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雜志

從某些意義上來講,獲得諾貝爾獎可以說是一種桎梏。
20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就把獲獎視為“一場災難”。當被記者堵在家門口要求對獲獎發表評論時,她直言不諱:“我已經拿了歐洲所有的文學獎。我一點都不在乎,每一個獎都是血腥的?!?/p>
諾貝爾文學獎的到來打破了她的平靜生活。2008年在接受B B C采訪時,多麗絲·萊辛抱怨,注意力無法集中在寫作上,“我現在每天要做的就是接受采訪并花時間拍照”。
外界的關注并不是她無法寫作的唯一原因。
據統計,50~70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最多,116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平均年齡為64.68歲,其中有15位獲得者在得獎3年內就去世了。也正因為如此,諾貝爾文學獎常被打趣為“終身成就獎”,要得獎首先就得活得夠長。迄今為止,多麗絲·萊辛是最年長的獲獎者,那時她已經88歲了。
在她人生的最后6年,她想在死之前再寫些什么,但光是思考寫什么就已經讓她精疲力竭了。2008年受訪時,她坦言:“我已經停止寫作了,我沒有精力了。這就是我為什么一直告訴比我年輕的人,不要以為你會永遠擁有靈感,趁它還有的時候就趕緊用吧,它總會用完的。”
為了躲開諾貝爾獎帶來的干擾,有些人則索性選擇隱居。
大概沒有誰會想不開地去邀請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庫切來參加慶祝派對。曾見過庫切的南非作家瑞安·馬蘭形容他是個素食主義者,喜歡騎自行車,每天至少花一小時寫作。跟他工作十幾年的同事只看到他笑過一次,參加晚宴時也是一言不發。
庫切出席了諾獎的頒獎典禮,不過沒有接受任何采訪,只是礙于情面答應了一個書面采訪。他曾寫信給友人:“我現在日子不好過,一方面是失眠,另一方面是那些粗魯的記者。”
更出名的“隱士”諾獎獲得者要數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2016年,這位音樂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出人意料。鮑勃·迪倫對獲獎的消息沉默了一段時間后,才向瑞典文學院發送了一條演講音頻。
自1966年在紐約被摩托車撞倒后,鮑勃·迪倫就借機隱居鄉村。他的個人生活始終神秘,粉絲們只能跟著網站公布的巡演信息追隨偶像。每一次鮑勃·迪倫唱著歌出現,都像在告訴全世界:嘿,我還活著。
最終,鮑勃·迪倫沒有出席頒獎典禮,而是之后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私人儀式上接受了這個獎項。
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白俄羅斯調查記者兼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這個冗長的姓名此前在英語世界鮮為人知,如今陡然為人所追逐。
1948年,阿列克謝耶維奇出生在烏克蘭,從小在白俄羅斯南部長大。1986年發生爆炸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距離她父母住的村莊100多千米。阿列克謝耶維奇花了11年時間,采訪了數百位親歷者,寫成《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書,撕開了這片大地的傷疤,總是讓掌權者疼到跳腳。她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是“死對頭”。她的書在白俄羅斯遭禁,只能從俄羅斯或是立陶宛走私進入。盧卡申科上臺后,她的文章從教材中被刪除,不被允許公開露面,最后被迫流亡歐洲。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短短數小時后,阿列克謝耶維奇接到了法國總統、德國總統、戈爾巴喬夫的祝賀電話,還有無數來信。不過,她并沒有接到盧卡申科的電話。
2017年當《衛報》記者見到阿列克謝耶維奇時,她剛結束在韓國的一場圖書巡展,緊接著又將去往莫斯科參加活動。她抱怨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真是太累了?!比缃?,她只想回到自己在明斯克的家,在那個鄉間宅子里,她想“把自己封閉起來,再一次開始寫作”。
如果文學獎也有錦鯉,那帕慕克一定算是其中一條。2006年,這位土耳其作家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土耳其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獎者。
按照常理來說,諾貝爾獎的熱乎勁兒一陣也就過去了。畢竟有太多文學獎獲得者根本沒在讀者面前混個臉熟。帕慕克卻被很多中國讀者深深地印在了腦海里。這一年,他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中文版上市,一下子售出30萬冊,刷新了外國嚴肅文學類圖書紀錄。余熱使他接下來的幾本書也都表現優秀。這不是人人都有的運氣。實際上,有不少諾獎得主的書賣得并不好。
眾所周知,拿諾獎意味著會有財富進賬。不只是豐厚的獎金,作家的版稅也會水漲船高。本就出身富裕的帕慕克更有了任性的底氣。2008年夏天,他完成了獲獎后的第一部小說《純真博物館》,講述了愛情與階層的沖突。這一年,帕慕克把文學獎獎金拿來建造一所真正的“純真博物館”,這或許是他曾經作為建筑專業學生的執念。2012年,他的純真博物館正式開放,并在兩年后獲得歐洲年度最佳博物館獎。館中收藏的都是帕慕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收集的1000多件日常物件。
進軍大銀幕的帕慕克甚至還拍出了一部紀錄片——《純真的記憶》,其中他親自寫下了旁白,還參與了影片攝制。除此之外,他還在寫作間隙拾起畫筆,2015年,他的素描作品在伊斯坦布爾雙年展上展出。
“對我來說,諾貝爾獎不是退休金。它只是我職業生涯的中期?!迸聊娇嗽?010年接受采訪時這樣說。他還有的是機會去嘗試。
191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梅特林克就想在寫作之余去生物學試個水。得獎15年后,他發表了一本著作——《白蟻的生命》。結果被證實,全書幾乎完全抄襲了南非詩人兼科學家馬萊所寫的《白蟻的靈魂》一書。此事也被研究界視為學術抄襲的經典案例。
100多位諾獎獲得者中,還有人走上被告席,潦草收場。
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堅決反對納粹,但1920年得主克努特·漢姆生卻為納粹站臺。最終,漢姆生被挪威政府逮捕,得到一紙“心智退化,已永遠失去了正常精神機能”的診斷書。
為了懲罰他曾對納粹的鼓吹,挪威政府判處他巨額罰款,并將其軟禁在養老院。1952年,漢姆生病逝。在死前幾小時,他的妻子寫下這樣一段話:“此時漢姆生的作品正在世界許多國家上演,他仍擁有無數讀者……而我們連給他安葬的費用都沒有。他現在正衣衫襤褸地躺在他的病床上?!?/p>
諾貝爾文學獎的意義是什么?有人渴望它,有人躲避它,有人奉如圭臬,有人不屑一顧。但被選出的那個總還是耀眼的,差別只在于那光能亮多久,照多遠。
大橘//摘自看天下實驗室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遠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