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妮,王恒旭,劉麗華,李麗君,袁 甜
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64億,占18.70%;65歲及以上為1.9億,占13.50%[1]。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將弱化家庭照料功能,引起現有養老模式改變。目前社區養老服務尚未完善,使得養老機構成為首選[2]。但有研究表明,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癥狀的發生更為普遍[3]。現旨在對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癥狀的現狀、干預方法及對醫療保健工作的啟發與指導進行綜述,為促進老年人健康提供參考。
老年人抑郁癥狀是一種負性情緒體驗,個體除了流露悲傷的情緒外,還伴有強烈的自責、痛苦[4]。參照第五版《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的評定標準[5],抑郁癥狀主要表現在軀體、心理和行為等方面,其核心特征為睡眠障礙、悲傷、無食欲、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等,嚴重時會出現自殺行為。國外機構養老方式興起較早,并著重于解決老年人的長期照護問題,其醫療健康與老年照護聯合供給體系已較為成熟[6]。國內養老機構逐漸成為熱門需求,但由于起步晚,面臨的問題較多。Tang等[7]調查顯示我國內地老年人抑郁癥狀患病率為1.50%~60.00%。徐彩霞等[8]報告的發生率為57.14%。研究表明美國居民抑郁癥狀發生率為40.00%[9]。有研究報告抑郁癥狀檢出率為39.30%[10];有研究報告患病率為20.00%[11]。榮健等[12]報告的患病率為25.55%。由此可見,全球養老機構在應對老年人抑郁癥狀方面均面臨巨大挑戰。抑郁癥狀如果得不到改善或緩解,將逐漸轉化為抑郁癥[13],嚴重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負性影響[14]。對于老年人而言,抑郁癥狀不僅使其失去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還會產生絕望和無望等不良情緒,增加了老年人社會適應功能退化、軀體功能下降及患病的風險[15]。對其家庭造成了家庭成員的情緒困擾和照護負擔[16];而對于整個社會,增加了醫療保健系統負擔[17]的同時更不利于形成健康老齡化社會。
2.1 懷舊療法 懷舊治療是1963年由Butler[18]提出,即在一定的主題引導下,讓老年人回顧以往的生活經歷,使得感覺和情緒再現,來增加愉悅感、并對當下生活狀態賦予新的理解,自我調節。其干預形式根據參與者的人數,分為個體和團體干預[19]。懷舊療法目前廣泛應用于老年人群體,對緩解抑郁癥狀有積極作用,能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認知,增加社會參與度。白治繁等[20]對98例有輕中度抑郁癥狀的養老院老年人進行為期8周的個體與團體懷舊治療,每周1次,每次60~90 min,區別在于團體組選擇安靜的會議室或娛樂活動室作為干預場所,并讓8~10人自由組合成圈,依次發言。在干預前、干預后2周對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和生活滿意度進行調查,發現干預后兩組抑郁得分均降低,生活滿意度提高。Melendez-Moral等[21]報告稱,對養老機構老年人實施回憶治療后,參與者的抑郁癥狀減輕,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均得到提高。寧雪梅等[22]指導6家社區的86名抑郁老年人進行團體懷舊治療,將身體放松與回憶過去主題結合,每周1次,每次45~60 min。結果顯示,該方案使老年人抑郁得到有效緩解。一項Meta分析顯示回憶療法是一種有效的非藥物療法,可有效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癥狀[23]。研究表明,壓力是抑郁癥狀的重要誘發因素[24]。長期壓力通過抑制海馬神經和多巴胺神經元活動[25],進而抑制大腦的記憶功能。回憶療法主要是通過激活海馬體,改善腦部功能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2 認知行為療法 20世紀70年代,Beck等[26]創立了認知行為療法。即通過改變思維、信念和行為來改變不良認知,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目的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27]。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老年人糾正非理性信念,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Konnert等[28]對64例養老機構抑郁癥狀者進行認知行為療法干預,包括以下主題:①建立情緒日記;②應對壓力;③思想與情緒的關系;④改變想法的技巧;⑤確定和安排愉快的事件;⑥預防抑郁癥狀等。且在每一節課前都會復習上一節課的作業。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在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評估,結果表明干預組GDS平均得分從14.0分下降到9.4分,而對照組得分在同一時間從13.4分下降到12.3分。表明此療法對機構抑郁癥狀的老年人有明顯益處。 Bailey等[29]對51例療養院抑郁癥狀病人進行認知行為干預,結果同上。Ying等[30]對137名養老院老年人實施同法,干預1個月后老年人的抑郁癥狀、焦慮狀態均得到改善。一項系統評價顯示,認知行為療法可以緩解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癥狀,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31]。Meng等[32]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灰質體積和伏隔核(NAc)體積及灰質體積與靜息狀態的連接,從而改善抑郁癥狀。同時調節額下回與膝下前扣帶回、各網絡節點連接功能,進而改善反應抑制功能[33]。
