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李亦




在今年銀杏葉黃、桂花飄香的一個秋日,西北唯一的部屬師范大學,迎來了自己的78歲生日,她就是位于古都西安的——陜西師范大學!
文藝氣息濃厚的她,是每年定期火上熱搜的“搞浪漫行家”。連續16年,新生報到攜帶的是師大老先生們親手書寫的錄取通知書,今年的新生還收到了手寫的銀杏書簽。而對于畢業生,學校又以一枚紫檀方印相贈,蓋章即負責,勉勵每一位離開校園的學子。從入學到畢業,儀式感里蘊含著學校相同的希冀與寄托。
然而,這些只是陜師大文藝范兒的縮影。在這里,寫得一手好字是師生們默契的“必修課”。陜師大建校時期,籌建人之一于右任先生便是著名的書法家。如今的校園,書畫藝術博物館、霍松林藝術館、師大賦碑亭等書法場所隨處可見,甚至每個教室里都掛著幾幅書法作品,無不彰顯著陜師大的書法傳統。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形容陜師大也十分恰當。坐落于古都西安的她,也浸潤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位于雁塔區的老校區,眾多建筑采取傳統書院形式,黑白灰色簡潔統一,古樸典雅。這里東鄰大雁塔,南依曲江,歷來是文人雅集、才俊輩出的鐘靈毓秀之地。意氣風發的白居易,就曾在這里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位于長安區的校區雖然是新校區,文化氣息也并不遜色。長安校區的地名,都取自長安區的歷史遺跡——上林道、上林體育場,來自漢武帝帶領部下狩獵訓練騎射的“上林苑”;學生最常走的昆明湖路,取自漢代昆明湖遺址;去圖書館的必經之路香積大道,取自盛唐建立的佛教名剎香積寺。學生公寓,則是“整整齊齊”的周、秦、漢、唐,梅、蘭、竹、菊……
陜師大有許多外號, 比如作為諧音梗的“閃s t a r”,因為綠化水平高而得名的“陜西森林大學”……但最深入人心的,無疑是“陜西吃飯大學”。
在陜師大,僅僅是雁塔校區就有6個食堂,食堂大師傅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如掃地僧般的人物。從學子食府吃到紫閣餐廳,從陽光苑吃到溢香樓,別的不說,光是最平常的粥就有八寶粥、黑米粥、燕麥粥等,米飯也有鍋巴飯、石鍋拌飯、炒飯等款式任你挑選。陜師大還有專門做面食的園丁面食屋。肉夾饃、大盤雞拌面這些西北常見面食是必須要有的,西紅柿雞蛋餃子這種“異類”也讓人大開眼界。
在陜師大,你還會擁有“電視上的教授就在我學校”的傲嬌,上課猶如追星,每天干飯時的“電子榨菜”,可能就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前有于賡哲教授四登《百家講壇》,緊接著便是韓鋼老師三登央視《法律講堂(文史版)》,還好兩檔節目不是同時播出,不然得多難為師大學子。
作為西北地區的“第一師范高校”,陜師大之強,不僅在于學科實力與學界大師,更在于所肩負的教育責任。建校以來,超過三分之二的畢業生,近30萬人奔赴西部各地,站上三尺講臺。有人說,大西北的每一所中學里,都能看到陜師大人執教的身影。
她,就是會搞浪漫,也能干飯的“西部紅燭”。78年來,她燃起萬盞紅燭,由一代代師大人接力并傳承,照亮西部孩子教育的天空。
長安小陀螺//摘自地道風物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