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忠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我國“三農”工作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中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奮勇爭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囑托,以前瞻30年的眼光,作出全面實施“十大戰略”,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的戰略安排,對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行動員部署。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南“三農”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戰略部署,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十四五”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并以省政府文件印發?,F對“十四五”河南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思路、布局和任務進行介紹。
近年來,河南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南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為“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良好基礎。
糧食生產大省。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6億畝左右,糧食產量連續5年超過1300億斤,2020年達1365.2億斤,占全國1/10,居全國第2位,其中夏糧占全國約1/4。在去年遭受特大洪澇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總產仍然達1308億斤。
經濟作物大省。油料產量672萬噸,占全國1/6,居全國第1位;蔬菜產量7435萬噸,占全國1/10,居全國第2位;食用菌產量177萬噸,居全國第1位。
畜牧生產大省。肉、蛋、奶產量分別為544萬噸、449萬噸、215萬噸,分別居全國第3位、第2位、第6位,生豬常年調出2000萬頭左右,2020年調出生豬1737萬頭,是全國調出數量最多的省份。
農產品加工大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16萬億元,居全國第2位,是河南兩個萬億產業之一。全省糧油加工轉化率達88%,主食產業化率達65%。
農村人力資源大省。全省農村勞動人口4611萬人,2020年全省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3086萬人,居全國第一,其中省內轉移1850萬人、省外輸出1236萬人。
河南農業農較村發展的短板和劣勢也比較突出。
農民收入較低。2021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53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98元。在全國排名第21位、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位,與農業大省地位很不相稱。
農業發展效益較低。土地產出率為4388.5元/畝,遠低于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農業強省。農業勞動生產率人均只有2.3萬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6%。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較短,精深加工僅占20%左右,60%以上農產品加工副產物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鄉村建設水平較低。全省千噸萬人規?;┧こ逃?382處,占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總數的7%,受益人口比例不足50%;農村公路通達不深、通而不連,標準不高、養護不足;村莊的環境干凈整潔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較低。2021年全省城鎮化率為56.4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27個百分點。縣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縣與縣之間差距較大,城鄉差距依然不小。全國百強縣只有7個,排名最前的新鄭市只是全國第38位,無論是上榜數量,還是上榜位次,都與河南作為全國第五大經濟體不相稱。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為首要任務,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關鍵抓手,以推進農村改革為根本動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做到鄉鎮工作“三結合”,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
到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高水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35年,基本建成“四個強省一個家園”,即:現代農業強省、現代畜牧業強省、現代種業強省、綠色食品業強省和幸福美好農民新家園,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具體到“十四五”末,要實現“五個明顯提高”和“五個走在前列”?!拔鍌€明顯提高”,就是農業質量效益、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收入水平、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重點是補短板、強弱項。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河南比全國低1398元,要力爭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2020年人均2.3萬元,要力爭達2.8萬元;農村人居環境實現整體提升,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初步實現?!拔鍌€走在前列”,就是在提升糧食核心競爭力、農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重點是揚優勢、提水平。如,高標準農田建設要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優勢,建成面積達到8759萬畝;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發展要走在全國前列,十大優勢特色農業產值由目前的5700億元提高到6500億元;農村公路、農村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位于全國前列,“三山”和沿黃地區打造出一批走在全國前列的精品鎮、美麗鄉村。
著力構建“一區兩帶三山”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布局,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區”,就是建設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現代化糧食生產功能區,覆蓋100多個縣(市、區),占全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90%。重點是打造現代化的高標準農田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支撐全省1300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
“兩帶”,就是沿黃和南水北調干渠沿線農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帶,包括沿黃25個縣(市、區)和南水北調沿線(含水源地)24個縣(市、區)。重點是對接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戰略,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優先布局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在綠色農業發展上走前頭、做表率。
“三山”,就是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特色產業優勢區,涉及大別山革命老區22個縣(區)、伏牛山區域13個縣(市)、南太行山區域9個縣(市、區)。重點是發揮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特色農業,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首要任務還是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一是做強現代糧食產業。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確保耕地保有量穩定在1.12億畝以上。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推進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災后高標準農田修復和重建,確保到2025年全省建成高標準農田8759萬畝,基本實現“兩區”全覆蓋。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開展目標責任制考核,壓實地方責任;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推動糧食產業“三鏈同構”,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糧食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做強一批糧油加工基地、產業園區、龍頭企業,打造全國重要糧油食品產業制造中心;實施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建設一批冷鏈倉儲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設國家糧食物流樞紐和跨省糧食物流。
