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巖
2022 年8 月15 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來前夕,“老兵回家故事館”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正式開館。在紀念館一面巨型照片墻上,三千張照片里,老兵們敬著軍禮,臉上的皺紋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2015 年,王海燕和一個朋友去看望一位抗戰老兵——一位90多歲的老奶奶。這次看望,讓王海燕有了做“關愛老兵”公益的想法。不久,她就加入公益組織“老兵之家”,成為一名關愛抗戰老兵的志愿者,還牽頭成立了“長沙愛兵班”,長期照顧長沙縣的二十二位抗戰老兵。
王海燕親切地稱呼老兵們“爺爺”,老兵們也將王海燕當成親孫女。葉柄貴是王海燕經常看望的一位抗戰老兵,老人在家門口的菜地里種滿了白薯、蠶豆、絲瓜等蔬菜。每過一段時間,老人就會給王海燕打電話,讓她來拿菜回去吃。“他知道我喜歡吃蠶豆,所以種的蠶豆最多。每次爺爺看到我來,比看到自己的孩子還開心。”
還有一位90 歲的抗戰老兵劉化夷,身體硬朗,經常坐公交車去王海燕的辦公室看她。每次來,劉化夷都會給王海燕帶點東西,自家的冬瓜、南瓜和雞蛋等。王海燕了解到劉化夷有很多心愿,便逐個地幫他完成:帶他去騰沖看望戰友,去張家界找他當年的老團長,幫他出回憶錄,給他過了一個難忘的90歲生日。
三年前,葉柄貴老人病危,不久溘然長逝。隨后幾年,又有很多老兵與世長辭,到目前,長沙縣的二十二位抗戰老兵僅剩四位健在。在整理去世老兵的遺物時,最觸動王海燕的是鋼筆、口紅、照片框以及寫著名字的胸標等遺物,這讓王海燕和其他公益伙伴有了發起創建“老兵回家故事館”的想法。“目前國內幸存的抗戰老兵僅有3000人,我們想把他們的故事留下來,留給后人更多的歷史資料。希望用這種尊重每一個個體的方式,尊重我們中華民族曾經有過的抗爭……”

王海燕給孩子們講解老兵故事
王海燕的設想是,“老兵回家故事館”里不放一件珍貴的文物,有的只是士兵寫回的家書,是認親的兩塊銀元,或者抗戰騎兵的遺作……但館里的每一件文物品、每一張照片、每一封書信背后都有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比如《93 歲妻子尋找丈夫77 年》講述的是:1935 年,年僅14歲的張淑英嫁給了國民黨少校參謀鐘崇鑫。兩年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鐘崇鑫奔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每隔半個月,張淑英就會收到鐘崇鑫從戰場寫回的家書。然而數月后,她卻再也沒有收到鐘崇鑫的家書。直到七年后,張淑英才得知鐘崇鑫犧牲了。
志愿者在臺北忠烈祠幫張淑英找到了鐘崇鑫的牌位。“我想去臺灣看看他。”張淑英激動地說:“如果我在去臺灣的路上走了,帶著我的骨灰去見他也行;就算是回來的路上走了,這輩子我也滿足了。”2014 年11 月22 日,93歲高齡的張淑英飛赴臺灣。撫摸著丈夫的牌位,張淑英放聲大哭:“崇鑫啊,你說你一定會回來的,怎么就沒回來呢?”
《靠著兩塊銀元和女兒相認》講述的是:1948年,汪呈松被國民黨士兵抓了壯丁。臨走時,他碰到了同村的一位鄉親,把身上的兩塊銀元用布包起來,委托他帶給女兒王秀蘭。
2013 年,汪呈松通過慈善基金會尋找女兒王秀蘭。警方找到王秀蘭后,王秀蘭卻說她的父親叫王成松,不叫汪呈松。就在認親陷入兩難之際,王秀蘭拿出了兩塊銀元,說是她父親被抓壯丁時留給她的。正是這兩塊銀元促成了父女相認。在父女相認之后,汪呈松才知道,他的名字其實就是王成松,因為他不識字,當年連長登記姓名時,就按發音寫成了“汪呈松”。
《遁入佛門為戰友守靈12 年》講述的則是:1938 年,日軍的鐵蹄攻占武漢三鎮,直逼長沙。16 歲的中學生吳淞出于義憤,報名參軍。1943 年11 月,日軍對常德發起攻勢,常德8000 守軍殊死抵抗,最后僅剩500 人,吳淞是幸存者之一。后來,吳淞和戰友們又先后參加了衡陽會戰、長沙會戰等戰役,抗戰勝利后他被提拔為少校軍官。1949年,他回到家鄉湖南常德。
1998 年,吳淞出家到湖南常德的乾明寺。乾明寺正是吳淞當年戰斗的地方。每天早上四點,吳淞就會起床,為當年死去的戰友誦經。直到2017年去世,吳淞為戰友們念經守靈整整12年。他說他待在這里,可以陪著長眠地下的戰友。
在“老兵回家故事館”里,像這樣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

王海燕給老兵們過生日
2022年8月15日,“老兵回家故事館”在長沙縣開館。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便是一面由3000多名抗戰老兵照片拼接組成的照片墻,無比震撼。
“老兵回家故事館”包括老兵肖像等照片超四千張,歷史照片近1 萬張,書信、回憶錄等實物450 件。故事展館分為十一個板塊:老兵回家、勛章、遲開的玫瑰、爸爸去哪、彼案、英魂回家、兩代人的抗戰、國家榮譽、為愛止戈、老兵照片墻和文創版塊。辦館的宗旨是:講述戰爭,倡導和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場館開放后,反響遠遠超乎預想,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有干部、工人、學生和農民。照此計算,“老兵回家故事館”每年接待參觀人數預計將不低于1萬人次,通過網絡傳播等影響人數每年不低于一千萬。
“這段歷史應該被記住,每一個為我們國家和民族做過貢獻的人也應該被銘記。”王海燕對參觀者說,“我們幫助的是抗戰老兵,但溫暖的是我們自己。沒有他們當初的保家衛國,沒有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抵抗侵略是每位軍人的義務,銘記他們是我們的責任。老兵回家故事館,就是要銘刻每一位英烈的名字,留存每一位老兵的記憶,不放棄尋找每一位失蹤老兵……讓宏大歷史回歸人性,回歸到每一個人身上,體現這個時代之于歷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