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月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人才供求矛盾將更加凸顯。唯有人才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才更有底氣,更有力量。
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發展的戰略。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明確目標任務:到2025年,鄉村人才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鄉村振興各領域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格局基本形成,鄉村人才初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意見》強調,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機制,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鄉村人才是新時代鄉村產業振興的引領者,是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推動者,是新時代城鄉融合的勞動者。因此,補足“人才短板”,破解人才制約瓶頸,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義重大。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各種問題。正是這種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導致農業農村發展滯后、不平衡、不充分,突出表現為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農民增收困難。加之農村條件不好、生活環境差,缺少資金、制度、政策、基礎設施等原因,導致農村留不住人,吸引不來人。城市部分地區經濟水平大幅提升,使得大量偏僻鄉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為家庭創收,這樣也就使得鄉村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大量的人才外流,農村出現“老齡化”“弱勢化”“空心化”等現象,導致鄉村人才總體發展水平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要求不匹配、差距大。人才總量不足,不僅不利于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利于農村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調整。
人才綜合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效率。鄉村的發展,不僅需要大量人才,更需要具備專業技能且綜合能力較強的人才。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鄉村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現象。同時,不同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存在風險高、投入大等特點,人才不僅得懂技術,還得懂市場、會經營,這樣無形中抬高了人才的“門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農業生產也逐漸朝著規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而傳統鄉村人才思想保守,缺乏創新意識,對新型科學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弱,從而導致鄉村人才的現狀無法與當前農村產業的發展速度相匹配。
鄉村振興不僅要注重高科技的農業技術、管理人才,更要注重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的培養,將培養本地人才與引進外來人才有機結合。要暢通人才“回流”渠道,推動在外創業本土人才回鄉發展,反哺家鄉。充分發揮本地人才優勢,調動本地鄉土人才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鼓足干勁,激發其推進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加強鄉土人才的培育,廣泛采取農民夜校、專家講座、現場教學、遠程教育、外出學習等方式強化培訓,提升鄉土人才整體素質。在鄉村培養一批致力于農村發展、鄉村振興的村級治理、農村專業技術、致富帶頭人等各類型人才,逐步形成一支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三農”人才隊伍,從而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鄉村應該加大實施鄉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力度。以發展農村勞務經濟為依托,提升農村后備勞動力和外出務工人員的綜合素質,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的培訓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推進技能型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打造良好的勞務輸出品牌;廣泛開展農業標準化、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培養出一批適應生產規模化、標準化要求的種植、養殖、加工能手和經營能人;會同組織、人社、科技、農業等部門,在深入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基礎上,重點培養鍛煉鄉土人才、種養專業戶等學員,特別是村組干部和農民黨員,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人才工作必須站在戰略高度和立足存在的實際問題去謀劃、去部署,需要結合實際研究鄉村振興需要哪些人才、如何利用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管理人才,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人才建設體系,才能有的放矢。
搭建督促平臺。認真實施“三支一扶計劃”,在積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農村開展支教、支農、支醫和從事鄉村振興工作的同時,組織各類專家送科技下鄉,上門巡回輔導,通過“一幫一”等形式,重點培育一批農民企業家,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經銷能人,促進農村人才成長。
搭建創業平臺。倡導鼓勵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發展,對回鄉創業人才,在項目立項、土地使用、信貸服務、稅收見面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支持。
搭建發展平臺。對農村實用人才擴大生產經營,在土地、信貸、供電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重點扶持。探索設立農村人才發展基金,成立鄉村人才互助會等社會組織,多渠道籌措資金,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的資金、技術等難題,為農村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農村受地理位置、交通狀況、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其對外來人才的凝聚力、吸引力與發達地區相比,處于劣勢。因此,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為人才提供合理的發展平臺,確保各類人才能夠在廣闊的鄉村發展中施展才華、大顯身手,干出一片新天地;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和舒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和決心。
加大投入。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投入,提高培訓實力,開展分類培訓,增強人才競爭力;積極組織農村實用人才交流學習,開發潛能、活躍思想、激發熱情,促進農村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
拓寬服務渠道。鼓勵優秀人才向主導產業流動,引導專業技術人員、科技人員到鄉村,從事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支持他們參與農業科技示范園(場)建設。
培育建立農村人才市場。鼓勵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兼職、定期服務、項目引進和科技咨詢等方式“柔性”流動,推動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實現農業產業化,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培育農村人才市場,形成科學合理流動,增加總量平衡分布,促進農村人才資源全面可持續發展。
要做好農村實用人才等級評定工作。一是分類建設實用人才信息庫,對農村實用人才全面實行規范管理。加強與科研院所、農技部門的協作,及時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人才、技術和信息服務。二是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做到農村實用人才的職稱評審與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一視同仁。認真開展好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積極做好優秀農村人才的選拔、表彰工作,為農村人才的成長、進步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產業要靠人才來干,文化要靠人才來興,生態要靠人才來美,組織要靠人才來強。人才是帶動城鄉之間市場、資金、信息、技術等方面密切聯動、深度融合的最佳因素。要千方百計引人才,基層一線選人才,打牢基礎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強化保障留人才。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是引領鄉村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牢牢把握這一關鍵性因素,才能給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