緊扭住高質量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把我們潛在的增長率水平發揮出來,這既是滿足中國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要求,,同時也是我們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中國經濟韌性足,潛力大,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態勢是可期的。
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資本積累,另一個是全要素生產率。由于我國的儲蓄率是45%左右,折算下來資本對GDP的貢獻是3.75%。在此基礎上,經濟增長速度就取決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多少,如果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是2%的話,那么我們的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就是5.75%?據我查閱的文獻,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占整體經濟增長率的比例在20%-40%,這樣倒算過來我們的潛在增長速度是4.7%-6.3%,取個平均數是5.5%,這就是當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速度。
《日經亞洲》最近刊發了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今年的估算,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率將下行,在本世紀30年代實際增長率將跌破3%,我認為這一估算過于悲觀。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我們當前的經濟形勢,直觀地看有其嚴峻性,但是我認為在扛過防疫政策調整的壓力期之后,中國經濟的景氣度會明顯提升。再加上貫徹落實中央強調的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發力、提質增效,從引導鼓勵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到堅定不移地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等方面,都出臺了很渦1的指導原則,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明年經濟的新局面非常值得我們期待。
學者們一般認為現在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仍然在6%左右。我認為,如果從更長遠的視角看,在緊抓不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追求的合理經濟增速區間是,“十四五”期間努力爭取保持在5.5%-6%,到“十五五”“十六五”時期,要做好隨著基數不斷抬高速度往下走的心理準備,但是也要分別努力做到不滑到5%以下和4.5%以下,力求未來15年平均達到5%的增速。當然,在保障速度的同時,我們要念念不忘把質量提高作為我們經濟工作的聚焦點。
張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其實,近些年來的經濟增速是我們主動調控下來的,我們的經濟政策這些年總體保持的是限制性和約束性的政策基調,希望通過壓縮產能和調整方向來解決一些結構性問題。這應該是經濟增速相對下滑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對過去這些年在增爰問題上變得保守的看法進行反思。
我們的潛在增長率在哪里?實際上這取決于經濟能夠容忍通脹的能力有多大。中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產能相對過剩狀態,在這種供求關系下,我不認為經濟增速提高一兩個百分點會對通脹造成很大壓力。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速并沒有達到潛在增長水平。
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今年中國籍濟的增速下滑要放在全世界范圍內去看,主要有四個力量:第一,世界經濟處于長下行周期;第二,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單邊主義行為破壞全球公共品,導致經濟增速下行;第三,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復;第四,突然爆發的俄烏沖突擾亂全球能源、糧食等市場。這四個力量扭在一起不斷擊打全球經濟,中國經濟處于世界經濟當中,自然也深受影響。
如果按照既往的增長模式,未來5年我們的增速大概在5.5%-6%之間,到2027年中國的GDP應該在17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
2023開局之年,經濟增速加快回升可期
魏建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我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將殺出重圍,快速發展,GDP增速將達到8%。之所以這樣說,有以下三條理由:
第一,中國3年來抗擊疫情的優勢和潛力將在明年集中釋放出來,其勢銳不可當。中國強韌的生產鏈、供應鏈不僅抵御了新冠病毒的強大沖擊,也擊退美歐脫鉤斷鏈的重重阻撓,僅外貿一項中國2021年就連續跨過5萬億、6萬億美元兩個臺階,取得全球外貿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跡;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勞動力沒有損失,中國的巨大市場吸引力還在,中國消費者的愿望和能力依舊存在,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和老百姓上下一心、其利斷金的信心和力量還在,這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第二,明年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實施的第一年,中國式現代化將邁出堅定的步伐,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剛剛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拉開明年擴內需促消費的大項目,可以預見一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在明年快速形成,而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城市發展、綠色經濟等,將對新消費格局的形成給予強有力的動力支持。
第三,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將促使中國營商環境取得新的飛躍,一個更加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中國資本市場體系將在明年初見成效。在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有人認為明,年外貿下行預期比較大,可能不像今年那樣亮眼,拉動經濟將主要靠內需和投資。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我認為明年外貿依然會做出比今年更重要的貢獻,外貿永遠是整個戰略的預備總隊,哪里需要就會在哪里出現。不過,從我國經濟發展來看,在外貿形勢比較好的時候,我們更應當未雨綢繆,盡快轉向拉動消費,這是主動的應變,是一盤大棋。
