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睿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技術局,北京 100859)
讓技術之光點亮內容傳播,唱響科技創新主旋律,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簡稱總臺)的使命和擔當。回顧2012—2022年媒體技術的發展,從實現“高清化、網絡化、文件化”,到打造“超清化、移動化、智能化”新一代媒體融合技術體系,總臺一直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影響力、傳播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的奮斗目標,深挖新技術應用改變內容生產方式,以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實現從傳統技術布局向“5G+4K/8K+AI”戰略格局轉變,從傳統廣播電視機構向原創視音頻內容生產發布的全媒體轉變。
面對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發生的深刻變化,2012—2022 這十年間,推進全流程媒體融合是新媒體時代總臺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總臺構建起“一體化協同制作,多渠道協同分發,多終端互動呈現,全媒體精準傳播”的媒體融合技術體系,以先進技術促進轉型升級,以深度融合促進業務發展,圍繞進一步提升新媒體競爭力,打造了以央視新聞和央視頻為雙旗艦的總臺“2+6+N”新媒體矩陣[1],實現了新媒體技術平臺再造,建立起媒體深度融合的全媒體生產傳播體系,擴大了主流價值影響力。
2012—2022年,內容生產方式的轉變,是從基礎技術資源整合入手,首先圍繞“一張網”和“云數據中心”的建設打通了技術平臺,搭建起云網融合的新型技術架構,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基礎資源的公共服務能力,以5G 媒體應用從傳輸領域賦能云網一體的生產領域,圍繞互聯網陣地實現了生產流程的改造,逐步構建起面向新媒體業務一體化生產的移動化、云化的技術布局,為全媒體節目生產發布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這十年,從最初為方便記者基于互聯網上傳素材,建立的新聞素材共享池,到傳統新聞與新媒體業務共同生產制作,實現臺內、臺外隨時隨地的新聞生產和發布,漸漸形成了“大新聞”多渠道采編播模式的理念,基于云技術的發展,從“央視新聞云”,逐步打造起以總臺本部為核心、數十個國內外總站為外延、記者站為觸角、支持多語種廣播、電視和新媒體新聞一體化生產、移動化制作的“全球新聞云”生產平臺,按照“輕資產、重服務”的理念,持續拓展和完善新聞一體化融合生產能力,云上演播室、云上編輯工作站等服務為鄭州暴雨、孟晚舟歸國、阿富汗政權更替等突發事件提供了快速直播連線支撐,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敏捷性、時效性,亞太總站公有云節點的啟用為“慶祝香港回歸25 周年”系列新聞報道提供了技術服務。
這十年,從PC 時代到移動互聯時代,從素材和節目文件在特定區域內流轉的島域制作模式,到素材信號云端共享,可以隨時隨地采編播的云化生產模式;從一個個受地域限制的制作區,到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打破時空限制的大制作域;從綜合節目一體化制作平臺到基于私有云/公有云+邊緣計算(MEC)搭建起的“云邊端”架構的“CMG 媒體云”,如圖1所示。十年間,5G、云技術、邊緣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給綜合節目生產制作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圖1 “云邊端”架構一體化制作平臺
適配原創視音頻內容生產,結合新媒體常態化需求,基于“CMG 媒體云”構建的綜合制作域全媒體內容制播平臺,很好地詮釋了技術應用改變生產方式,云上制作工具集打破了素材交互的壁壘,實現生產資源共享、生產能力彈性調配,改變了以往只能在臺內指定區域制作的限制,實現實時信號云上制作、廣播級信號遠程制作,前后方協同的全媒體內容移動化便捷生產,將原有局限于制作島的固定制作模式向云化移動生產模式轉變,將區域節目制作能力快速兌現,實現“外場”與總部的緊密連接。

