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采訪:柴仁緣 圖:Cyberbose
繪畫?攝影?夢境?再現記憶深處的溫馨與不安
2022 年被稱為“AI(人工智能)繪圖元年”,雖然目前的 AI 繪畫普遍具有明顯“拼湊感”,但每幅作品都呈現出迥異的主題與風格。當AI 繪畫遇上千禧年中式記憶,會產生怎樣的奇妙反應?
什么是夢核 (Dreamcore)?
引用 FANDOM 百科對“夢核”一詞的解釋:夢核是一種超現實主義美學,它使用通常與夢、白日夢或噩夢相關的主題,通過圖像、視頻等媒體營造出一種似曾相識又難以描述的熟悉感與怪誕感。夢核的確切起源尚不清楚,但是在 2020年年初,夢核美學以短視頻的形式走進大眾視野,迅速成長為新的互聯網先鋒藝術。
現在網上的夢核照片,通常以歐美視角下的日常生活碎片創建或編輯,因其傳播場域的限制性,很難在中文互聯網世界掀起波瀾。然而,中國的千禧一代生來享受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夢核” 中對童年記憶的追尋準確戳中了他們的集體心理, “閾限空間”等“核類美學”概念也在各種中式的、國人生活的日常場景中得到呼應。從表意的含蓄和對“氛圍”的重視來看,“夢核”美學是天然貼合“中式恐怖”含蓄綿長、具備歷史文化厚重性、對個體采取心靈壓制而非物理壓制的基本特征的。依據這些情感共振,概念藝術家 Cyberbose 借助 AI 繪圖軟件,創作出獨特又迷人的“中式夢核”數字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傳統封建禮教和紅白民俗的壓迫感,也有朦朧熟悉的兒時記憶,讓看過的網友驚呼:喚醒了記憶深處的溫馨與不安。
Tips
何為“核”?
“core”一詞來自法語單詞“coeur”,意思是心。然而,核心作為后綴的使用來自短語“硬核”,這個詞來自 20世紀30 年代,意思是“不可還原的核心或殘渣,也是頑固或不屈不撓的少數群體”。在那些以“-core”結尾的美學中,后綴啟發了一個定義特征。“核類美學”主要受到 20 世紀90 年代末至 21 世紀 20 年代初的互聯網共享藝術的強烈影響而誕生,如今,“核”文化又再次廣泛地流行于互聯網之上。以“夢核”為代表的“核類美學”,是一種超現實的迷幻視覺風格,是一種偏好低保真低像素的平面設計概念,宏觀來說是一種隱藏的圖像式敘事,一種屬于 21 世紀初的青年“懷舊”圖景。




“當 AI 掌握人類的夢境密碼,沉溺于虛擬多巴胺的我們何去何從。”
你的 ID 是 Cyberbose,這個詞的含義是什么?
Cyberbose 的含義源自概念藝術設計師 Maciej Kuciara 為《攻殼機動隊》真人版電影繪制的一張概念圖,內容是一堆僧侶圍坐在機器周邊進行意識共享。后來我就把自己的昵稱設定為 Cyberbose 了,bose在日語里有僧侶的意思。
《中式夢核》系列的創作靈感來自哪里?
因為我自己是一名概念設計師,之前也嘗試在自己的數字作品中加入夢核的風格,還收到挺多人的評論和喜歡的。慢慢地我發現因創作者文化不同,國外一些夢核作品在中國會“水土不服”,于是我想要創作對于國內的愛好者代入感更強的夢核作品,加入一些我潛意識夢境中會出現的場景。在今年8月,也是AI創作被廣泛討論的時候,中式夢核系列就問世了。
您有哪些喜歡的藝術家?
概念藝術家馬捷(Jie ma),數字藝術家 kefan404 和 3D 藝術家張以得 (Mark Chang)。
創作一幅中式夢核數字作品需要做哪些工作,過程又是怎樣?
我這套系列作品是通過AI軟件DreamStudio 進行創作的,輸入關鍵詞指令AI就可以在幾秒鐘的時間內繪制出你所描述的畫面,之前也使用過其他 AI 例如Midjourney,發現一張作品需要等很久,都沒有它有效率。下面以全球知名的 CG 大師 Craig Mullins 舉例,只需要在對話框中輸入“AKIRA”“by Craig Mullins”“matte painting trending on artstation HQ”,AI幾秒鐘之內就會得出由 Craig Mullins 個人風格進行創作的《阿基拉》的概念圖。
你是如何理解夢核文化和中式夢核的?中式夢核有哪些鮮明的特征?如何準確地捕捉這些特征并加入到作品里?
在我看來,夢核文化本身是一種有能量的創作,夢核創作表達內容并不僅是作者的自我表達,而是能通過營造夢境一樣的氛圍,折射出觀看者潛意識的東西,這種互動讓我感覺到很有趣。
創作中式夢核時,我的本意是創作更能被身邊人“消化”的夢核,所以選擇了可能是一些我自己童年,或者 20 世紀 80、90年代中國的一些場景,我相信可能這個時代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方塊樣式褪色的居民樓,被錯雜的電線割裂的天空,橫幅或者標語,而并非一些更形式上的“國風”。
《中式夢核》系列作品很受追捧,你認為背后原因是什么?在你看來這些作品的魅力又是什么?
中式夢核系列會受到追捧應該說我有一定的預感,因為在創作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我本身確實也感受到了和其他夢核作品的區別。目前我能夠看到很多夢核其實是由國外網友制作的,它能夠給國內的觀看者帶來的代入感很有限。中式夢核系列有著更接地氣的一些場景或者元素。這些東西能給國人帶來夢境重現的熟悉的元素,從而才能帶來了溫暖、恐懼等情感。

中式夢核關鍵詞: 80 年代、中國、樓房、飯店、街道、招牌、商場、游戲廳、紅燈籠……
“似曾相識”是我經常能在這個系列作品下面看到的一句評論,這是我覺得為什么它們能受到一些追捧。一種潛意識的共鳴,可能遠遠比美麗新鮮的視覺信息來得更加直接。


關于作者

Cyberbose
概念藝術設計師
相較于傳統繪畫和攝影,AI藝術創作有什么特點和優勢?
首先,在接觸 AI 創作前期,我甚至有點沉迷于這種創作,因為它的效率可以說是非常高,能在短時間內帶來大量作品進行反饋,目前我發表的這些作品可能只是我用 AI創作的極小一部分。同時,在夢核這種藝術形式創作上,AI 作品由于生成得不完善,反而增加了令人感到違和與不安的一部分,比如扭曲的字體和若隱若現的人影,奇怪的打光方式,這些都是 AI 創作的一些特點。
AI 繪畫是目前的熱點話題,作為從業者,你如何看待 AI 繪畫的現狀和未來?
在工作中,其實 AI 應用給我帶來的更多是便利。我是做概念設計工作的,AI的使用對于提升前期開拓靈感和整合素材效率非常有用。AI 繪畫如果作為一種輔助個人進行創作的工具,前景很大,只是目前可能一些方面不是很完善。作為我個人來說,我還是挺看好 AI 創作發展與應用的。
近兩年來,怪核、夢核、閾限空間等超現實藝術概念不斷被提及,逐漸成為新的互聯網先鋒藝術。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這種現象背后又是什么?
這幾年明顯感覺到身邊的同齡人生活大多都很疲倦,信息爆炸的時代太多新事物產生的新鮮感,其實對人的沖擊已經不是那么大了,選擇在虛擬的恍惚的夢境中尋找出路、尋找安寧,或許是另一個新的流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