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相益
(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滇灘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騰沖 679104)
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指出,需要進一步加強“三農”工作,以便能夠更好更快地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并且改善農村的經濟面貌,達到城鄉共同富裕的目標。在鄉村振興發展的背景下,政府開始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因此政府部門人員開始加強對農業發展、生態環境、鄉村風貌、區域治理、生活水平的關注度,在發展過程中緊抓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在較大程度上促進鄉村的發展,最終縮短與城市發展的距離,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為提升農村的經濟發展,改變傳統的落后面貌,則需要充分依靠具有高度發展的農業,采取科技興農的方式,在農業生產中大力運用新技術[1]。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質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內容:(1)若想實現鄉村振興,則政府相關人員需要對產業興旺中的核心內容予以有效地明確。經觀察發現,農村地區未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且資源分配不均衡是存在的較為普遍的情況,為改善此種不良情況,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則需要從產業興旺角度出發,以確保村民獲得更多的就業機遇。就本質而言,加快農村產業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則能夠在較大程度上解決農村人口流失問題。(2)鄉村振興需要打造生態宜居的局面。近年來政府管理人員開始大力加強對生態建設的重視,為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改善生態環境成為首要內容,以便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3)需要將實施目標設定使農民生活富裕。農民是推廣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主要原則為建設美麗鄉村為,從而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的提高。
作為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農業產業振興將發揮重要作用,為有效地實現該目標,則需要大力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將農業與其他產業進行良好的融合,從而在提升農業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也能夠更好地帶動其他產業的共同發展。
通過實踐觀察發現,若某地區未具有豐富多樣的農業產業類型,則將無法有效地抵御自然災害與市場波動,并且一旦發生風險,則勢必會對農業產業體系形成較為嚴重的破壞。為確保產業能夠得到合理化的發展,則需要對農業行業結構與空間布局進行大力優化,使諸多產業鏈能夠獲得統一的發展,并且使村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安全、健康、品質等產品質量概念,進而能夠對目前現有的不合理的發展方式進行改進,逐漸轉向品牌化、集約化方向,大力推廣農業技術則能夠有效地為上述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2]。
對于諸多農村地區的政府部門而言,為有效地消除影響農業發展的不良因素、為農業發展的增添更多的動力,則需要全面有效地改善產業領域,消除行政區劃的不良束縛,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對特色產業進行發展。若想有效地推動特色產業的發展,打造成特色產品,則需要大力推廣農業技術,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為農業發展帶來先進的培育經驗,同時為技術人員還能夠成為中堅力量[3]。
通過對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觀察發現,仍有存在較多的因素阻礙農業技術的順利推廣,不僅無法獲得良好的農業技術推廣的整體成效,同時也無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能夠真正得到落實,因此需要對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分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未具有豐富的推廣方式,因而無法獲得良好的推廣工作,例如對于部分鄉鎮地區而言,“地推”方式仍然是其采取的主要方式,主要是為農民發放傳單、通過海報等方式展示農業技術或張貼推廣公告等方式進行推廣,不僅無法確保推廣效果,同時還會在較大程度上對推廣工作效率形成不良影響[4]。政府部門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仍然未能夠投入全部的人力與物力,且未能夠采取靈活多樣的推廣方式,從而導致推廣效果明顯較差。雖然有部分地區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組織人員對上述不良情況進行了改善,然而卻受到業績的不良影響,未能夠采取實際的措施進行實際管控。
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推廣人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是否具有較高的推廣能力與積極性會決定農業技術推廣能否獲得較好的整體成效。然而經觀察發現,部分推廣人員仍然采取“走馬觀花”方式,未能夠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是否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與實踐操作能力決定推廣工作能否獲得較高的精細化與規范化特點。然而通過對當前的實際情況進行觀察發現,部分推廣人員缺少應有的專業素養,例如部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自身并未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無法將技術核心全面準確地展示給農民,因而將會降低農業技術的推廣成效。尤其是隨著近年來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若仍然未能夠對上述不良情況進行改善,則勢必無法獲得良好的整體成效[5]。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具有長期性、系統性與綜合性,只有依靠充足的推廣資金作為保障,才能夠確保農業技術推廣進程的順利進行。然而通過對當前的實際情況進行觀察發現,缺少系統化的資金鏈條及足夠的資金保障,從而對農業技術推廣成效產生直接影響,甚至部分地區還出現“半途而廢”的不良情況。據了解,財政撥款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經費的主要來源方式,然而該部分款項并未能夠真正運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而僅是當作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方面。