二是做強現代畜牧業。做強生豬產業,鞏固生豬產業傳統優勢,穩定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建設一批年出欄3000頭以上的省級和國家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完善生豬逆周期調控機制,到2025年生豬產能在6000萬頭左右。做大牛羊產業,大力發展肉牛奶牛,深入推進奶業振興,擴大牛羊養殖規模,推進種養加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到2025年牛飼養量達800萬頭,奶類產量達300萬噸。做優家禽產業,大力發展肉雞、蛋雞和鴨鵝產業,推動自動化、智能化養殖和精深加工,到2025年家禽出欄量穩定在13億只,禽蛋產量穩定在470萬噸。
三是做強油料產業。以沿黃及黃河故道優質大果花生區32個縣和豫南、豫西、豫西南優質小果花生區40個縣為重點,打造花生優勢產區;鞏固信陽、南陽、駐馬店等油菜生產保護區,利用冬閑田擴種油菜,發展沿黃油菜觀光帶;打造豫東南、豫西南兩大芝麻優勢產業帶,引導芝麻種植向豫西丘陵旱作區發展;引導豫南、豫西山區發展油茶、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到2025年全省油料作物面積穩定在3000萬畝,產量穩定在750萬噸。
四是做強蔬菜產業。鞏固提升內黃、扶溝等40個蔬菜大縣(市、區)產業發展優勢,著力培育豫東、豫北、豫南和沿黃四大設施蔬菜產區,大別山區、南陽盆地、豫東平原、豫西山區四大露地蔬菜產業帶和小辣椒、大蒜兩大蔬菜產業集群,打造鄭州等中心城區周邊工廠化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城鎮周邊葉菜類蔬菜生產基地和種養結合生態蔬菜生產示范基地,構建“露地蔬菜、設施蔬菜、特色蔬菜”均衡發展的產業格局。到2025年全省蔬菜面積穩定在2600萬畝,總產量穩定在7500萬噸。
既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又要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一是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堅持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經營規?;⒎绞骄G色化、產品品牌化“六化”方向,以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優質蔬菜、優質花木、優質茶葉、優質食用菌、優質中藥材、優質水產品十大優勢特色為重點,調整結構、優化品種、提升品質,到2025年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000萬畝左右,高油酸花生達750萬畝,培育飼養牛10萬頭或羊50萬只以上大縣50個以上,優質林果種植達1500萬畝,設施蔬菜面積達450萬畝,花木種植達300萬畝,茶葉面積穩定在170萬畝,食用菌產量在190萬噸以上,中藥材種植達600萬畝,稻田綜合種養達150萬畝。
二是推進全產業鏈發展。培育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五大重點食品產業集群,打造小麥、玉米、花生、豬、牛、羊、禽、果蔬茶、食用菌、中藥材十大優勢農業全產業鏈,培育100家全產業鏈“鏈主”企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做強做優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到2025年,全省培育100個以上年產值超10億元、10個以上年產值超百億元、2個以上年產值超千億元的農業“鏈主”企業,打造10個以上國家全產業鏈典型縣,形成小麥、生豬、花生等省域全產業鏈價值超千億元的重點鏈,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
三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品牌建設。以質量安全為基礎,以品牌創建為引領,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強化質量安全風險管控,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線,強化農業品牌培育,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到2025年,培育100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80%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實現農產品可追溯,優質特色農產品實現全部可追溯,創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品牌,打造“豫農優品”公用品牌。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只有把產業做大做強,鄉村振興才能全面發展。
一是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拓展農產品初加工,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保鮮、烘干、儲藏、分級、包裝等延時類初加工,發展糧變粉、豆變芽、肉變腸、奶變酪、菜變肴、果變汁等食品類初加工。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食藥同源的加工食品和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非食用加工產品,擴大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空間。推進綜合利用加工,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全值、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二是做強綠色食品業。聚焦綠色安全、營養方便、質量效益,堅持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方向,重點圍繞面、肉、油、乳、果蔬五大行業,適應消費升級需求,優化產品結構,做強綠色食品業。到2025年專用粉產品占小麥粉的比例提高到20%,小麥加工、速凍食品生產能力和市場占有率持續領先,肉類精深加工能力走在全國前列,培育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國家級優質花生特色產業集群,低溫、優質乳制品市場占有率在50%以上,果蔬初加工處理率由45%提高到60%。
三是推進產業聚集發展。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載體為抓手,引導農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加快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集聚發展、高效發展。到2025年,培育一批產值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產值超過百億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四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開展龍頭企業規模倍增、區域拓展、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計劃,促進龍頭企業擴面提質增效。到2025年,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為1000家以上。
五是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發揮農業農村多種功能,推動農業農村與健康、教育、體育、文化、旅游、氣象等深度融合,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產業。
六是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便利化為目的,加快發展農村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品質。
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是河南十大戰略之首,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力支撐,必須把科技賦能貫穿全過程。
一是提升現代種業。聚焦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主要農產品種源自主可控,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平臺建設、種業創新攻關、種企扶優、良種繁育能力提升、種業市場凈化“六大”行動,到2025年神農種業實驗室進入全國種業實驗室先進行列,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成為全國種業體制機制創新改革示范樣板,品種創新能力全國領先、國際知名。
二是發展現代農業設施裝備。加快構建現代農機裝備產業創新體系,推動河南農機裝備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方向發展,打造國內領先的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到202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在1.05億千瓦左右,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50%。
