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鑫

三年級第一篇作文,我決定讓孩子們寫寫自己的學校。這是一所農村學校,有著百年的歷史,校園中有一棵高大的綠意蔥蘢的銀杏樹,也已經百歲了,是這個學校很有標識性的事物。我來鄉村支教已有一年,坐在辦公室,抬眼就能望見這棵銀杏,靜靜地站在光陰里,在校園里最早迎接第一縷陽光,最早聆聽鳥的啼鳴,湛藍的天空遍布線條生長的姿態。
孩子們才學了吳然的《大青樹下的小學》,我讓同學們結合課后第三題進行小練筆:你的學校是什么樣的?同學們在學校里做些什么?選擇一個場景(教室里/操場上/花壇邊/圖書室里/教學樓前/大樹下),說一說。有不少孩子就寫到了這棵樹,有個孩子寫了這么一篇作文——
銀杏樹下的學校
我的學校坐落在一個平凡而美麗的小鎮。
一進校門,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古老的銀杏樹,它已經有一百多歲了。它很高大,比我們的教學樓還要高。褐色的枝干非常粗壯,需要好幾個小朋友手拉手才能圍抱過來。它的樹皮非常粗糙,像老爺爺滿是皺紋的臉,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到了夏天,它就像一把巨大的綠色太陽傘。老師和我們坐在樹蔭下讀書、講故事。下課了,同學們有的在樹下做游戲,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繩,還有的拍皮球,大家開心極了!
到了秋天,金黃的銀杏葉一片一片從樹上落下來,像飛舞的黃蝴蝶,又像一把把小小的折扇。同學們紛紛跑去撿落葉,把它們夾在書里當書簽,收藏一份美好的時光。
我們在銀杏樹下快樂成長,我愛我們美麗的學校。
和這群孩子在一起已經一年了,讀著這篇文從字順的作文,滿心歡喜。要知道去年剛任教這個班的語文時,班上很多“渾小子”上課坐不住,一下課滿校園跑,上課鈴響了才會滿頭大汗地沖進教室,衣服、書包隨意扔在地上,除了課本,書包里難覓課外書的蹤影。附近有不少家紡企業,一大半孩子的家長是從外地來務工的,本地的孩子又大多靠爺爺奶奶撫養。二年級的他們,所學的語文僅限語文書上的內容,且大部分已然忘卻。
我讓孩子們練習寫話,就選了他們最熟悉的雞毛毽子,在指導描述樣子后,讓一個孩子當場踢毽子,讓他們描述毽子在腳上上下翻飛時的情形。有的說像跳蚤,有的說像青蛙,還有的說像兔子。他們都是從“跳”這個特點去想的。我手舞足蹈,親自踢毽示范,好不容易有孩子想到 “毽子在我腳上一上一下跳動,就像一只靈活的小鳥在我腳邊飛上飛下”。我覺得自己責任重大,我要放慢節奏,耐下性子,想辦法盡可能地讓他們感受語文的美好,喜歡上我的語文課。
首先,我想要讓他們學會靜下來。
課文《拍手歌》中有一句“黃鸝百靈唱不休”,黃鸝與百靈孩子們不熟悉,見得最多的是成群的麻雀。我引用杜甫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告訴他們黃鸝長得好看,叫聲特別好聽。再告訴他們,新雅同學說起話來清脆悅耳,“像一只百靈鳥在歌唱”,菲菲的歌聲“像百靈鳥一樣動聽”。孩子們紛紛跟著我說這些句子,我悄悄播放鳥鳴聲,有的孩子立即閉上小嘴眼睛亮閃閃,有的側頭往屋外的大樹上瞧,還有的很現實地游離在外說這是錄音……
我不做聲,再悄悄讓鳥叫聲重復播放,終于靜下來傾聽的孩子變多了。
鮑爾吉·原野寫過“草葉在微風里細碎的摩擦音”,我也希望孩子們能夠有一顆靜下來的心,去聆聽鳥鳴,輕嗅花香,仰望藍天。
于是,我的目光落到了那棵銀杏樹上。
