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柱 周斌



【摘 要】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變化之一,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和考試命題建議,明確提出了素養立意的命題原則.文章通過對2022年江蘇省宿遷市中考第27題網格作圖題多樣性解法的探究,談談對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考試命題的思考.
【關鍵詞】 網格作圖;多樣性;數學素養
網格是義務教育階段研究“圖形的性質”“圖形的變化”和“圖形與坐標”的工具.教學從能用直尺或三角板在網格中畫平行線、垂線,到借助網格探究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等圖形變換特征以及研究函數的圖象和性質,讓學生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掌握相應的基本技能.為此,以網格作圖為背景的考試命題成為了近幾年的新方向.網格作圖的要求是:只使用無刻度直尺,利用格點來作圖.本文通過對2022年江蘇省宿遷市中考第27題網格作圖題多樣性解法的探究,談談對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考試命題的思考.
1 試題呈現
(2022年江蘇省宿遷市第27題)如圖,在網格中,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均為1,每個小正方形的頂點稱為格點,點A,B,C,D,M均為格點.
【操作探究】
在數學活動課上,佳佳同學在如圖1的網格中,用無刻度的直尺畫了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段AB,CD,相交于點P,并給出部分說理過程.請你補充完整:
解:在網格中取格點E,構建兩個直角三角形,分別是△ABC和△CDE.
在Rt△ABC中,tan∠BAC=BCAC=12,在Rt△CDE中,,
所以tan∠BAC=tan∠DCE,所以∠BAC=∠DCE.
因為∠ACP+∠DCE=∠ACB=90°,所以∠ACP+∠BAC=90°,
所以∠APC=90°,
即AB⊥CD.
【拓展應用】
(1)如圖2是以格點O為圓心,AB為直徑的圓,請你只用無刻度的直尺,在BM上找出一點P,使PM=AM,寫出作法,并給出證明;
(2)如圖3是以格點O為圓心的圓,請你只用無刻度的直尺,在弦AB上找出一點P,使AM2=AP·AB,寫出作法,不用證明.
2 解法探究
史寧中教授指出,“數學的結論往往是‘看’出來的.”[1]“看”需要憑借良好的直覺,而直覺需要活動經驗的積累.網格作圖是通過直接找格點或通過格點找間接的點,即借助無刻度的直尺作直線(線段)或直線(線段)與直線(線段)的交點來完成,故寫作法時,要體現出網格中所取的格點.
2.1 正確作法賞析
對于【操作探究】:
tan∠DCE=DECE=12.
對于【拓展應用】(1):
方法一 構造垂線
弗萊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再創造’.”“再創造”是將“操作探究”中所隱藏的新知識、新技能及數學方法等內容,通過閱讀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拓展應用”中“在BM上找出一點P,使PM=AM”,所用到的知識是垂徑定理(過點A作半徑OM的垂線);方法是從“操作探究”中的體驗獲得的“用無刻度的直尺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段”知識技能遷移得出較為直接的(1)問思路1.
思路1:如圖4,在網格中取格點C,連接AC并延長交圓O于點P(也可取格點G,連接AG或CG交圓O于點P).
方法二 構造平行線
網格中線段之間存在特殊的位置關系(平行和垂直),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過由若干個相鄰方格組成的矩形的對角線所作的直線(線段),與按相同的方式作出的另一條直線(線段)互為平行線,再利用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以及同弧所對的圓周角是圓心角的一半,進而得出(1)問思路2.
思路2:如圖5,在網格中取格點C,連接BC并延長交圓O于點P(也可取網格右下角格點H,連接HB或HC并延長交圓O于點P).
方法三 構造垂直平分線
網格中亦可以作出特殊的四邊形(菱形、正方形),因此,可以利用特殊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推得角相等,進而得出(1)問的思路3,4,5等.
思路3:如圖6,在網格中取格點F,E,Q,連接MQ,作射線EF交MQ于點N,作射線ON交圓O于點P.
思路4:如圖7,在網格中取格點N,C,E,連接EN,MB相交于點Q,連接CQ并延長交圓O于點P.
思路5:如圖8,在網格中取格點G,N,C,E,F,連接EF,GN相交于點D,作射線OD交圓O于點P.
方法四 構造相似三角形
題目條件中所給的點A,B,M均為格點,因此△ABM為格點三角形.因為AB為直徑,則△ABM是邊長之比為1∶2∶5的格點直角三角形.為此,我們可以構造兩直角邊比為1∶2的直角三角形得出(1)問中的思路6,7,8,9,10等.
思路6:如圖9,在網格中取格點E,F,連接EF并延長交圓O于點P.
