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超 林 坤 李 芹
農村社區是統籌城鄉建設與發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載體。新時期,農村社區建設出現轉型時期新特征。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更新與建設的急劇擴張,使得鄉村原有的原真風貌發生了極大變化,也給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沖擊。基于此,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工作應順勢并充分考慮社區治理的相關問題,在社會變化、社區變遷及社區組織化等不同層面促進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與建設。
在統籌一體化城鄉目標等方面,農村新型社區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陣地,架起了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橋梁。在實際應用中,鄉村治理能否將社區發展的任務成功實現預期目標,實踐環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轉型中的農村社區面臨著雙重層面的考驗,一方面需要政府把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給廣大農民,關注農村經濟問題并著力化解。另一方面促使這種功能的擴展和延伸,特別是農村社區生活和社會秩序的維護和保障功能,這就向農村社區組織轉型提出了新的課題,尤其是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
在社會轉型的進程中,隨著我國行政性秩序與整合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不管是農村基層自主治理還是民主實踐方面都被賦予了相應的權力,大大削弱了對傳統農村社會行政干涉。然而,就當前鄉村治理的情況看,地方建設從更為宏觀的層面上充分地考慮了鄉鎮發展問題,對新型農村社區組織的建設關注度明顯不足[2]。因此,在嵌入式鄉村治理背景下,農村社區組織發生斷裂,不僅關系到農村社區新型組織結構體系的重構,還影響到農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社會組織得到發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主要的力量。為此,要加強對社區組織化建設,促進農村治理工作順利實施,推動社會的發展。在進行社區治理組織化時還面對一些諸如組織體系重構的問題。
在內生性鄉村治理秩序下,鄉紳和鄉賢們成為農村農民中擁有一定話語權的核心主體,并履行著一些職能與使命,而他們最基本的工作內容便是農村社區的有序運作。村民在履行村規民約的背景下,農村社會習慣于用這種方式來維護和建設,從而維持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然而,這種傳統秩序及其治理方式難免會受到現代化元素的沖擊。基于此,在內生性動力和外生性力量的矛盾、沖突和互相打壓下,傳統農村社會難以激發活力并展現生命力。
對當前的農村社區治理工作進行全面分析并做好理論創新和制度的基礎設計,在治理中既要讓國家公共權利的行政職能得到發揮,還應起到引導和服務的作用。目前,政府和社會資源雖然向農村輸入,其分配需要通過組織來承接,但是這種輸入與農民卻沒有實現有效銜接。在農村社區治理機制、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由于主體及其分工不夠清晰,再加上政策實踐的盲目性,有少部分人雖然作為政策執行者,但是實際的受益者有時卻并非一般群眾,這在基層自治中明顯地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要求相違背,進而導致制度缺失下的自治主體缺位。
隨著城鄉統籌發展,鄉村治理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就當前的社區工作的情況來看,主要有重視程度不夠、內容流于形式、臺賬資料煩瑣、會議活動冗長等。長期以來,社區行政化運作影響了社區生活和秩序,也不利于提高社區服務管理水平。從主觀層面上來看,社區管理重視程度不夠。不管是管理理念,還是管理方式,均存在滯后的現象,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對于這種傳統工作方式進行分析無法讓相關基礎設施變得更加健全。如果光靠行政的力量對社區的生活進行維護,沒有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需求,就會缺少一定信息資源,出現實踐行動與政策目標的偏離。
在當今社會,隨著經濟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的不斷提高,以及全面改革的持續深化,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迎來挑戰和機遇。為此,農村社區治理需要自組織和其他組織保持緊密聯系,并不斷進行互動和更新,實現外部組織動力和農村社區內部資源的不斷融合,進而促進農村新型社區的創新建設與發展。
農村社區發展最終是促進社區秩序有序穩定,具有新型特色,社區呈現良好的生活方式。基于此,新型農村社區的治理與建設除需要主體動力的培育外,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外部力量的參與。各方面向農村社區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即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但是,農村社區的發展不僅僅是更好地適應個體自我發展的需要,還要不斷強化各種不同治理主體對社區建設的統籌推進。這就決定了農村社區治理在組織方式、方法上要與各相關方面形成統一,如國家行政權力、市場力量和社會組織等,進而在共同合作下使其形成良好的社會治理體系,從而實現“共治”。
在未來城鄉發展中,“共建共享共治”是最主要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導下,政府要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科學合理地規劃布局農村社區資源,引導和帶動社會公共資源向新型農村社區聚集。同時,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讓社區居民意識到治理的重要性并主動參與其中,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的構建,發揮出社區村民的主體作用,帶動全體社區居民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進而輻射城鄉居民;利用市場經濟的特性對資源做出相應的調節、調整和優化處置,做到資源配置科學合理,在資金投入等方面為農村社區發展帶來支持和幫助;利用合作化組織的形式,提高農民對市場風險的認知意識和認知能力,從而強化社區居民對生產、經營、資金等風險的抵御能力,使其在農村社區中獲得個人權益的有效保護。
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作為農村組織建設的重要載體,新型農村社區發揮著積極且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村社區自組織應以農村社區居民為對象,通過整合資源、平等協商、合作治理,使社區自組織能力獲得提升。對于農村社區發展,組織體系構建這個過程是內外互動合作的過程,需要依托各種組織的互助與合作,才能實現社區治理與發展,進而不斷滿足農村社區居民的需求,提高生活、福利水平。基于此,對于農村社區發展,應當注重多元關系的合作與發展,并妥善地處理好任意兩者或全部要素之間的關系,相互合作,展現出新的社區發展模式。
總而言之,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需要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農村社區治理,并清楚這項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完善,進而使其實現農村社區治理,促進農村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