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輝煌
在“晉江經驗”總結提出20 周年之際,晉江詩人吳謹程的獻禮敘事長詩適時出版,唱岀一曲高亢清越的家鄉贊歌,給晉江詩壇送上一份難得的驚喜,也成就了詩人詩旅跋涉中的登峰之作。
《風起江涌》站在時代制高點,回望晉江從唐開元六年(718)置縣1300 多年來的演進變遷,解讀晉江從衣冠南渡、耕海牧洋到創造“晉江經驗”、崛起為現代化城市的精神密碼。詩人充分調動自己深厚的地方文史積累,立意高遠,構思精巧,大時空敘事,大容量書寫,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現等方面都有相當的沖擊力。
《風起江涌》以“晉江精神”“晉江經驗”為核心,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多側面全方位展示晉江城市的人文特質。
詩作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事件、故事情節,詩人從晉江歷史長河中選取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大小數事十個敘“點”,把它們梳理歸納為9 卷娓娓講述。前6 卷寫的是歷史時空。《序詩》交代晉江的由來,對志書所載“晉之南渡,衣冠士族避地者多沿江以居”作想象的情境還原。《向海而生》寫晉江先民的生存謀生狀態:“一只神鳥與一片海曠日持久的博弈”。海是晉江人的宿命,“博弈”不是征服,而是懷抱敬畏,相伴相生。《世遺之光》寫古代晉江的高光時刻。宋元時期以晉江為核心區的泉州成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達到史無前例的繁盛。《烽火家園》寫元末至民國時期的動亂與戰火,宣揚為真理正義而赴湯蹈火的凜然正氣。《魂系滄桑》寫民間傳說、鄉風民情與晉臺情緣。晉江是全國重點僑鄉,《蕉風椰雨》寫華僑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和融合。《赤土躬耕》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生產生活新氣象:“紅土地上,五谷歡欣雀躍,風起,云涌”。后3 卷是全詩的重點和核心。《波翻浪涌》寫改革開放初期的晉江,“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破蛹成蝶》寫“晉江經驗”總結提出的現實依據及其呈現的喜人景象。《晉江經驗》寫晉江人在成績面前再接再厲,創新發展理念,在實踐中豐富發展“晉江經驗”。《跋詩》是對晉江創建“國際化創新型品質城市”的放眼展望。上述各卷各有側重,相對獨立,又相互照應,緊密關聯,聚合一體。
《風起江涌》原題為《晉江之歌》,詩人筆下的晉江是一條人格化的“泉州母親河”,也是晉江城市的化身。深入理解長詩的主題,《序詩》提供了鑰匙。開頭為晉江探源,探的是文化之源。晉江東溪源頭是永春雪山,“純凈而執著”。西溪源頭是安溪桃舟,“沉靜和馥郁”。這便是晉江文化的兩大底色。而兩溪匯合處的雙溪口,是“群山挾裹的桀驁”和“平疇簇擁的不羈”。由此晉江便被定義為“叛逆的江”。所謂叛逆,絕非不軌的倒行逆施,而是不安于現狀,不故步自封,不守舊僵化,勇于探索,善于創新,敢于擔當,愛拼會贏。
《風起江涌》全景式地展示晉江1300 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仰觀俯察的審視中感悟歷史的深刻啟示。
全詩圍繞兩個中心問題展開敘述。一是古代泉州晉江怎樣創造出宋元時期的繁榮盛景?二是晉江為什么能出全國矚目的“晉江經驗”?兩個問題都涉及歷史淵源、時代背景、主客觀條件、時勢機遇等。詩人選取的“點”,連接成線,較準確地反映了晉江歷史變化的走勢和節奏、多種因素的互相影響及前后因果,揭示了歷史進程中被反復證明的鐵律。主要的有:一、對外開放,互通有無,“梯航萬國”,是宋元時期泉州晉江高度繁榮的主要原因,也是解放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二、多元包容、“糅合八面來風”、交流互鑒,是晉江城市文化的特征,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實力、影響力的核心要件。三、企業是市場主體,企業家是發展市場經濟“縱橫捭闔的領軍人物”,培育發揚企業家精神是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四、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興國之基。心無旁騖,緊緊咬住實體經濟發展不放松是“晉江經驗”的鮮明特色。“陳埭鞋業、磁灶陶瓷、晉南服裝、青陽食品,一條河流的濫觴”。五、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不竭的動力。晉江成為“品牌之都”“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輕紡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起到關鍵性作用。“三創園擁山攬湖,演繹產業轉型升級的蝶變。”總之,《風起江涌》堅持唯物史觀,以人民福祉和社會進步為依歸,述評歷史進程中的成敗得失,切實中肯,具有相當的深廣度。
從藝術創作手法方面看,《風起江涌》采用銀線穿珠、夾敘夾議的敘事策略,保持平和穩重的敘事姿態,熟練運用個性化的詩性語言,氣韻貫通又峰回路轉。
長詩講述的一眾“故事”,作為泉州晉江人,大多耳熟能詳,但閱讀詩作時,沒有吃炒冷飯的陳舊感,仍然覺得新鮮而被緊緊吸引,這主要得益于詩人創作手法上的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采用銀線穿珠“有機形式”的創作思路。所講故事,有古有今,有山川舊跡,有人物事件,看起來散雜瑣碎,然而經過精心整合布局,通過“我”這個搖船少年穿梭往來,牽線搭橋,同時又以“晉江精神”“晉江經驗”作為統攬的靈魂,把全詩組成有生命力的有機整體。二是以敘事推動情節發展又不失其詩性質地。詩人一再表明自己“拒絕平庸的敘述”和“拒絕平面的抒情”的審美追求,他“以詩的抒情原則統馭敘事”,“把文學的藝術含量焊接在歷史的現實脊骨上”。所以我們讀到許多耐人咀嚼的詩句。諸如寫晉江先民:
在秋陽的渡口渴飲命運的血淚
銹蝕的淚水跌落,旋渦于是有了鐵的質地
戴鐐銬的人,目睹了秋涼雁歸的隱秘
還有,寫海上絲綢之路:
鯉魚越過海門,它確認了自己的故鄉
將一段城墻搬上船,滿載的舟楫
漂洋過海,然后返航,駛向縱深的繁盛
詩人還很注意掌握創作中的辯證法,處理好重要的五對關系。一是古與今。以今為核心,但厚今不薄古。古為源流為鋪墊,今為延伸為蛻變,承前啟后,熔古鑄今。二是詳與略。重點章節,濃墨重彩,一般過程,簡單交代。點面結合,用力合理。三是實與虛。實寫有現場感、真實感,虛寫既空靈又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后者如寫施瑯收復臺灣便是典型一例。四是正與反。所取材料,絕大多數屬于正面,這符合真實歷史的主流。同時也有個別反面事例,如都蔡冤,意在警示,吸取教訓,也顯見歷史的多種色彩。五是英雄與群眾。充分肯定英雄、名人的功績及影響,也強調民心民力的決定性意義。“鮮血寫就的史詩,可供日月品鑒。”
綜上所述,《風起江涌》在思想內容挖掘、歷史進程讀解和藝術手法創新方面都達到一定高度,整體格局開闊、氣象恢宏邃遠。借用長詩最后一句來描述它應該是比較切合的:“蘸一管波浪,在大海之上,銘刻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