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力

2022年10月4日,Twitter的符號出現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欄上方
2022年,全球疫情防控、能源迭代、美國通脹,樁樁件件都是未來要上教科書的大事件。照理說,一年縱使波瀾壯闊,是非紛擾也應因歲末將近而迎來塵埃落定。但這次卻不同,海上起風、蝴蝶振翅之后,至于風暴何時橫掃自家門前,卻未可知,好像頭頂懸著一把不知何時要落下的劍。
老話說,時代的一粒沙落到個體頭上,就是一座山。于是,人們在瑟瑟發抖的等待中,博弈、哭泣、憤怒,并最終試著去理解:在這場漫長的風暴中,政府和企業都有各自的不得已,也都有各自的山要爬。活下去的人,才能看到未來的風景。
誰能想到呢?通脹的是美國,沖突的是俄烏,焦慮產業轉移和疫情防控的是中國,數不清的蝴蝶一塊兒振翅,亂流波及東南亞,第一個扛不住的,是越南。

2022年8月30日,美國芝加哥,百思買商店
但就在年初,越南還沉浸在承接中國產業轉移的喜悅中。彼時,歐美訂單如雪花,7月初媒體報道,有鞋服紡織廠需要招聘8800人,但只達成招聘目標的65%。上半年,越南甚至發生了107起集體罷工潮,工人靜坐以抗議工資太低。而企業干脆舉手投降:“100%產能根本不可能實現嘛!”如今回想起來,不過數月,當時雙方的抱怨就都成了凡爾賽。
追究起來,俄烏戰爭的爆發是今年2月,新冠疫情的蔓延從三年前就開始了,美國經濟通貨膨脹更非一日之寒,但等到歐美普通百姓真正感到錢包變薄了,還要等到年中。百思買作為美國主要零售商發出警告:倉庫里雖然堆滿貨品,但消費者正在勒緊褲腰帶,消費需求萎縮是顯而易見的事。從這一刻開始,多米諾骨牌開始加速倒下。
就胡志明市的反饋來看,這一輪制造業“訂單荒”中,電子、紡織、鞋類、木料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受歐美訂單減少的沖擊最大,許多工廠訂單同比減少了30%~50%。最開始,工廠只是安排工人輪流休假,但很快這些舉措就不夠了。裁員,變得勢不可擋。過去10個月里,越南失業總人數接近12.8萬,同比增長了26%。
痛感很快向下傳導。失去收入或僅有1500元人民幣左右的基本工資,是很難維持城市生活的。一些人選擇打包回老家,因為農村不用付房租,餓了直接下地摘菜吃就行。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他們已經離開鄉村太久了,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陪伴工廠壯大,直至這突如其來的大裁員。
比如Hieu女士,她要照顧母親,負責照顧已故妹妹的兩個孩子,還要向老家寄錢。在越南社會中,這樣的家庭并非個例:一家人甚至一個家族,僅靠一個在城里的勞動力支撐。裁員,聽起來是整個經濟社會中的最后一環,但他們身后的長長一列火車,還不知道怎樣剎車。所以,留給他們沮喪咒罵或目瞪口呆的時間并不多。求生欲會支持著這部分人轉向城市中的其他崗位,比如門衛、清潔等,盡管這意味著更低的工資。但風雪中的行路人,沒有選擇。
相比越南的被動式裁員,年初東南亞鞋服工廠還在如火如荼大招聘的時候,美國汽車巨頭福特CEO吉姆·法利就在各種場合頗有深意地碎念:“福特的員工太多了。”“我們的內燃機和電動汽車投資組合收益不足。”隨后這一傳聞在7月達到高峰,當時的小道消息是即將裁員8000人。所以,最終當郵件中公布數字為3000人時,人們非但不覺得突然,甚至還暗暗松了口氣。
過去10個月里,越南失業總人數接近12.8萬,同比增長了26%。
盡管如此,在全球范圍看來,相對通用和豐田這樣的老牌車企,福特的轉型仍屬激進,而且—這根本不是什么“投資收益”的事兒。僅從數字報表來看,內燃機業務仍然是福特的資金引擎,如果只考慮利潤,反而應當強化內燃機而非電車。