思路7:如圖10,在網格中取格點C,連接AC并延長交圓O于點P(類似思路1,證明方法不同).
思路8:如圖11,在網格中取格點F,C,連接CF交圓O于點P(也可以取D,E,連接CD,CE,DE,DF,EF或延長可得點P),這里通過兩點控制變量,有6種方法得出點P.
思路9:如圖12,在網格中取格點D,C,連接CD交圓O于點P.
思路10:(間接法)如圖13,在網格中取格點E,N,C,D,連接BC交圓O于點Q,連接QO并延長交圓O于點P.
方法五 利用三角函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22年版)》)對于三角函數知識要求為,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認識銳角三角函數(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數值.由于學生提前了解高中相關三角函數的知識,故得出(1)中的思路11,12等.
思路11:如圖14,在網格中取格點E,F,C,連接MC,EF并延長交于點H,連接OH交圓O于點P.
簡證:利用高中三角函數知識,求出∠AOM與∠MOP正切值都等于43,得出點P就是所求的點.
思路12:如圖15,在網格中取格點N,E,連接EN交MO于點Q,連接AQ并延長交圓O于點P.
簡證:這種作法需要利用高中知識作圖,但證明既可以利用高中知識,也可以利用初中知識.由圖直接得出tan∠AEN=43,用高中三角函數誘導公式,可得tan∠AOM=tan(∠EOM-∠EOA)=43.故∠AOM=∠AEN.由“同底同側頂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四點共圓”,得A,E,O,Q四點共圓,再利用“圓的內接四邊形對角互補”,得出∠AQO=∠AEO=90°,根據垂徑定理,可證明PM=AM.若利用初中知識證明,須以點O為坐標原點,以OE所在的直線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設E(-3,0)、N(1,3)、M(-1,3)、A(-3,1),可先求出直線yEN=34x+94,yOM=-3x,得點Q(-35,95),根據點A(-3,1),可求得yAQ=13x+2,所以kOM·kAQ=-1,所以OM⊥AQ,根據垂徑定理可得PM=AM.
對于【拓展應用】(2):
思路1:如圖16,在網格中取格點D,連接MD交AB于點P,則滿足AM2=AP·AB.(簡證:連接OA,類比操作探究,可證OA⊥MD,求得∠AMP=∠ABM.)
思路2:如圖17,連接MO并延長交圓O于點E,在網格中取格點F,連接EF并延長交圓O于點Q,連接MQ交AB于點P,則滿足AM2=AP·AB.(類似還可以在網格中取格點G,連接EG交圓O于點Q,連接MQ交AB于點P.)
思路3:如圖18,在網格中取格點D,連接BD并延長交圓O于點E,連接EM交AB于點P,則滿足AM2=AP·AB.(可證格點△AMB≌△ADB,推出∠EBA=∠MBA,證得∠AME=∠MBA.)
思路4:如圖19,在網格中取格點D,連接MD交AB于點P,則滿足AM2=AP·AB.(簡證:證得兩個陰影三角形相似,得∠AMD=∠MBA,類似(2)問思路1,證法不同.)
思路5:如圖20,在網格中取格點C,N,連接CN交AB于點P,則滿足AM2=AP·AB.
也可以在網格中取格點C1,C2,C3,N1,連接任意兩點(或延長)交AB于點P,則滿足AM2=AP·AB.
2.2 典型錯誤剖析
錯解1:審題不清.拓展應用題(1)誤作PM與PB相等.如圖21,在網格中取格點C,連接OC并延長交圓O于點P.
錯解2:作近似點.如圖22,在網格中取格點C,連接OC交圓O于點P.通過計算不難得出,點P是非常接近所求作的點.使用三角函數誘導公式可以求得tan∠AOM=3-131+3×13=43,tan∠MOC=tan(∠MON+∠EOC)=tan∠MON+tan∠EOC1-tan∠MON·tan∠EOC=13+341-13×34=139.
因為tan∠AOM≠tan∠MOC,所以PM≠AM.
錯解3:增加網格.如圖23,由于條件中所給定的網格不能夠完成6×2矩形的構造,在自行添加的網格中取格點C,連接BC交圓O于點P(簡證:連接AC,根據OM∥BC,得∠MOA=∠CBA).盡管點P就是所求的點,但在自行添加網格的條件下找出的格點是“不守規矩”的作法.因題目所限定的作圖工具為無刻度的直尺,故可以通過原圖的格點構造網格外新的點,作出點P(如圖24,利用格點M,C,E,D,作射線MC,ED).
