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電影大國,你會想到哪個國家?大概很少有人提到尼日利亞。但這個西非國家,確實有著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電影產業。單以產量來說,它常年穩居世界第二,僅次于印度寶萊塢。2020年,尼日利亞更是以年產2599部電影,位列世界第一,大幅超越印度的1541部、中國的650部和美國的338部。
因此,尼日利亞電影產業也獲得了一個專屬花名——尼萊塢(Nollywood),以彰顯其獨特的地位。不過,從電影質量來說,盡管和十幾年前比,尼萊塢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人們還是能感受到一種由資源匱乏導致的廉價感。
首先,大多數尼萊塢電影并沒有專業的布景和打光,拍攝場地很可能就在大街上、巷子里或者誰家的客廳。其次,他們對畫質要求似乎也不太高,一兩臺攝像機足以完成整部電影的拍攝。當然,特效也是五毛錢的。至于演技,只能說是見仁見智了。
由于硬件簡單,尼日利亞平均每拍一部電影只需要一到三萬美元、一兩個月的時間,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尼萊塢的多產。尼萊塢和國內短視頻平臺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但凡某個主題火了,便會迎來無數翻拍。總體而言,一些主題自始至終貫穿了尼萊塢的整個發展周期:比如愛、背叛、復仇和沖突。
尼日利亞的電影產業,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獨立后。1960年至1990年間,該國電影和電視劇的唯一出品方,是尼日利亞電視總局。1990年,電視總局決定不再生產影視作品,無數影視人才被釋放到社會中。
90年代,恰逢影音數碼化風潮興起,光盤漸漸取代錄像帶,錄像帶價格大跌。于是,一些聰明的尼日利亞商家,開始利用價格低廉的錄像帶做載體,分發電影作品。通過這種發行渠道,1992年,電影制作人肯尼斯·恩布埃憑借現象級電影《奴役生活》賺得盆滿缽滿。商業模式被證實可行,無數尼日利亞電影人蜂擁而上,該國電影產量上了快車道。在主流媒體看來,正是從《奴役生活》起,尼日利亞電影產業開啟了尼萊塢時代。
國際化進程更是增加了尼萊塢的全球影響力。世界各地有不少非洲人和非裔,尼萊塢成形前,他們只能看西方人拍的影視作品,尼萊塢的出現,可謂擊中了全世界非裔的心。國內外需求助攻下,尼萊塢創造的經濟效益一度占到該國GDP的5%,2013年,更是被估值51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影視大國。
(廖乃心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