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老年朋友在吃完早飯后會出現頭暈、乏力、犯困、眼前發黑等癥狀,休息一會兒就恢復了,多數人不會在意。實際上,這可能是“餐后低血壓”。
餐后低血壓主要發生在早餐后,也可發生在中餐和晚餐后,但比例較小。這是因為,在一晚沒有進餐的情況下,突然攝入的食物會使胃腸道黏膜血管擴張,食物中的淀粉分解為葡萄糖,使活性肽分泌增多,引起內臟及全身血管擴張。多重作用下,非常容易出現低血壓。
因此,如果在餐后出現頭暈、乏力、犯困、眼前發黑等不適癥狀,需要提高警惕,特別是對于高血壓患者,千萬不要誤認為是“血壓高了”而盲目增加降壓藥,結果會適得其反。
預防餐后低血壓需注意:1.餐前半小時內飲水250~500毫升,可減少餐后低血壓的發生;2.早餐要少吃面食、甜食,適當增加蛋白質類食物,少食多餐;3.進餐時避免食物溫度過熱,這樣會使血管快速擴張、血壓下降;4.餐后臥床或坐位休息一會兒,或扎緊腰帶增加腹壓,以保證大腦和心臟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5.服用降壓藥、利尿劑、抗帕金森藥物易引起餐后低血壓,此類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如將餐前服降壓藥改為兩餐之間服用。
(張文軒薦自《醫藥養生保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