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險峰
(上海市水利管理事務中心,上海市 200002)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水利工作的主題,工作綱要明確了新時期水利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要求健全水利設施安全保護制度,確保水利設施運維安全。新時代提出新要求,加快推進水利設施運行管理標準化,有效改變水利設施運維粗放的管理模式,是推動新時期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水利設施安全的必然要求。
2022 年3 月,水利部出臺了《關于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的指導意見》[1],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治水理念,強化水利體制機制法治管理,要求構建水利設施運維標準化管理體系,推進水利設施運維管理信息化、智慧化,保障水利設施運行安全,保證水利設施效益充分發揮。
上海市水閘設施作為本市水利工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著力提升運維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規范化、標準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上海市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東緣、太湖流域下游,東臨東海,南靠杭州灣,西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北枕長江,為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網地區。上海市地處太平洋季風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上海地區頻受臺風、暴雨、大潮汛、洪水的侵襲,因此,上海市歷來十分重視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聯圩并圩、并港建閘、河道疏浚等局部水系整治的基礎上,按照統一規劃、洪澇分開、高低分治、排澇自如的治水原則,全市劃分了14 個水利片,逐步實施了水利分片綜合治理,基本形成了“干河成綱,支河成網,引水有源,排水有門”格局,取得了較好的綜合效益。
本市在各水利片和水利圩區周邊共有各類水閘設施2902 座,涉及全市16 個行政區,14 個水利控制片(其中太浦河泵站位于蘇州市吳江區),按隸屬關系劃分為:市管24 座、區管349 座、鎮管2 482 座、其他(非水務部門管理)47 座。按工程類型劃分為:節制閘815 座、泵閘1 584 座、船(套)閘150 座、水利樞紐16 座、泵站190 座、涵閘145 座、橡膠壩2 座,數量眾多的水閘在防洪、排澇、引水、灌溉、航運、供水、水資源調度和水環境改善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1.1 管理機制
本市水閘實行市、區、鎮三級管理,管理體系基本健全。上海市水務局是本市水閘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水閘監督管理;上海市水利管理事務中心承擔本市水閘的行業管理工作,上海市堤防建設運行中心負責市管水閘的運行維護;各區水務局按照其職責權限,負責其行政區域內水閘監督管理,其所屬的水閘管理單位負責區管水閘的運行維護;鄉(鎮)水利機構按照其職責權限,負責鄉(鎮)管水閘的管理。
2.1.2 管理制度
為加強水閘管理,市水務局相繼出臺了《上海市水閘管理辦法》《上海市水閘安全鑒定工作管理辦法》《上海市水閘維修養護技術規程》《上海市水閘維修養護定額》等管理制度和技術規定。為進一步推進本市水閘設施運維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設,2018 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水閘精細化管理的實施意見》,確定了市、區管水閘安全生產標準化、運行操作規范化、檢查養護常態化、水閘調度智能化、教育培訓全員化的管理標準。同時,按照“六個到位”的要求,規范化開展鎮管泵閘日常管護工作,進一步提升泵閘設施管理水平。
2.1.3 行業監管