因農村地區未具完善的地方經濟發展政策與社會環境體系,使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程受到較大的阻礙,延緩了工作進程,并且技術推廣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多存有消極的態度,未能夠積極投身到推廣工作中。除此之外,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過程中,技術人員并未能夠加強對農民的指導,從而導致其無法對新型農業技術予以全面掌握,導致其無法靈活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就總體情況而言,我國目前農業技術推廣未設立完善的運行機制。
縱觀我國的實際情況,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未具有較高的工作待遇保障,在較大程度上對其工作積極性形成影響,并且技術人員離職率也呈不斷增加趨勢。雖然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諸多資金均都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然而卻未能夠加強對人才培養與激勵的重視[6]。
經觀察發現,由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較大的難度,使得諸多專業人員不遠從事此項工作,進而缺少專業人才,因此需要進一步采取有效地增加推廣隊伍人數,具體如下:(1)對于有條件的農業院校而言,需要在原有的基礎課程之上開設農業技術推廣課程,從而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以便滿足該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需求。(2)加強對現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力度,并且需要對其進行定期考核,以便能夠顯著地提升其專業素養與道德素養。(3)政府相關部門需要設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激勵政策,以便能夠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
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技術推廣經費的投入力度,可采取如下的措施:(1)國家需要調整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工作人員的工資標準,適當地進行增加。(2)地方政府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財政投入力度,設立專項的經費利用制度,以防止資金被挪作他用[7]。
(1)就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建立健全的技術推廣管理機制,做好相關工作人員的職能分配,使其對自身的責權范圍予以明確,從而能夠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能夠與農業產業實際發展情況予以高度契合。(2)加強對該地區的實際生產力的綜合考量,以便能夠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應用管理機制,將科技力量作為核心,對既有的農業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利用,使推廣服務的輻射范圍不斷擴大,進而能夠確保所有農民均能夠全面有效地掌握農業新技術,享受到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成果。(3)改變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以確保農業技術推廣活動更加多元化。技術人員需要全面了解農民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及時進行解答,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農業新技術推廣效果。
對于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而言,其并未具有較高的影響力,也未具有較廣的覆蓋面,從而導致農業技術無法被高效化地推廣與應用。為對該種問題進行有效地解決,技術人員需要充分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對農業技術推廣方式予以創新改進,例如可利用信息技術方式進行推廣,為其播放相關的教學視頻,以便能夠使其將理論與實踐間良好地結合,從而能夠使生產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8]。
為確保推廣農業技術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對于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而言,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源頭確保資金的充足,以便能夠為其提供重要的支持力量,從而確保各項農業技術落到實處。為此對于政府部門而言,不僅需要確保財政投入及補貼充足外,同時還需要走市場化道路,以便在盡可能多的方面引入社會資金,且為確保合作過程的順利,政府部門需要制定優惠的賦稅、投資政策,由企業派遣專業人員深入到農村,為其提供現場的教學指導,從而能夠提升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同時企業還需要為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全面可靠的后期服務,當技術獲得發展后,輔助農民以較低的價格對農業技術進行升級換代,從而能夠使農民實時掌握最先進的農業技術。
對于諸多農民而言,其將關注重點放置于農產品的生產方面,并未能夠有效地掌握市場的需求,此時若技術人員未能夠對市場進行良好地預判,則勢必會阻礙產品的銷售的正常進程,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產業發展。
4.6.1 對農民的需求進行全面掌握
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在實施推廣技術前需要深入到實地進行調查,同農民進行深入的溝通,以便能夠確保信息收發渠道暢通無阻,在研制新技術時,需要深入農民群眾中,了解其基礎想法,同時需要使農民產品的生長周期、投入、價格等因素予以全面明確,并按照意見對推廣工作進行適當的調整。
4.6.2 將市場作為產業發展的引導
政府引導是目前產業化形成的主要方式,但政府的分析會存在較大的滯后性,因此需要加強市場的引導。將企業化模式運用至農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使更多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并使農民對自身的責任進行有效地掌握,最終能夠提升推廣效果。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技術推廣具有長期性與綜合性特點,為提升農業技術推廣效果,政府部門相關人員及技術人員需要全面分析在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從而能夠從根本上使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成效得到保障,是農民真正掌握新技術,并享受新技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