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


古著徽章

古著衣服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逛古著店,一個城市古著店的數量某種程度上甚至反映著城市的時尚“潮”度。
古著在英文里既不是old clothes,也不是secondhandclothing,而是vintage clothes。vintage來源于葡萄酒術語,特指經過30年的陳釀,意思就是通過時間的考驗,才能夠成為經典存在的單品。而被劃為“古著”的服裝,則是指那些超過30年歷史、具備所屬年代特征的、仍有審美價值的舊衣服。
古著這一概念最早誕生于歐洲,“二戰”后傳到經濟空前發展的日本,當時的日本經歷了石油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高失業率和低迷的市場環境讓曾經深陷消費主義的人們不得已拿出閑置物品變賣以維持生計,從而促進了古著市場的繁榮,隨后這種文化輻射回歐美,也影響了全亞洲。
前幾年,很多人都誤把古著和二手衣服畫等號,為它貼上“廉價”的標簽。實際上,v i n t a g e相當珍貴。在古著文化愛好者眼中,這些物品能看到時代的縮影:奧黛麗·赫本的優雅傘裙、黛安娜王妃高貴優雅的套裝和禮帽,以及馬龍·白蘭度的機車皮夾克……在國內,2019年被稱為古著元年,從這一年起,古著逐漸擺脫“洋垃圾”的污名,以小眾文化的面貌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古著商們入手一件古著時需要對它非常了解——生產年份、設計特點、背后的故事、文化等。對服飾的篩選與處理有嚴格的標準,這也間接決定了商品的競爭力。很多古著買手可能本身就是學服裝設計的,能從一件衣服上了解服飾設計的過程。不少古著買手也會有自己的審美偏向,比如,有人就把進貨方向固定在三宅一生的作品上,認為他擅長用設計與自然對話,非常獨特。
古著價格不菲,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年輕人愿意為它埋單呢?
一方面,這折射出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經歷過快時尚“穿一季就扔掉”的洗禮,古著以其經典款式、特殊面料和卓越工藝經受住了時間考驗。“淘古著”的過程也有現場“淘寶”的樂趣,在一堆衣服里親自挑選出滿意的那件,再通過自己獨特的審美和創意,穿出個性與主張。有的古著迷認為:“古著穿的是文化,是為背后的故事埋單。”有的古著迷則是出于對舊事物的癡迷,把穿古著視為對大眾流行文化的反叛和自我個性的表達。畢竟比起爆款,當代年輕人更害怕撞衫。還有一些人則出于環保考慮,認為穿古著是一件很“綠色”的事。
當然,如今的古著圈也魚龍混雜,不乏不良商家將一些品質堪憂的舊衣服貼上古著的標簽高價出售。也許,對待古著,我們更要眼明心亮,不僅要能慧眼識真品,更要懂得欣賞古著真正的魅力。
資料來源:新周刊微信公眾號、鈦媒體Ap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