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時照
孔子是至圣先師,看問題與我們確實不同。我們認為對的,他說錯;我們覺得是好事,他覺得不是。
魯國的法令規定,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給人當奴仆,有能贖出他們的,可以從國庫中領取獎金。子貢贖出了很多做奴仆的魯國同胞,堅決不要國家的獎金,這件事被老頭子罵了一頓。孔子說,天下是富人少而窮人多。贖回同胞,支取金錢,對品行沒有損害。不領取獎金,就讓這個“魯國同胞救贖條例”失效,就不會再有人贖人了。
子路在衛國蒲城當縣長,為防備水災,親率民眾在春天興修水利,用自己的薪俸為民工每人每天發放“一簞食,一壺漿”。孔子聽說此事后,馬上派子貢前去制止,甚至還摔碎了碗和罐子。孔子對子路說:“你知道民工餓肚子,為什么不報告君王,請君王開倉放糧?你私用自己的財產去救濟民眾,是你公開彰顯君王寡恩少惠,而傳揚你的道德仁義。你趕快停下還有得救,不然馬上就會獲罪。”子路出了一身冷汗,豁然醒悟。后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見義勇為了。”
國事如此,家事也一樣。曾參鋤地,不小心把瓜根挖斷了。他父親非常生氣,掄起一根大棒,把曾參打倒在地,曾參昏迷好久才蘇醒過來。他怕父親擔心,就忍著劇痛,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回到屋里彈琴唱歌,用這種方式讓父親知道自己平安。孔子知道這件事后生氣地說:“曾參要是來我這里,別讓他進門!”曾參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孔子說:“舜的父親對舜很不好,平時父親生氣,打他兩巴掌,就讓他打。如果拿大棒子就趕快跑,避免父親在盛怒之下打出人命。現在你明知父親盛怒而不跑開,萬一打出人命,豈不是你陷父親于不義?”
世事很復雜,孔子不簡單。
林一//摘自《字里人間》,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