3 素養表現
課標(2022年版)總目標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2](以下簡稱“三會”).2022年宿遷中考第27題考查學生在操作探究的基礎上,借助網格中的格點,用無刻度的直尺作圖,著重考查以下五個素養:
(1)幾何直觀.拓展應用(1),在BM上找出一點P,使PM=AM,由于題目屬于網格作圖,只有利用網格中的格點才可以作出滿足條件的圖形.根據題目結論可知,若PM等于AM,必定有OM⊥AP.利用直尺可以直觀的找到符合OM⊥AP且經過格點的點(思路1中的C,G).試題的命制也充分考慮評價公平性,為防止學生答題過程中的無意識操作,利用“投機取巧”也可以做對,故題目要求寫出作法,并給出證明.提出明確的答題指令,杜絕“無意識的操作”也能做對的現象,變為“有目標的思考”并表達.
(2)模型觀念.模型觀念主要是指對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從“操作探究”到“拓展應用”,由指定任務出發,通過閱讀理解、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獲得新知識、新方法.最后,利用“操作探究”所獲得的數學模型來解決“拓展應用”這一類問題,模型觀念重點考查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及數學應用的能力.
(3)推理能力.一方面,中考試題命制要有區分度,在“操作探究”環節,因tan∠BAC=tan∠DCE且tan∠BAC=BCAC=12,故推理得出在Rt△CDE中,tan∠DCE=DECE=12.另一方面,網格作圖和尺規作圖類似,多運用逆向邏輯推理.如拓展應用(1),先把結論PM=AM看作條件,推理得出應該有的結論(OM⊥AP),進而利用“操作探究”中的思想、方法找出BM上符合條件的點P.
(4)運算能力.運算能力是“三會”中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操作探究環節,借助格點的特性,構造直角三角形,通過觀察,計算相關三角函數值得出結論.特別是在拓展應用環節1,考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驗(思路12),通過構造平面直角坐標系,計算證明格點P就是所求作的格點,盡管繁瑣,但考查了學生用代數的方法推出幾何結論的能力.拓展應用環節2,學生通過嚴謹的計算,若滿足AM2=AP·AB,則AP=22.先算出數值,后定位置,故直接連接小正方形的對角線,確定點P位置.
(5)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也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中考試題屬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終極考查,學生經過三個學段學習(2022年版分為四個學段),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對數學中重要的內容、方法、思想的認知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由于每個學生對數學活動經驗的關注點不同,所以在考試特定環境下往往能給出多樣性的解法,考查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4 命題思考
4.1 技能立意,計算解答
“計算+無刻度作圖”是網格題命制的特點.在網格作圖題中,以作圖技能立意的試題通常都比較基礎,考查的知識點比較單一,以格點作圖為主要考查目標.在網格中作圖,最基本、最常規的問題就是利用正方形網格的邊長為1,運用勾股定理計算格點線段的長度,或者利用網格線平行或垂直的基本特征作平行線和垂線.
4.2 思維立意,分析推理
網格作圖題考查的結果是作圖,實際上是以格點為依托,把對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查融合在一起.為此,網格作圖給了學生多角度探究問題的思路,構圖時可以選用網格中的特殊格點,構造一些特殊四邊形、三角形,借助圖形的性質解決問題.
4.3 素養立意,創新思維
網格作圖題的命制,把考查學生的數學素養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試題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構圖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很多時候,網格只是賦予了題目一個載體,真正考查的是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知識層面,本題主要考查了軸對稱的性質、垂徑定理、圓周角和圓心角的性質、三角函數的基本思想等;技能層面,主要考查了學生的作圖能力等;基本思想方法層面,主要考查了數形結合思想、幾何直觀和空間觀念、轉化思想等.為此,知識儲備、方法積累、思維積淀、創新意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5 結束語
課標(2022年版)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和考試命題建議,并明確提出了“堅持素養立意,凸顯育人價值”的命題原則.“操作探究與拓展應用”類網格作圖題,能夠立足基本數學問題,通過操作探究,積累活動經驗,讓測評發生在知識處于生成狀態或應用狀態的情境之中,通過積累活動經驗解決新問題(拓展應用),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最終實現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考試命題.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曹一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桂文通.整體關聯 局部優化 科學評價[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21(01):70-72.
[4]劉光華.注重基礎立素養 提升思維育能力[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21(03):69-71.
[5][美]G·波利亞.怎樣解題[M].涂泓,馮承天,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許柱(1977—),男,江蘇泗洪人,中小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中學數學教育.周斌(1984—),男,江蘇宿遷人,中小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中學數學教育.
中學數學雜志(初中版)202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