2.3 正念減壓療法 正念減壓療法由Kabat-Zinn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發[34]。通過冥想覺察并全盤接受當下的體驗,采取積極的行動,改變當下生活狀態,過一種與自身內在價值觀一致的生活,從而減緩壓力。正念干預的實施分為4步[35]。①軀體掃描:在治療師舒緩聲音的帶領下,從頭到腳觸及身體各部位;②覺察散步:留意身體在行進中的感受;③感知呼吸:用心感受此刻的呼吸過程;④觀察想法:觀察沖動思想的產生、發展及消失過程。Ernst等[36]對療養院22名患有抑郁癥狀的老年人實施正念減壓療法,試驗組進行為期8周的干預,在干預前后對參與者的生活質量、抑郁癥狀、生活滿意度等指標進行測量, 結果表明正念減壓療法可有效改善抑郁情緒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而提高生活質量。此方法已經被廣泛用于改善抑郁癥狀的治療,深受國內外學者推薦[37]。王俊霞等[38]對48名參與者實施此法,干預后試驗組GDS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Terry等[39]研究表明正念減壓療法對長期護理機構老年人有益處。其他相關研究結果[40-41]均表明此法有效。Farb等[42]發現正念減壓療法可強化腦部的功能,改變大腦的線路,使情緒調節器更趨向于積極樂觀的方向,這一變化在腦島的皮層部位最為明顯。
2.4 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是指利用樂音、節奏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進行治療的方法[43]。在音樂的帶動下釋放情緒,以達到愉快、舒適的心理狀態。于薇[44]對武漢市某福利院60歲以上有抑郁癥狀的老年人進行音樂干預,整個過程分為3個階段。①心理層次:樂以靜心,通過播放老歌及紅歌喚起老年人的記憶。②行為層次:樂動人生,播放和合唱與新年節日相關的歌曲并分享不同地區新年習俗,用歌曲帶動情緒的釋放。③人際層次:弦外知音,開展小組間“指尖流轉”和“你唱我猜”的游戲增加人際交往活動。幫助參與者緩解焦慮、抑郁情緒的表達,緩解心理不適。在介入前后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評估參與者抑郁程度,結果發現,介入后得分低于介入前得分,表明音樂療法可以幫助機構老年人宣泄抑郁情緒,進而緩解抑郁癥狀及增加生活樂趣。殷文等[45]結果表明干預后老年人抑郁癥狀得分明顯下降(P<0.05)。Pérez-Ros等[46]對119名療養院老年人實施音樂干預,結果表明老年人的抑郁癥狀得到改善。Mathew等[47]對療養院抑郁情緒老年人進行集體歌唱干預,結果3周后所有參與者的抑郁得分和孤獨感得分均降低。與有關研究結果一致[48-52]。研究表明音樂療法通過調節海馬腦區興奮性氨基酸轉運蛋白3(EAAT3)表達,增加谷氨酸的轉化,增加海馬區谷氨酸脫羧酶(GAD65)蛋白表達,升高γ-氨基丁酸(GABA)含量,進而改善抑郁癥狀[53]。
2.5 其他療法 目前國外還有寫作療法、閱讀療法、英語會話活動[54-55](即學習新的語言)和寵物療法[56-57]等,均可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癥狀、提高幸福感及生活質量[58]。此外,還有運動療法[59]、理性情緒療法以及將兩種不同療法相結合等方式。一項Meta分析表明,運動可以顯著改善養老機構老年人的抑郁癥狀,可作為改善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癥狀的輔助治療[60]。以上療法目前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較少,可作為今后研究的方向。
為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防止抑郁癥狀進一步加重或惡化,作為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可進行預防、干預、隨訪。①預防:觀察老年人情緒變化,鼓勵其家屬和朋友探訪,給予情感支持。同時積極組織院內團體娛樂活動,如合唱比賽和做手工等。同時借助老年人抑郁量表或其他量表進行早期篩查,并做好記錄留檔,便于發現抑郁癥狀者。②干預:對于有抑郁癥狀的老年人,根據其意愿和養老院環境,采取針對性干預方法,并予以指導。筆者認為可選取一種或多種方式相結合,如回憶療法、認知行為療法、音樂療法和運動療法等,同時注意飲食上的調配,以求全方面照護老年人。當然,家庭和社會支持對于改善老年人抑郁癥狀也至關重要。因此,可根據機構和老年人的家庭情況邀請家屬共同參與干預過程,以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緩解抑郁情緒。③隨訪:定期對老年人進行再評估,判斷抑郁癥狀的程度。鼓勵老年人相互溝通,開展座談會講述自身成功經驗,以增強抑郁癥狀老年人的自信感和幸福感。
通過對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癥狀的現狀、干預方法及對醫療保健工作的啟發與指導進行總結,為改善養老機構老年人抑郁癥狀、促進心理健康提供參考。目前懷舊療法已獲得認可且應用廣泛,但相關隨機對照試驗較少且樣本量較小,后續可擴大樣本量,開展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運動療法和音樂結合運動療法相關試驗性研究較少。而音樂療法由于其類型多樣化,可探究不同類型音樂對抑郁癥狀的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