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體記者 張書棟 通訊員 顧晶晶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是他的座右銘。“勇攀高峰,敢為人先”是他的科研風格。他就是冀天會,洛陽農林科學院總農藝師,二級研究員。區域試驗是農作物育種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一個關鍵性中間試驗環節,是品種審定、區域布局和品種更新換代的重要依據。2001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委托洛陽農林科學院主持國家旱地小麥區域試驗。從那時起,冀天會就負責國家旱地小麥區域試驗,隨后又主持小麥抗旱性、冬春性鑒定,是小麥品種通過審定、進入市場的“考官”。
小麥的抗旱性和抗寒性是小麥主要抗性要求,是小麥品種評價的重要依據。冀天會說,在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小麥產區,干旱是限制產量的主要因素。旱地小麥生產是我國小麥生產的難點,也是潛力所在。及時準確地鑒定小麥品種的抗旱性,是進行小麥抗旱育種和篩選抗旱小麥品種的基礎。抗旱鑒定就是對小麥品種的抗旱能力進行篩選、評價的過程。20余年來,冀天會潛心小麥抗旱性、冬春性鑒定研究,為品種審定“建章立制”,為國家種業安全保駕護航。他和團隊一起,在全國率先建立小麥抗旱性、冬春性評價技術體系,制定的《小麥抗旱性鑒定評價技術規范》《普通小麥冬春性鑒定評價技術規程》分別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農業農村部頒布,填補了國內研究空白,使所在單位成為農業農村部唯一指定的小麥冬春性、抗旱性檢測單位。
針對小麥抗旱鑒定存在的關鍵問題,冀天會查文獻,走訪兄弟院所,做試驗,和團隊一起,先后開展了“抗旱性鑒定設備研制”“小麥抗旱品種的遺傳多樣性”“不同鑒定方法比較篩選”“不同鑒定指標研究篩選”的研究。
通過系統研究和努力攻關,項目組確定了適用于小麥品種不同生育時期的形態指標、生理指標和產量指標,確定了適用于小麥不同鑒定目的、不同鑒定時期的鑒定方法,提出了符合實際的抗旱性分級標準,完成了我國第一個關于小麥抗旱性鑒定方法的國家標準,即《小麥抗旱性鑒定評價技術規范》。
依據此項規程,僅2001年~2010年,項目組鑒定小麥品種1914份次,推薦國家審定旱地小麥品種37個、省審品種11個,這些品種累計推廣面積4.8億畝以上,增產小麥96億公斤。2010年,“小麥品種抗旱性鑒定評價技術體系的研究與應用”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凍害是我國黃淮冬麥區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小麥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凍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品種的選擇不當。開展小麥冬春性鑒定,讓麥農在選用品種時了解品種屬性,是解決凍害發生的關鍵。說起小麥冬春性鑒定技術標準的制定,冀天會拿出了自己2005年在小麥田接受洛陽電視臺采訪時的一張照片,滿是惋惜和自責。2005年春,黃淮麥區發生倒春寒危害,小麥凍害嚴重。冀天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市電視臺現身說法,指導麥農開展應變栽培,減少損失,強調要因時(播種時間)因地(土壤肥力),科學選用品種。
開展小麥冬春性鑒定談何容易!以往的研究偏重生理生化指標,能夠應用于品種評價的小麥品種冬春性鑒定評價技術體系還沒有建立。有了小麥抗旱性鑒定規范的制定經驗,冀天會有了信心。沒有合適的方法、技術,自己摸索,沒有技術資料,自己帶領團隊試驗。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2005年~2006年,冀天會在試驗田開展冬小麥晚播和春播試驗,2006年~2007年廣泛征集品種類型和數量,繼續安排試驗。
因小麥凍害頻發,小麥冬春性鑒定也引起了上級主管單位的重視。2007年夏天,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征集小麥冬春性鑒定方法和技術,準備在國家小麥區試開展冬春性鑒定。冀天會把試驗結果和研究報告及時上報,并匯報了初步完成的“小麥品種春播綜合順序分類法”。2008年春季,經全國小麥專家組現場考察,對洛陽農林科學院開展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并在當年區試年會上確定采用這個鑒定結果。同年,河南省小麥區試也指定洛陽農林科學院承擔河南省小麥冬春性鑒定。2011年和2012年,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小麥品種冬春性鑒定評價技術體系的研究與應用”和國家農業行業標準制定項目“小麥冬春性評價技術規范”先后立項。2013年,冀天會代表項目組完成原農業部組織的規程制定答辯,2014年,“普通小麥冬春性鑒定技術規程”由原農業部頒布。2016年,原農業部種子工程項目“河南省洛陽農作物抗性鑒定站”在洛陽農林科學院實施,投入經費達400萬元。
冀天會在開展品種評價利用研究的同時,主持育成的洛麥22品種2008年通過河南省審定,經過經營權轉讓,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主持完成的“高產廣適多抗小麥新品種洛麥22選育及應用”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由他主持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作物品種抗旱豐產性鑒定與應用”專題,先后完成 “玉米抗旱性鑒定技術規范”“番茄節水性鑒定技術規范”“黃瓜節水性鑒定技術規范”的制定。勤懇的耕耘獲得了回報,冀天會先后獲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2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完成國家標準制定2項、省級標準制定3項,育成品種6個,發表論文50余篇,參編論著6部。被授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洛陽市第七、第八批優秀專家,洛陽市優秀科技領軍人才,洛陽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冀天會表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要聽黨話,跟黨走,自覺扛穩“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職責,錨定洛陽市委“151”鄉村振興工作舉措,以創新引領農業發展,用科技力量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打贏種業攻堅戰,為推動洛陽農林科學院“454”發展戰略、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力量、展現更大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