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剛

李福存
從南京智達路上一處高層建筑的落地窗向外眺望,天氣清朗,不遠處的公園綠意盎然,常春的灌木將深秋點綴成初夏般的顏色。寧啟鐵路線上,時而會有綠色的“復興號”列車駛過。李福存常常站在辦公室,遠眺風景,思索未來。
未來就像周身綠裝的高速列車,轉瞬已經奔馳到看不見的遠方。對李福存來說,這里有別樣的意味。“綠色的‘復興號’,在我看來是一種精神的圖騰。”這個圖騰仿佛時刻告訴李福存,中國產業發展正高速邁向綠色轉型升級之路。而金恒科技這家2020年被列入南京市瞪羚企業(指創業后跨過死亡谷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名單的高科技公司,正在為傳統工業提供智能化服務,幫助它們轉型升級。所以,有時候李福存望著駛過的“復興號”,心中會想,他和金恒科技公司,是那輛列車,還是那段鐵軌?
李福存辦公室的書架上,一直放著一頂安全帽。除了偶爾去生產車間需要佩戴,更多的時候,這頂安全帽對李福存而言是一種念想。十七年前,從東北大學畢業的他就戴上了這頂安全帽。“那年,南鋼來我們學校招聘,機緣巧合,我就來到了南京,一待就是這么多年。”在南鋼中厚板卷廠當系統維護員的日子,每天看著鋼坯軋制的流水線作業,并不算忙碌。日日都要倒班,固定的程序式生活,讓他感到一絲惶恐。這源自他對未來發展的潛在擔憂,他想找發展機會更廣、福利待遇更優、不倒班的機會。他發現認證數據庫管理員是一個不錯的職業方向,于是通過勤勉努力,考取了相關資格證書,從此事業發生了轉折。有時,保持上進的心態,總會在無序中尋求到一種有序。
2007年,李福存憑借數據庫功底,成為南鋼發展信息與自動化公司數據庫管理員。剛剛成立的公司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ERP項目忙得昏天暗地。”每每到了深夜,李福存都難以入眠。“忙、累、苦。”回憶起那幾年,李福存這樣形容。但對年輕人而言,“忙、累、苦”又蘊含著多大的價值呢?如今回想起來,他不得不承認,正是這樣的高強度工作,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此同時困擾他的則是知識的盲區越來越大。古希臘哲人曾說,成長就是發現自己所不知的事物越來越多。李福存發現,自己從曾經一周能看幾本專業技術書籍,漸漸到了一年只能看幾本書籍。“不夸張地說,有時候,僅僅是一個頁碼,我都要看好幾周。”從每個名詞解釋到其對應的業務形態背后的系統邏輯,打通這一切,并不是過目即可而已。李福存開始沉浸在技術海洋中,這種沉浸讓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知識需要沉淀,數據管理讓我有了一段最深刻的經歷。”這也許就是時間獎勵給李福存的禮物。
數字經濟浪潮襲來,所過之處,產業加速迭代。特別是南鋼這樣的鋼鐵企業,2007 年,南鋼發展信息與自動化公司從南鋼的母體之中脫胎而出,成為如今的金恒科技公司。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場脫軌和變軌的挑戰。李福存卻沒有想這么多,他依然沉浸在技術探索中。
作為服務南鋼數字化轉型的科技企業,李福存非常專注信息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深度應用。正如他的困惑那般,越來越多的難題擺在面前。他義無反顧地選擇前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學習,“當時覺得遇到的難題太多了,僅僅靠自學很難解決,所以想系統地進行一次學習。”正是通過這樣的學習,李福存取得了機器學習在鋼鐵質量應用方向的博士學位。李福存的學習,始終與企業發展節奏同頻共振,學成歸來的他,不僅培育了企業云服務板塊,還順應行業發展趨勢,孵化出數據采集器,解決了鋼鐵行業現場數據采集的共性難題,打造了一套適用于鋼鐵企業數字化建設的IOT(物聯網)平臺底座。因為是底座,因此具備無限的延展性,這種延展性就像李福存自己的命運脈絡一樣,從維護員到數據管理員,再到被授予“南鋼首席專家”“南鋼功勛”稱號……
如今在南鋼,“JIT+C2M”智能工廠早已投產,這是完全由李福存領銜的團隊自主開發設計建設的。作為首個“5G+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廠內處處充滿現代化、機械化的樣貌,桁架機器人和六軸工業機器人緊張有序地忙碌著,“這是一家無人生產、控制精準的系統平臺集成,也是未來工廠的發展方向。”這樣的方向也是李福存對多年以前脫軌和變軌挑戰的回應,十年磨一劍,回應擲地有聲。
“從沒有站上過風口,也沒有一蹴而就”是李福存對金恒科技公司的總結。他們用自己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屬于自己的科技報國之路。“實體經濟是我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制造業則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做大做強制造業,實現智能制造,是國家發展的主線,更是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
成為業界標桿的李福存,始終沒有想過把自己打造成“一城一池”,他喜歡“助人達己”這個詞。用技術的壁壘阻擋其他企業的發展,對于亟待發展的祖國而言,是一種不道德的行徑。李福存奔忙之間,總是在嘗試打通生態閉環,實現產業聯盟,用開放的懷抱與其他企業合作。寶武集團、興澄鋼鐵、蘭州石化、匯鴻集團、可口可樂(中國)、伊利乳業……越來越多的企業融合到了金恒科技公司打造的數字生態鏈之中。
有時候,別人很難理解李福存的急迫心情,金恒信息的發展已經邁上很好的軌道,那么他的急迫已然不是為企業,更多是出自對國家的責任感。他回憶六年前讀完《中國制造2025》時的心情,“我深深感覺,智能制造是實現中國在制造領域超越的好機會,所以,我當時就下定決心,要努力幫助我們的國家工業數字化水平上一個臺階。”作為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還有三年時間就到了收官之時,李福存堅定地說,他沒有辜負當年的心愿。
窗外的云散開去,綠地更加明媚,一輛列車轉瞬駛來,又轉瞬離去。李福存的眼里透露著一點笑容,似乎他之前的問題已經得到解答。他和他的金恒科技,無論是那輛列車,還是承載著列車行駛的一段鐵軌,都已經用自己的努力在科技歷史的畫卷上留下印記,而這印記的顏色,是中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