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監督檢查辦法(試行)》(辦監督〔2020〕124 號)要求,堅持管養并重、精準施策,通過水利部、市水務局專項督查、市級專業第三方檢查、區級檢查、管理單位自查等形式,開展全市水閘安全運維管理監督檢查,進一步創新科學管理理念,完善監督機制,構建科學評價體系,推動水閘管養責任落實,不斷提升長效管理水平。
2.1.4 運行調度
隨著防汛除澇工程的不斷完善、河道整治工作的持續推進及水利片外圍控制工程的基本建成,本市10 個主要水利片已具備了水資源綜合調度的能力。2020 年出臺的《上海市水利控制片水資源調度方案》,明確了調度原則、細化了防汛調度要求、確定了水文控制站點、提出了分時段活水暢流調度要求、擬定了專項調度方案,實現了水閘運行調度工作的規范化、常態化和全覆蓋。目前基本形成了“依托兩江、趁潮引排、分片調度、定向有序”的調度格局和“泵閘聯動、條塊協同、區區互動”的工作機制。
2.1.5 技能培訓
按照職業技能鑒定要求和本市水閘運維管理需求,各級水閘管理單位積極組織落實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編制了《上海市水利行業崗位規范(水閘部分)》、《上海市水閘泵站維修養護實用問答》、《上海市閘門運行工職業技能培訓輔導講義》、《上海市水閘運行維護多媒體標準化教學片》,并根據實際情況修訂完善初、中、高級閘門運行工鑒定題庫。同時,按照閘門運行工鑒定要求,逐步完善了可容納50人、擁有鑒定設備60 余臺套的閘門運行工鑒定站。近年來本市有序開展閘門運行工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實現了水閘操作人員持證上崗,進一步提升水閘運維人員的綜合業務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
20 世紀70 年代末,本市分片綜合治理規劃實施,骨干河道及水利控制片外圍控制線工程基本形成。按照“三級政府,三級管理”的機制和市區分工原則,基本形成了目前的市、區、鎮水閘設施運維管理格局。近年來,由于受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影響,上海洪、澇、潮災害呈現多發態勢,同時隨著城鄉水環境治理工作的不斷深入,各級水閘設施在防汛調度、水資源調度及專項調度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水閘設施及管理現狀與標準化管理的要求尚有較為突出問題。
2.2.1 設施老化現象普遍
全市373 座市、區管重要水閘中,運行30 年以上的約占30%,大部分建于20 世紀80 年代前后,工程建設標準不高,水工結構混凝土強度偏低,上下游翼墻多為漿砌塊石結構,機電設施設備已被市場所淘汰,船閘也普遍超標準運行,超噸位船舶對翼墻、閘室造成一定的損壞,水閘結構、設施設備老化現象比較普遍。如防汛墻破損、防汛墻伸縮縫未填充、閘門銹蝕、啟閉設施老化明顯、止水橡膠條破損、閘室結構破損露筋、配電設備未接地等。
2.2.2 更新改造力度不夠
隨著水閘安全鑒定的全面開展,鑒定為三類、四類的病險水閘需要及時進行除險加固或改造重建,但實際改造進度總體較慢。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水閘建設年代久遠,未進行土地確權,更新改造時需要重新征地,當前用地問題難以解決;二是個別水閘位于廠房、民宅等旁邊,拆除重建時涉及動拆遷成本高,難度大;三是需更新改造的水閘數量較多,短期內全部更新改造費用較高,各級財力投入不足。
2.2.3 維修養護經費不足
本市水閘維修養護經費由同級財政全額保障,基本保證了運行管理人員和基本養護經費,但是對比水閘維修養護定額測算標準,尚有較大的差距。水閘設施維修養護經費的短缺造成維修養護無法按標準全面實施到位,長期以往造成設施設備陳舊、破損現象時有發生,同時也制約了水閘運行養護市場化的推進。
2.2.4 人員技能水平不佳
水閘設施運維管理是需要懂專業、有技術的人員承擔,但目前本市水閘一線運維人員呈現出年齡老化、技能水平偏低的趨勢。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水閘管理工作地點偏遠,待遇不高,導致高端技能人才引進困難;二是本市事業單位招聘政策要求學歷在本科以上,造成本科以下學歷的技能人才難以進入、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技能人才不愿進入的尷尬局面;三是職工再教育和再培訓的機會不多,造成具有熟練動手能力、能迅速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閘門運行工嚴重缺乏,水閘管理單位的技術力量有所弱化。
2.2.5 智能調度水平較低
