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為了什么?生命是什么?在讀書時,我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這個問題。
存在主義哲學家們說:存在是為了自由,而自由源于選擇。在他們看來,活著是為了追求自由,追求自己心中所想。大膽地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我也認同,只有不斷為自己的人生選擇,這個人才算真正活過。假若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別人選擇,那么這個人可以說是白活了。
一位即將大學畢業的學生,有一次,突然跟母親說他想輕生。或許在人們初聽時,覺得這簡直是難以置信的,但其實這一切早已潛滋暗長。因為他從幼兒園開始便什么也不用為自己謀劃,母親一直在為他做各種各樣的選擇和決定,他僅有一個任務:考出好成績。他沒有選擇的余地和權利。開始時,他心中也曾有過一些自主選擇,可后來慢慢地,他逐漸習慣了母親為他支配一切,包括服裝、玩具、吃的,都是母親替他做主,甚至交什么樣的朋友,也要過母親的關。
男孩兒即將大學畢業了,母親還在不停地替他做各種選擇:大一時為他想談戀愛擔心,大四了為他還不談戀愛憂心;因為擔心他沒朋友,設計各種節目,逼兒子去交際;因為擔心兒子不開心,想出各種活動讓他參加……她的動機看起來是好的,可左右著兒子的人生,實際上是在扼殺兒子的活力和精神世界。
最后,這個男孩兒選擇了輕生。這個男孩兒是可悲的,因為他從沒有真正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過一次選擇。他的母親為此也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她沒有想到,這一切都在自己的精心安排下,孩子才離她而去。她不曾想到,這一血淋淋的教訓竟源于她過分地左右兒子的思想,過分地干涉本屬于孩子的人生。心中壓抑,生命就會沉淪,人生的陰影就會無限度地放大。
杰出的股票投資人彼得·林奇曾說過這樣強悍的話:“就算聯儲主席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任何一個作為。”他能說出如此強悍的話,是因為他有自己的主見,他相信自己的選擇,不為他人所擾。為屬于自己的未來規劃,有這樣自我選擇的力量才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現代人。
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古有之。隱士是中國古代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用一種“獨善自身”的理念,為自己支撐起一片清高淡雅的空間。宋代林逋獨居深山,他雖從小失去父母,家境貧寒,有時連飯都吃不上,但他發奮讀書,好學上進。但他沒有選擇榮華富貴,而選擇了自己一心所想的凈土——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過著一種安逸自樂的隱居生活,也在這種生活中體會到人生的真正意義。我想,在這樣隨本心、隨初衷的人生中,林逋一定是非常快樂的吧!
適用話題:選擇自己的人生,人生很貴,請別浪費
(米莉莉薦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