美國汽車巨頭福特CEO吉姆·法利
事實上,裁員的原因幾乎眾人皆知:美國加州政府在8月出臺新政,要求車企在2035年以前100%銷售零排放乘用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以法律形式強制執行的零排放汽車政策,歐盟兩個月后才跟進。這意味著,電車行不行都得上。別問這個決定是否“理性”、是否有報表依據,畢竟新時代到來的時候可不會征詢當事人的心理感受,回想諾基亞就知道了。
只是,福特作為汽油時代的老牌車企,在向電動和數字服務轉型的過程中,既存在傳統技術(內燃機)工人冗余,又缺乏相關新技能員工,更重要的是,還缺少用于建設電動車生產基地、電池模組研發和軟件開發的500億美金。所以,在電動汽車業務真正盈利之前,內燃機仍要負責賺錢養家,同時還要自斷臂膀,負責節流。
但就算內燃機部門愿意充當這“時代冤大頭”,裁員依然艱難。要知道,這可是人力成本全球數一數二的美國!時間從春天走到夏天,裁員數字從8000變為3000,談判桌兩邊美國汽車工會和福特高層拉鋸了整整數月。雙方談的不是是否裁員—清醒一點,只要電動化趨勢成立,電動車零部件比油車少30%,汽車業的崗位遞減便是板上釘釘。可以商量的只是如何裁、以什么節奏裁能夠盡量減少個體的痛苦,并提供公平的補償。
巨輪轉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預計稱,如果缺乏有力保護和促進就業的聯邦政策,美國到2030年或有7.5萬汽車工人失去工作崗位。
政府、企業、工人和工會通過多方博弈,試圖在荊棘中找一條不那么痛的路,這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智慧。

2022年11月19日,美國舊金山,馬斯克與推特總部的員工合影
馬斯克用這種方式解雇了50%的推特員工,包括核心高管。
如果說,能源迭代導致傳統車企焦慮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得已艱難裁員還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相形之下,馬斯克大刀一揮的“暴力”裁員就顯得匪夷所思了。整個2022年,全世界幾乎所有角落都在裁員,但沒有哪一場比推特裁員更令民意沸騰。
10月底,當馬斯克以440億美元完成對推特收購時,7000多名員工就已經隱隱感到不安。他們知道馬斯克不太喜歡遠程辦公,但最多應該就是回到工位罷了,尤其是在馬斯克向員工辟謠“75%的裁員”是謠言之后。但很快,一周之后,所有推特員工同時收到了一條消息:“如果你在辦公室或在去辦公室的路上,請先回家。”
靴子終于落地,但方式卻是前所未聞。沒有任何溝通交流或提前通知,工牌瞬間失效,辦公室立刻封鎖,緊接著就是令人心跳加速的“拆盲盒”時間。每位員工都會收到一封郵件,但如果這封郵件躺在個人郵箱而非公司郵箱,說明你被解雇了。馬斯克用這種方式解雇了50%的推特員工,包括核心高管。直接、粗暴、高效,很馬斯克。
再次回到公司的“幸存者”同樣瑟瑟發抖:同事少了,但活兒沒少,網絡上頻頻有人曬出推特員工在辦公室睡袋中直接過夜。工作強度直逼997,一夜夢回某個互聯網大廠。而最新的新聞是,馬斯克發推特說自己也整晚都待在推特舊金山總部:“我會在這里工作和睡覺,直到推特被改造好。”

2022年11月9日,Facebook母公司Meta宣布裁員
面對這場備受詬病的大裁員,馬斯克表示,對于一家日虧400萬美元的公司來說,這是必須的,而且每位被裁者都獲得了高于法定標準的賠償金—換句話說,仁至義盡了。
硅谷中另一些早就“卷”起來的人們認為,對于推特這樣一家一團和氣、產品多年不迭代的公司來說,確實需要改變。如果馬斯克真的能夠帶領推特殺出一條血路,那么未來人們不會記得他在裁員時的“小瑕疵”。畢竟,貝佐斯、扎克伯格、喬布斯的脾氣都不太好。
于是我們看到,那些從推特離職的員工在網絡上轉發馬斯克的裁員決定,多回以“Salute”(敬禮)的表情。另一方面,相比越南失去工作機會的底層勞動者,從推特離開的這些硅谷精英顯然有更多選擇,但這畢竟曾是很多人的“家”,傷感、失落在所難免。所以,到底要怎么解讀這個不約而同的“Salute”,卻是各人有各人的意味深長。
特約編輯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