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攝影,我們經常討論構圖元素、它們的權重以及圍繞圖像中軸來平衡構圖。過去我們還討論了空間的平衡、主題方向的感知以及分離元素的必要性,今天我們提一個比較虛的拍攝技巧:深度。

冰島Fagradalsfjall火山的俯視圖,這張圖片有深度嗎?DJI Mavic 2 Pro 全景拼接
“深度”在攝影的所有領域都至關重要,關于圖像,人們可以說的最糟糕的詞之一是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平淡的”,無論是顏色、對比度還是感知深度。我們希望將觀眾的眼睛吸引到照片中,讓他們相信他們所看到的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平面投影。
在人像攝影中,攝影師通常通過使用大光圈和虛化背景來創造深度。這模仿了眼睛的有限景深,并導致大腦將背景感知為比主體更遠。在工作室攝影中,通過在強調深度的方向(例如側光)上使用工作室燈,可以獲得類似的結果。
但在風景攝影中,沒有可控的影室燈,即使我們想(通常我們也不會),經常使用的廣角鏡頭也不會模糊背景,那么我們如何在風景圖像中創造深度感呢?

這幅圖像有運動、紋理、線條和層次感的顏色,非常有趣
答案只包含一個概念:多層關系重疊,體現距離感。大腦將影像中的距離感知為圖像的深度,這本身就是一個謎,觀看者如何知道遠的元素是遠的,近的元素是近的?作為攝影師,最好不要假設。為了觀看者的利益,我們應該使用實際的方法來分離不同的距離層,以在圖像中建立適當的深度感。簡單的邏輯是,如果某些組成元素與其他明顯不同的元素分開,則它們之間必須有一定距離。

由于沙丘上的積雪量不同,不同的沙丘通過陰影和顏色彼此分開,并與背景山分開。這增強了元素彼此遠離的感覺,進而增強了圖像的深度感
分離不同距離層的方法,并加強觀眾的直覺,可提高他們對圖像中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理解。其中光線可能是最好的區分條件,如果影像元素被不同地照亮,大腦會告訴我們它們在不同的地方,元素的清晰度與距離感對于視覺判斷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