這個轉換需要時間,外貿的亮點、招商引資的努力是通過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來爭取時間、取得主動。因此,要營造更加體現公平、公開、公正的營商環境,對待民企、外企的政策將會在明年密集性地出臺,加之我們的區域和雙邊自貿區的升級,“一帶一路”不斷的擴容和發展,以及的進一步推動,這些都將使中國成為疫情過后門戶大開的全球超大型經濟體。
綜上所述,我相信中國經濟明年將會以8%的增速領跑全球,并給全球經濟帶來信心和希望。
余永定(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總體而言,對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我們應當是有信心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有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其他的相應配套政策。只要政策對頭,假以時日,中國經濟一定能夠重新實現較高、可持續增長這一重要目標。由于今年的低基數,明年中國經濟增速目標應該定在5%以上,甚至可以考慮6%。
我認為,明年需要繼續執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在這種情況下,財政赤字占GDP比率的上升難以避免。這是穩增長不得不付出的代價。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著力點應當依然是廣義上的基礎設施投資,應該改善基礎設施投資的融資結構,改善對專項債發放和使用的管理,提高地方政府用好專項債的積極性。貨幣政策應該大力配合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繼續降低利息率,為國債的發放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信貸政策應該繼續寬松,但是要注意不要采取非市場手段硬性要求商業銀行增加對特定類型企業的貸款,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上財政政策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主要制約是通貨膨脹,在未來一定時間內我們可能要忍受通貨膨脹率的升高,對此要有心理準備。
明年外貿形勢不容樂觀,我們確實有必要刺激內需,切實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居民消費需求的回升非常重要,關鍵在于經濟和收入增長的恢復,各地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采取特定的居民消費刺激措施。
姚洋: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可能在3%-3.5%,距離潛在增長速度有兩個百分點的差距。我對明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很有信心的,明年1月份全國絕大多數地方還在調整時期,但是二季度經濟會全面復蘇,接下來兩個季度尤其是第四季度經濟會較快增長,全年達到5.5%-6%的增長速度是完全可期的。明年經濟可能會稍微過熱,有可能出現通貨膨脹,但不必對此過分調控。
賈康:按照2021年的經驗,在前一年基數較低的情況下,下一年經濟增速的引導性目標可以適當調高。明年如果要提引導性的目標,我認為至少應該提6%左右或者6%以上。我們應該有信心把明年的經濟增速托到6%往上,甚至有可能達到7%-8%。
張軍:明年經濟總體上當然會呈現一個先低后高的走勢,下半年經濟形勢預期會有更好的恢復性反彈。為此,明年的財政政策要更加主動、大膽,財政和貨幣政策要能突破一些傳統的認知,特別是要讓財政政策占主導。
曹和平:如果明年俄烏沖突和國際上的單邊主義政策沒有大規模升級、數字技術支持下的聯網共享經濟能夠健康成長、消費者預期和基層行政者預期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有序調整逐步恢復,我認為明年的增速應該在6.5%以上。
多措并舉,激發中國經濟各領域活力
杜蘭(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未來構建新發展格局,數字經濟作為接下來全球經濟復蘇最關鍵的動力來源,也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新動能。而人工智能作為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是數字經濟發展最核心的引擎之一。
未來五年,我們需要更加自主可控的硬科技,推動科技更快更廣更深地賦能千行百業,形成從技術創新到核心產業成長再到傳統產業協同發展的合力。一方面,推動核心源頭技術創新和系統性創新,推動各種技術發展所需要的公共能力研究,以及各類邊緣交叉學科的融合研究;另一方面,希望未來,更多有夢想、有熱血的創業者加X進來,形成共生共融的產業生態。
作為科技界的從業者,我們要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堅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全球競爭格局下,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發揮我們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既要堅持科技的自主創新,充分利用國內優勢來加速技術和產業為良性循環,也要積極尋求科技上的多W合作,讓科技和產業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曹和平:我認為未來五年的增長機遇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重建全球公共品,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公共品進行重構,使其能夠重新發揮引領全球經濟復蘇的作用;第二,關注藪字技術支持下的聯網共享經濟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對大車間、流水線、模塊化經濟的升級和改造。
另外,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稀缺的人力資源,是黏合各種資源要素的重要一-環,我國民營企業家數量眾多,要注重保護民營企業家的創新精神。
賈康:激發經濟的活力,要緊緊抓住解放生產力的制度創哲、作為第一生產力要素的科技創新、冬業界的管理創新,以及學者和研究者們的理論創新,要把四個層次的創新結合在一起,形成系統工程。
張軍:我建議是否可以考慮設立一個由一流宏觀經濟學家組成的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以便能夠獨立地、客觀地對宏觀經濟形勢做出研判并給出政策建議。相對于現有非常分散的各大政府智囊或智庫機構,這個經濟顧問委員會的意見會更獨立、權威和專業,給出的意見可能更值得政府在出臺政策時特別參考。▲
環球時報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