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


眼看寒假就要到了,丁丁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難道他不喜歡假期?
那倒不是。這天,丁丁和阿木老叔聊天時,終于說出了他的心事。
原來,每到長假,老師都會要求同學們每天練筆,堅持寫日記。這可難倒了丁丁。因為一到寫作文,他就覺得沒什么可寫的。
每天發生那么多事,見到那么多東西和人,怎么會沒什么可寫的呢?
那些不起眼的小東西、小事情和小人物多平淡,多沒意思呀,根本不值得寫!大作家巴爾扎克曾說過,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可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你又有多少經歷大場面、面對大人物的機會呢?
其實,不管是一件事、一樣東西,還是一個小人物,只要你去觀察、去思考,就能發現其中蘊含的知識和道理,它們還會給你一些思想上的啟迪。即使隨便撿起一顆小石頭,你也能推想它過去的遭遇,再進一步去思考就有可能獲得一些啟示。這叫“由小見大”,也叫“見微知著”。
比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它通過生活中極為普通的三個事例“飛蛾奮力掙扎”“小苗頑強地從墻縫里鉆出來”“傾聽自己的心跳聲”,引發出對生命的深刻思考,闡釋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你瞧,這不就是從我們身邊那些不起眼的事物中悟出道理,從而寫出文章嗎?
舍大取小,選擇生活中的小素材,行文從小處著筆,小中見大。小故事,小事件,小場景更有表現力。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就能從不起眼的小事中發現有價值的閃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