三是建設數字鄉村。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河南數字農業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到2025年打造20家以上行業領先、優勢明顯的領軍企業,創建60個以上數字鄉村示范縣。
四是強化鄉村人才支撐。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多途徑開展農業農村人才培養,積極引進高素質專業人才,引導城市人才返鄉創業、下鄉服務,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到2025年農業從業者培訓持證人員達50萬人次。
五是提升科技服務能力。逐步構建和完善20個左右支撐河南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打造以首席專家為核心的多層次全鏈條的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完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機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讓生態宜居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走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是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開展獸用抗菌藥減量化行動。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3%。
二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糧食主產區永久基本農田面源污染專項治理工程,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加快農膜污染治理,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到2025年,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得到有效治理,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
三是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以沿黃、南水北調干渠沿線為重點,開展農業節水工程建設;發展旱作農業,加快培育、推廣耐旱品種。到2025年統籌發展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7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累計達4000萬畝,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穩中有降。
四是發展種養循環農業。根據土地承載能力,以縣域為單元進行種養平衡分析,合理確定種植和養殖規模,使種養業布局更加合理。優化調整種養結構,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
五是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導區。重點在沿黃地區、南水北調干渠沿線(水源地)、大別山革命老區、淮河源頭建設一批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做好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通過持續努力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全面振興。
一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治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鞏固提升“兩不愁三保障”水平,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
二是繼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產業,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繼續加大對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提升脫貧地區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三是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合理確定農村醫療保障待遇水平,完善養老保障和兒童關愛服務。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一是科學編制村莊規劃。明確村莊分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整治改善類、城郊融合類、搬遷撤并類),到2025年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
二是推進縣域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加強農村路網、供水保障、清潔能源發展、鄉村物流網絡等建設,到2025年建制村通客車率100%、直接通郵率保持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3%、重點鄉鎮燃氣管網基本實現全覆蓋。
三是推進縣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縣域城鄉教育服務、公共文化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保障均等化等行動,到2025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70%、實現縣級三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全覆蓋、300所鄉鎮衛生院達到或接近二級醫院水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縣域內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四是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以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到2025年累計新改造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500萬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在45%左右,有條件的地區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全覆蓋。
五是開展“十縣百鎮千村”美麗鄉村建設。從2022年開始,每年打造10個美麗鄉村示范縣、100個美麗小鎮、1000個“四美鄉村”,到2025年打造40個美麗鄉村示范縣、400個美麗小鎮、4000個“四美鄉村”。
鄉村振興是全面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視法治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重點建立健全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提升村級黨組織組織力,夯實鄉村治理根基。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建設鄉村公共安全體系,傳承保護創新鄉村文化,持續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弘揚中原優秀鄉村文化,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打造善治鄉村。
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重點是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到2025年所有村都有集體經營收入,其中年經營收入5萬元以上的達80%,年經營收入10萬元以上的達30%。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到2025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5萬家、省級以上示范社達3000家,家庭農場發展到30萬家、縣級以上示范農場達1萬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500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十四五”末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達50%。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突出抓好53個脫貧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力爭“十四五”末有一批脫貧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動員,形成合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非一日之功,需要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我們必須牢記領袖囑托,堅決貫徹河南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心懷“國之大者”,加強統籌協調,與社會各界勠力同心,扎實工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