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仲賢
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科學技術普及(以下簡稱“科普”)是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活動,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普事業蓬勃發展,公民科學素質快速提高。黨的十八大報告當中明確提出,要“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就科普提出要求,強調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
2002年6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科普的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是從法律上完成了對科普的地位確認和制度支持,對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我國的科普事業發展走上了法治軌道。今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有代表提出修改科學技術普及法的議案,修改《科普法》已在今年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
2007年1月,國家科技部等8部委共同印發的《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任務。2021年6月,國務院制定并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今年8月,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推進新時代科普事業發展,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共同編制并發布《“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這些都彰顯了黨和國家對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視,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幫助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學技術普及事業蓬勃發展,科普傳播的內容形式日漸豐富,科普工作正由線下平面化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意見》同時還指出,當前還存在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網絡偽科普流傳等問題。
新時代科普工作面臨新需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下,科普工作更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崇尚科學和鼓勵創新的風尚。正如《發展規劃》提出的:要推動科普工作改革創新,持續提升科普能力,強化科普價值引領。要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持續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厚植土壤、夯實根基。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為進一步加強科普工作,出臺了《意見》。
《意見》分總體要求,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加強科普能力建設,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強化科普在終身學習體系中的作用,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加強制度保障7個部分30條。
《意見》在第一部分總體要求方面,明確了新時代科普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要求和發展目標。《意見》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學素質。同時明確了科普工作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服務大局、堅持統籌協同、堅持開放合作的工作要求。《意見》還規劃了到2025年、2035年兩個時間節點的科普工作發展目標。
《意見》在第二部分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方面,從各級黨委和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各級科學技術協會、各類學校和科研機構、企業、各類媒體、廣大科技工作者、公民8個主體層面,明確了全社會的科普責任。
《意見》在第三部分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方面提出,要從強化基層科普服務、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布局、加強科普作品創作、提升科普活動效益、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加強科普交流合作7個方面來加強科普能力建設。
《意見》在第四部分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方面,要求發揮科技創新對科普工作的引領作用,發揮科普對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從而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
《意見》在第五部分強化科普在終身學習體系中的作用方面,要求強化科普在終身學習體系中的作用,分別從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導干部和公務員、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老齡工作4個層面,對不同的科普受眾提出了要求,其中均使用了“強化”一詞。
《意見》在第六部分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方面,要求從加強科普領域輿論引導,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欠發達地區科普工作3個方面,來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意見》在第七部分加強制度保障方面,就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科普獎勵激勵機制、強化工作保障和監督評估給出了明確的要求。
青少年不僅是科學的接受者,也應該是科學的傳播者。面對新時代、新挑戰、新要求,青少年應當主動承擔起科普責任,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傳播者。
高校蘊藏著較為豐富的科普教育活動資源,因此大學生要充分利用科普資源,發揮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科普活動方面的優勢,促進科學理念的傳播和科技知識的普及。中小學校學生應在認真學習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的同時,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為營造社會科普氛圍添磚加瓦。已經走上社會的青年,要主動學習、掌握、運用科技知識,在工作崗位上推動科普和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并自覺抵制偽科學、反科學等不良現象,為促使社會公眾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盡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