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政協
再制造產業是以廢舊產品為生產毛坯,運用先進技術與工藝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質量特性不低于原型新品的生產過程。與新品制造相比,再制造可節約成本50%,節能60%,節材70%,減少碳排放80%以上,高度契合國家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戰略和制造強國戰略,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最佳技術手段之一。為推進滄州市再制造產業做大做強,提升裝備制造水平,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工業企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滄州市政協成立了專題調研組,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智庫成員到河間市再制造產業進行了實地調研,召開專題協商會議,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滄州市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有關情況,部分市政協委員圍繞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提出可行性意見建議,取得了較好的協商成果。
目前滄州市再制造產業已形成良好發展態勢和集群效應,主要集中在河間,少數分布在開發區、渤海新區等地,產品以起動機、發電機、離合器等汽車零部件和鉆頭、鉆桿、機床等石油鉆采設備為主,形成了產業發展5 大優勢:一是廢舊零件、設備回收資源充足,擁有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原材料交易市場,交易額占全國總量的80%。二是產品品種豐富,涵蓋10多個種類、上千種規格,汽車起動機、發電機再制造規模居世界第一。三是購銷隊伍完善,形成了“舊件收購→分類處理→精細加工→質量檢測→產品銷售”的運營模式。四是骨干企業再制造技術先進成熟,僅河間再制造產業集群中就有高新技術企業4 家、省級科技創新平臺4 個。五是公共服務平臺健全,組建了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建有技術研發中心、檢測認證中心、咨詢服務中心、標準服務中心、成果轉化基地、人才實訓基地等6 大公共服務平臺,是亞洲第一、世界前三的再制造技術研究中心。
但與上海、武漢、合肥等同類先進發達地區相比,滄州市再制造產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核心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產業整體創新能力偏低,創新主體、創新平臺數量較少,專業技術人才短缺。二是企業取得原材料進項發票困難,增值稅稅負較高。三是行業監管不夠,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回收體系和執行標準。四是缺乏宣傳引導,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認知不足,接受和使用意愿不高,存在抵觸心理。五是項目招商力度需進一步加強。六是行業協會組織機構有待健全。為此建議:
強化技術創新。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依托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再制造創新平臺優勢,加快核心技術研發、整體技術裝備提升、商業模式創新、自主品牌創建、全球資源配置,推動高端人才創業創新,大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深化產學研合作。持續推進再制造企業與京津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精準對接,建立一批協同創新共同體和科技合作基地,加大對綜合利用激光技術、納米技術、等離子噴涂、特種修復技術等重點共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的投入力度,加大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關鍵技術攻關和示范推廣,解決制約再制造業提檔升級的技術瓶頸,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加強人才培育引進。完善人才引進使用模式,采取項目合作、智力入股、崗位特聘等形式,吸引國內外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參與再制造產業發展。組織開展“外專百人計劃”“燕趙友誼獎”“外國院士工作站”申報工作,為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進一步強化行業技能培訓,提升制造業工人技能水平,從設計理念、工藝流程到生產環節,全鏈條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圖為河間市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該市以示范基地為依托,加快培育再制造產業集群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設立專項基金。通過設立新興產業專項研發基金,給予土地指標優先、金融支持等優惠政策,最大程度降低再制造企業負擔。對經營基礎較好的企業,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幫助企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加快推進再制造企業環保指標置換政策落地。深化增值稅改革。協調稅務、商務、環保等部門,從產業源頭收廢企業到產業中、后段用廢企業,依法索取發票(包括銷售廢舊物資企業自開發票和稅收機關代開發票),確保再制造企業能夠享受簡易計稅、進出抵稅等優惠政策。可參考農副產品收購和加工環節的增值稅設計征稅方式,收購環節免稅,經加工后可以憑收購憑證或者銷售憑證抵扣進項稅。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將再制造產品納入政府招投標、采購目錄,鼓勵各級政府在采購過程中選用再制造產品,帶動再制造產品消費,引領社會消費潮流,帶動普通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加強行業監管。研究制定統一標準。依托研究院重點開展再制造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制定完善再制造工藝技術、產品質量、生產管理等標準,對再制造可能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作出明確規定,打造再制造標準創新基地。強化部門協調聯動。建立市場監管、環保等多部門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嚴格項目準入門檻,建立健全再制造產品跟蹤管理制度和環保安全保障體系,從舊件回收、檢測、生產、銷售、服務、再回收全過程跟蹤管理,督促企業建立產品可追溯體系。完善信息服務平臺。搭建涵蓋國內再制造全流程環節的供應商信息化服務平臺,為產品制造商、維修企業、回收拆解企業、再制造企業、用戶等各方提供共享信息和交易平臺,為產業聚集發展提供全鏈條服務。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舊件溯源、產品查詢及追蹤產品信息質量反饋機制,充分發揮終端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實施“互聯網+”再制造行動計劃,加快探索建立規范有序的逆向物流體系,加強原材料供給保障力度。出臺配套獎懲制度。制定企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的激勵政策,鼓勵開展再制造產品檢測、認證溯源工作。嚴格實施再制造產品標識的規范使用和統一管理,對不張貼標識的產品依法進行處罰。對制售假冒偽劣的生產經營單位,嚴厲打擊,督促引導其規范發展,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鼓勵協會搭建各類產業對接交流平臺,反映企業訴求和行業共性問題。推動協會制定實施行規行約和職業道德準則,完善行業性糾紛調解與仲裁對接協調機制,開展行業內涉外商事、經濟合同、知識產權、勞動合同、安全事故等糾紛調解,發揮行業自律和調處爭議等作用。
提升招商引資質效。強化項目對接。將再制造產業招商列入市招商中心重大特色招商任務,以河間的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為牽引,深化以商招商,加強與本土企業、招商引資落地企業的有效對接,建立聯系走訪制度,形成常態化以商招商機制。爭取更多國家有關循環經濟項目入園,持續做好與項目單位的溝通銜接,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打造規模化再制造產業集群。塑造特色產業品牌。發揮現有“河北省中小企業示范集群”和“省級智慧集群”試點作用,繼續做大做強汽車零部件、石油鉆采設備再制造,帶動提升企業和產品品牌,推進再制造產業全鏈條發展,打造再制造金字招牌。
加強產品宣傳推廣。加強產品科普宣傳。利用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重要節點和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及中小學環保課堂,開展再制造產品的科普宣傳,提升公眾對再制造產品的認知度。完善產業發展峰會模式。設立再制造產品體驗館,通過舉辦再制造技術、產品、工藝設備展覽會和召開現場會、研討會等多種形式,豐富再制造產品宣傳平臺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