不由回憶起讀中學的校園,我印象最清晰的也是一棵極高大的銀杏樹。走在上學路上,很遠很遠就能看到。更記得在銀杏樹下賣明信片的車攤,我在那兒蹭著看了很多明信片。那一幅幅美麗的風景讓我的視線伸向遠方,明信片上應景的一句句詩行讓我的心靈震顫,火紅的楓葉——“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燒到了這般模樣”,爛漫的鮮花——“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小橋流水——“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在缺少書籍的農村學校,這些凝練的詩句陽光般照亮我,我不顧小販的不耐,埋頭抄錄。那是屬于我的獨特的課堂,那些文字鐫刻在我的青春之弦上,雖然記不滿薄薄的練習本,但培養了我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
高大的銀杏樹,多么獨特的校園風景啊,我也要讓孩子們擁有銀杏樹下的別樣課堂,給他們的童年時光留下獨特的印記。
剛好有一篇課文《樹之歌》,就講到銀杏,何不就地取材?于是,我直接帶孩子們走到教學樓前,來到銀杏樹下。
孩子們大聲讀著課文:
楊樹高,榕樹壯,
梧桐樹葉像手掌。
楓樹秋天葉兒紅,
松柏四季披綠裝。
木棉喜暖在南方,
樺樹耐寒守北疆。
銀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開花滿院香。
我從銀杏被譽為植物王國的“活化石”著手,提升銀杏樹在孩子們心中的位置,于是我給他們講述,銀杏樹幾億年前就有了,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樹種之一,現在仍然忠實地保留著億萬年前祖先的模樣——葉子像小扇一般,葉片中間帶有凹缺;曾經和它同時代的恐龍早已不復存在,而銀杏依然茁壯生長在地球上,默默感受著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四季輪回;銀杏有著獨有的不同于現在樹木的特征——雌雄異體……孩子們很感興趣地聽著,驚奇地仰望這棵大樹。他們大聲朗誦:“銀杏水杉活化石!”相信他們慢慢也會和我一樣,天天看它卻怎么也看不厭。
校園里丹桂正讓空氣變得香甜,楓樹葉兒如紅紅的小火苗,松樹蒼翠挺拔,孩子們尋找著這些樹,我再把楊樹、榕樹等介紹給他們認識,他們很快了解了這些樹的特點:形狀——高、壯;顏色——紅、綠;習性——喜暖、耐寒;價值——活化石、滿院香……
一個孩子驚嘆道:“這些樹能幫助我們認識四季,讓我們更能感受到四季的美好。”說得真好,這是多美的發現呀!此時,秋天的陽光飽滿亮麗,銀杏葉在風中招展,像雙雙小手快樂地承接燦爛光線。
獲得白玉蘭最佳紀錄片獎的《小小少年》,頒獎詞是:
在近距離探尋孩子們的奇趣生活和噴薄熱情后,我們驚嘆,即使生活境況復雜多樣,孩子們仍然擁有頑強的精神和力量。
我無限相信孩子的潛力,他們思維情緒的調動,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提升,都有待我的積極努力。詩人艾米麗·狄金森說,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要一株苜蓿;我說,要造就一片森林,只需要一棵銀杏樹。我要在銀杏樹下,在自然中,提升孩子們的語言感受力、鑒賞力,讓他們發現語文的美,從而愛上語文。
我講“識字一”的《場景歌》,想方設法幫助孩子們感知“垂柳”。他們見過柳樹,但不一定知道為什么把柳樹稱為垂柳,要知道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帶給人的感覺也會不一樣。我特別想讓學生有這樣的理解認知。于是先讓他們回憶幼兒園學過的歌曲《柳樹姑娘》,有學生就唱起來:“柳樹姑娘,辮子長長,風兒一吹,甩進池塘,洗洗干凈,多么漂亮……”我和他們一起唱,邊唱邊用手模擬柳樹枝條在風中搖曳的姿態。再和學生們背誦賀知章的《詠柳》,“萬條垂下綠絲絳”。有孩子感覺特別敏銳,便能一下子悟出:柳樹垂下長長的柔軟的枝條,在風中輕輕擺動,那姿態美極了。他們明白了“柳樹”與“垂柳”的區別。
