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君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在校外上寫作課。當時的我,作文寫得還算不錯,總是不知天高地厚,覺得別人都比不上自己。
寫作老師是一個四十多歲的男老師,他有一個習慣,讀完一篇大家的習作之后,不說好壞,而是讓我們評價。記得那一次,他點名讓我評價。我記了滿滿一頁紙,激動地指出文章中的各種語病,期待著老師的表揚。
老師沒有評價我的話是否正確,而是安靜地講了一個故事:“每個人的一生,都好像是背著一副擔子。這擔子前面的筐,裝的是自己的優點;后面的筐,裝的是別人的優點。我們一直習慣往前看,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優點, 并因此高興不已。于是,有一天,后面的筐破了、漏了,而我們一無所知。時常回頭看看,人才能走得穩,走得踏實。”
他見我有些發愣,于是換了一種語氣,繼續說:“我交給你一個任務, 每當你需要評價別人,或者給予別人意見的時候,先說別人的優點,再說缺點。如果缺點不大、不嚴重,就不必說了。”接著,他把手伸出來,表示要和我握手:“不過,謝謝你這么認真聽講。”
這件事永久地改變了我。每當我激動地想要指出別人的錯誤時,我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背著擔子的人。每當這個時候,我會不由自主地頓一下,然后脫口而出:“這個想法真的很棒,比如……”然后再接著說,“但是我覺得,如果在這個地方改一下,會不會更好呢?”久而久之,我在看人看事的時候,真的會多看優點,再看不足。
我想,那次作文課,便是真正的教育吧。
小蟲兒//摘自知乎,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