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嫻
山東是一個人口大省,也是一個農業經濟大省。近年來,山東的農業發展迅速,農業結構、農業生產組織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業結構也從過去的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到現在的經濟作物種植以及對菜籽的培育,設施農業的推廣發展等。深究技術進步背后的原因,人口變遷這一影響因子不可忽視。具體來說,就是農業科技推廣是否與山東省的人口尤其是農業從業人口的變化有關。而山東省的人口變動是有階段性特征的,它和山東的農業科技推廣以及農業技術進步有沒有聯系,此種聯系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作為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山東省的農村人口數量大,且農村適齡勞動力也多。并且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每年會有一定數量相當可觀的“新勞動力”增補到現有的勞動力隊伍中。因此,山東省的農村勞動力總量和剩余勞動力總量也一直在持續增加。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產業的發展,但是山東農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以及設施、環境的落后,導致一些農民思想固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諸多年輕人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文化素質偏低。
農村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低,農業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遠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村勞動力的實際需求。加之第一產業投入大、周期長、回報率低,本該屬于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力更傾向于外出就業。如此一來,農村人才流失,不僅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利,而且還嚴重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發展,難以實現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據《山東省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06年年底,全省共有農業生產經營戶1888.6萬戶,農業生產經營單位2.6萬個。其中以農業收入為主的戶占62.9%,全省共有農業生產經營單位2.6萬個。 而到了2016年,全省農業經營戶1777.8萬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46.6萬戶。全省農業經營單位17.9萬個,其中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合作社9萬個。
2006年年底,山東省農業從業人員2992.5萬人,其中男性占44.9%,女性占55.1%;按年齡分,20歲及以下的占4.4%,21~30歲的占14.1%,31~40歲的占23.2%,41~50歲的占24.4%,51歲及以上的占34%。
2016年,山東省農業生產經營人員2755.4萬人,其中女性1340.6萬人(48.6%)。在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年齡35歲及以下的532.2萬人(19.3%),年齡在36至54歲之間的1225.2(44.5%)萬人,年齡55歲及以上的998.0(36.2%)萬人。
從2006年到2016年這十年間,從性別比例來看,山東省的農業從業人員中男性增多,女性減少;從年齡層次來看,青年和老年多,中年少;而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文盲和小學學歷的越來越少,初高中及大專以上的越來越多。
1.農業從業人員數量減少并有持續降低的趨勢。2016年,山東省農業從業人員2755.4萬人,比2006年減少237萬人。其中,20世紀80年代后出生(35歲及以下)的從業人員532.2萬人,比二農普時減少21.4萬人;36~54歲的從業人員1225.2萬人,減少197.2萬人;55歲及以上的998萬人,減少19.5萬人。
2.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2016年,山東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農業從業人員1722.1萬人,比二農普增加64.3萬人,占全部農業從業人員的62.5%,提高7.1個百分點。其中,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占8%,高于全國平均值0.9個百分點。
3.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越來越多。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指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下,經營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經營組織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著名學者黃宗智認為,由于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的限制,農業發展必然不同于歐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農場的方向,勞動與資本相對密集型的家庭農場更加適合我國的國情。事實上,山東的情況更是如此。不同于西南片區的地廣人稀,山東省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積小,更適宜發展家庭農場。而農業的生產規模與農業經營人員的專業化程度與生產效率存在一定的聯系,不同的經營主體在不同的農產品的產業經營活動中有著不同的生產效率。因此,需要將自身生產經營特點與從事的產業結合,才能發揮出更高的生產效率。
正如博塞拉普所說,人口的增長導致人地矛盾突出,使得休耕期縮短,進而導致工時生產水平下降,因此需要引入牲畜拉犁的方式來提高工時產出。因此,犁這種技術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人口壓力推動才產生的。
山東省“三農”普查結果顯示,農業從業人員不斷減少,從業人員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與此同時,農業科技廣泛推廣,農業機械化廣泛應用,全省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也大幅提高,農村勞動力加快轉移。
那么山東省農業科技的推廣是否與農業從業人員的變化有關?如果僅從數量上看,想要在農業從業人員減少的情況下同時保證維持產出,就只有兩個辦法:其一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用先進的技術來彌補從業人員的不足;其二是引入溫室、大棚等高產的設施農業,來保證單位土地的投入與產出比。
但無論是提高農機水平,還是引入設施農業、農業產業化等組織形式,都離不開人。第三次農業普查的結果充分證明了山東省在農業機械化推廣方面的優勢:農業從業人員年輕化趨勢明顯,且普遍受教育程度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這類人的特征是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學習能力強,但缺乏農業相關經驗。這時,扎根農村土地幾十年的老人,優勢就十分明顯了。這二者的結合,為農業科技推廣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希望。
有關數據表明,農業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日漸提高。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開始從事農業的生產發展,勢必會對現有的農業發展帶來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以山東省壽光市為例,2019年剛剛建成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致力于打造公共服務均等化、鄉村宜居化、農民職業化、蔬菜品牌農業園區化、生態標準化的“壽光模式”。這樣的基地建設,對農業從業人員的知識儲備量以及學習能力、機械化設備運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隨著山東省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農業生產逐漸有了科學化的趨勢并逐步向規范化靠攏。同時,基層農業機械化推廣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知識結構單一的現象也得到了較大改善。
另外,從事農業生產的高學歷人員數量與日俱增,在現有的從業群體中將會產生帶動作用,從而吸引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積極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技能。長此以往,將會在農業從業人員群體中形成爭相學習的良性競爭,營造良好的氛圍,實現從被迫學習到主動學習。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加快轉變我國農業經營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山東省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主要是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形式存在,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為有效補充和后續保障。
總的來說,從山東省近年來農業發展情況看,不管是農業從業人員的人口總數、受教育程度的變化,還是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變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從業人員與經營人員正在以嶄新的面貌面對日益科技化的機械設備,并將自己的所學知識和已有的種植技術相結合,提高經營生產的專業化程度,為山東省建設農業機械化強省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