我繼續帶他們感知詞語。《小蝌蚪找媽媽》課后習題羅列了文中四個短語: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大大的眼睛、甩著長長的尾巴,是描寫青蛙和小蝌蚪外形的。我引導孩子們說出事物的顏色特點,并選了幾個寫在黑板上:火紅的楓葉、瓦藍的天空、金黃的稻谷。教他們做小魔術師,讓詞語變身,重復疊加:火紅火紅的楓葉、瓦藍瓦藍的天空、金黃金黃的稻谷、雪白雪白的羽毛。讀完之后,讓他們比較,有孩子說這樣覺得楓葉更紅了,天空更藍了,金燦燦的稻谷豐收了。
這樣學語文才有味道,孩子們的興趣更濃了。《場景歌》需要認識各個數量詞,其中特有的數量詞,如“一方”,字典中僅數量詞的義項就有三個:用于方形的東西;用于田地、土地;指一個方形,猶言一片。課文中呈現的是“一方池塘”,一方池塘,也可以說是一汪池塘、一個池塘。恰好學校操場邊的圍墻外就有個小池塘,我們扒著欄桿,孩子們邊看池塘邊聽我講:一方池塘能體現出池塘的形狀,一汪池塘能感受到池水的清澈。我吟誦朱熹的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講解“鑒”是“鏡子”的意思。他們欣賞著方塘,仿佛它是一面鏡子,藍天白云就倒映在水中,美妙的景象更給這方池塘增添了許多詩意,所以“一方池塘”比“一個池塘”更有語文味。我趁機再給孩子們補充:一方手帕,一方水土,一方天地。這一方水土養育著我們,我們在銀杏樹下有了一方屬于自己的天地——他們大聲地跟我讀了一遍又一遍。
我指著遠處的竹子說:一竿翠竹、一叢翠竹、一片翠竹;一竿又一竿的翠竹,聚成一叢翠竹;一叢叢的翠竹,連成一片,變成了一片浩瀚的竹林。他們又體會不同的量詞表達出范圍的擴大,數量的增多。
孩子們活躍起來了,指著教學樓說:一塊黑板,一張講臺,一排排桌椅,一間間教室。還有的沖著操場說:一條跑道,一根根跳繩,一筐筐籃球,一個操場。蘇烽小手指著我:一位老師,一個個少先隊員。這個羌族男孩,原先有些靦腆,一次我表揚他的寫話《找媽媽》:“我走丟了,找不到媽媽。那里就像迷宮,我一直走不出盡頭,找不到出口。” 現在他眼睛亮而有神。大家聽了哈哈大笑,在輕松愉悅的場景中,他們收獲了有意蘊的數量詞。
又是課間,孩子們遍布校園各個角落,他們在看校園里的植物,看它們的種子長什么樣,它們又是怎么傳播種子的。課上他們已經熱烈討論了問題: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用的是什么辦法?哪個媽媽的辦法最好最聰明?有孩子認為豌豆媽媽最聰明,什么都不用干,就讓豆莢在太陽下曬,炸開后種子就蹦著跳著到各個地方了;還有的認為蒼耳媽媽很聰明,因為它給孩子們穿上帶刺的鎧甲,不僅保護了種子,讓動物們吃不了它,還讓種子們掛到動物皮毛上到處旅行。我趁機設計了說話環節:孩子們想對媽媽說什么?這樣以種子為第一人稱來講述,稱贊植物媽媽的好辦法,也是對課文內容的一種復述。于是“種子們”紛紛表達對媽媽的感謝。
蒲公英種子:媽媽,你真聰明,你的辦法太妙了!你送給我們降落傘,微風輕輕一吹,我們乘著風飄向四面八方,我們就在各地生根發芽,長成和你一個樣兒。
蒼耳種子:媽媽,謝謝你給我們穿上帶刺的鎧甲。保護了我們不被動物吃掉,還能掛在它們皮毛上,把我們帶到田野、山洼。
豌豆種子:媽媽,你真聰明,真有辦法!讓我們在太陽底下曬,曬得我們暖暖的,忍不住要伸伸懶腰。豆莢被曬干了,炸開來了,我們就蹦著跳著滾著,跑向各個地方。
從第一課起我就鼓勵、引導他們做愛觀察、善思考的孩子,他們悄悄地改變著自己,也學著充分地表達自己。
里爾克在詩歌《致音樂》中寫道:“你從我們身上長出來的/心靈空間。在我們內心深處/它超越我們,向外尋找出路——”仰望這棵銀杏樹,天很藍,風兒輕柔,鳥兒在枝頭歌唱。孩子們也隨我仰望這棵大樹,陽光透過枝葉灑在他們身上,他們臉上洋溢著最純真的微笑,他們的視線已在樹梢之上。終于,我們銀杏樹下的課堂有了純凈浩大的遠方。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