本市水閘信息化水平基本還停留在水閘運行數據、內外河水位數據采集、上傳和簡單的操控階段,總體運行管理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不高,水閘的日常調度工作以人工為主,缺乏智能調度和全面統籌,更談不上智能、智慧調度,與標準化管理要求相比差距較大。
水閘設施運維管理標準化應由政府主導,運維管理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執行水閘運行管理制度和標準,利用信息平臺和管理工具,規范管理行為,提高管理能力,從設施狀況、安全管理、運行管護、管理保障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實現水閘工程全過程標準化管理。
設施現狀應達到設計標準并無安全隱患;主要建筑物和配套設施運行參數應滿足現行規范要求;金屬結構與機電設備應運行正常、安全可靠;監測監控設施應設置合理、完好有效,滿足全面掌握設施安全狀況需要;設施外觀應完好,及時加固修補閘室主體結構、及時更新老化的啟閉設施,確保翼墻的高度及完好性,提高翼墻及閘室的水能抵抗性。辦公場所設施設備完善,管理范圍環境整潔,標識標牌規范醒目。
水閘設施應按規定注冊登記,建立設備使用年限臺賬,信息應做到完善準確更新及時;應按規定開展安全鑒定,對超期服役的設備制定合理更換計劃,及時落實處理措施;應劃定設施管理與保護范圍并及時公告,重要邊界界樁應齊全明顯,無違章建筑和危害工程安全活動;應落實安全管理主體責任,并做到崗位職責分工明確;應健全防汛組織體系,規章制度滿足管理需要并不斷完善;應急預案完善可行,防汛物料管理規范,安全度汛措施有效,檔案資料管理有序。
設施巡視檢查、監測監控、維修養護和生物防治等管護工作應制度齊全、行為規范、記錄完整,關鍵制度、操作規程上墻明示;及時排查、治理設施隱患,實行臺賬閉環管理;調度運用規程和方案(計劃)按程序報批并嚴格遵照實施。
管理體制順暢,設施產權明晰;制定統一的養護維修定額標準,統一年度養護維修計劃標準,確保人員經費、維修養護經費落實到位,使用管理規范。
建立水閘設施管理信息化平臺,設施基礎信息、監測監控信息、管理信息等數據完整、更新及時,與各級平臺實現信息融合共享、互聯互通;整合接入雨水情、安全監測監控等信息,實現在線監管和自動化控制,應用智能巡查設備,提升險情自動識別、評估、預警能力;網絡安全與數據保護制度健全,防護措施完善。
結合本市水閘實際和管理需求,盡快制定本市水閘維修養護地方標準,進一步完善水閘設施維修養護技術要求,保障設施安全運行、發揮綜合效益,實現水閘設施維修養護的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和精細化,為實現“精細化管理、高質量發展”的愿景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針對本市以小型水閘為主的特點,制定小型水閘安全評價技術指南,為科學、規范地開展安全鑒定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為病險水閘的除險加固提供依據,有效保障泵閘設施安全運行。
進一步深化水閘管養分離和市場化、物業化和專業化運維管理,強化對合同單位的指導、培訓、監督、檢查、考核,確保維修養護到位,保障設施安全運行;持續培育專業化養護市場,組織開展水閘管理市場化運行養護人員條件、設施設備、技術力量、專業能力等方面政策機制研究,確保運行養護工作規范有序。
研究制定本市水閘水管理和保護范圍劃界的標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方法,推動水閘設施劃界工作,保障水閘安全運行管理的合法權益。
加大老舊病險水閘的更新改造力度,確保水閘設施發揮綜合效益。同時可挖掘水文化,結合水景觀,試點開展水閘風貌提升試點建設,推進閘容、閘貌提升改造,打造安全、景觀、生態、文化綠色水閘,提升環境品質。
根據水利部水閘注冊登記要求,要對全市2 900余座水閘的基礎資料進行全面的梳理匯總,詳細記錄每座水閘的基礎屬性,如建設時間、規模、位置、設施設備信息等,形成基礎數據庫,按照不同周期動態更新水閘設施底數信息。
以數字化轉型契機,結合數字流域和數字水利工程建設,拓展水閘運行監測覆蓋范圍,實現水閘自動化監測,建立健全水閘設施基礎信息庫,推進泵閘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泵閘設施監督管理;依托“一網統管”平臺,加強水閘設施感知端的建設,研究智能調度運行的可行性,提升智慧監管能力。
水閘標準化管理是一項系統、復雜工的工程,需要各級水閘管理單位共同努力,進一步強化管理責任落實,完善管理制度,加強設施安全管理,消除重大安全隱患,提升管理能力,建立健全運行管理長效機制,全面推進水閘工程標準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