圖2 云端制作
這種云網一體的移動生產模式在北京冬奧會、東京夏奧會、西安全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以及總臺各地方總站日常全媒體內容生產中成功應用,后續還計劃服務于杭州亞運會和杭州“短視頻”基地,《“云邊端”(CET)全媒體生產平臺技術白皮書》也將在2022年年內發布。
在向云化生產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數據中心等基礎支撐系統也從傳統的資源提供逐漸向能力和服務提供轉變,通過為歐洲杯、奧運會、全運會等大型活動提供云資源、CDN 服務,探索統籌規劃、逐批投入、靈活調整、按需增減的敏捷的資源服務模式,適配從傳統廣播電視機構向全媒體轉變的業務需求,不斷提升技術服務能力。
這十年,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廣電制播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沖擊。傳統的廣播電視制播系統龐大,搭建受限于環境和區域,以重裝備為依托、建設投入成本高、更新換代慢、業務流程復雜,隨著5G 技術和云計算的不斷發展并成熟,近年來總臺持續深耕5G 應用,助力內容生產移動化、輕量化,為傳統廣電向全媒體轉變不斷提供新技術和新裝備。
2018年12月28日,總臺與三大運營商及華為公司合作,建設首個國家級5G 媒體應用實驗室和5G 新媒體平臺,開展5G 環境下的視頻應用和產品創新。2019年,成功實現5G 網絡傳輸春晚分會場超高清信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慶典首次使用5G+4K 技術完成室外移動場景下超高清視頻直播,“大篷車”5G 移動云制播系統助力百余場融媒體報道;之后,借助“兩會”“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香港回歸25 周年”等重大活動宣傳報道及大型體育賽事轉播的契機,積極開展5G 技術環境下的超高清視頻、移動直播、廣播節目傳輸、VR影像、家庭影音等方面的創新應用,有力推動了5G 在媒體制播領域的技術研發與成果落地。2020年,發布國內首個5G 行業媒體應用指導意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 媒體應用白皮書》,對5G 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

圖3 5G 輕量化設備在新媒體直播場景中的應用
在大量技術實踐和重大轉播活動的基礎上,按照“輕量化、移動化、云化”的技術路線,總臺在新媒體制播方面提出了“拎包即走,開機即用”的理念,持續推進5G 便攜式、輕量化移動制播系統和輕量化演播區的建設。分別打造了適配“央視頻”和新聞節目生產的輕量化新媒體演播區,輕量化移動制播系統還快速部署并應用于總站全媒體內容日常生產中,為總臺全媒體移動制播、多視角看賽場、多語種節目前期采集等新媒體業務,提供了全方位全媒體技術服務。
同時,傳統廣播也在向輕量化、移動化的融媒體傳播發展,“中國之聲”等廣播頻率開始不斷探索新技術傳播方式,在大灣區之聲、臺海之聲等融媒體制作傳播的基礎上,逐步建設“區域之聲”融媒體制作發布平臺,適配多語種“網紅工作室”的特點建設了小型虛擬輕量化演播區和豎屏演播區。

圖4 豎屏演播區
2022年1月6日,“北京冬奧列車暨高鐵5G 超高清演播室”上線運行,完成了在時速350 公里高速列車上進行4K 超高清信號直播,實現了5G 技術、高鐵技術與超高清音視頻技術的融合展現。同時,通過5G 技術在多區域、長距離回傳冬奧會火炬傳遞信號,進一步豐富了冬奧節目內容的呈現方式。

圖5 冬奧列車高鐵5G 超高清演播室
2012—2022年,在傳統廣電媒體機構轉型的過程中,曾經有一段各自為營,各自為戰的混亂時期,面向移動端、互聯網資訊內容發布渠道多樣,對新媒體發布內容缺乏有效管理,而媒體融合,不僅僅是“相加”更要“相融”,要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共通,統一調度、協同發布、全媒體融合傳播才是媒體深度融合之道。
傳統廣播電視信號的調度分發,是基于衛星+有線+無線傳輸的方式,在總控系統進行信號的匯聚、調度、傳輸、分發,向上對接演播室和節目生產制作系統,向下連接各播出頻道系統,基于寬帶+5G 多種傳輸手段總臺打造的新媒體集成發布平臺,作為新媒體內容統一發布渠道,向上對接新聞與綜合節目一體化制作平臺和媒體資產管理系統,匯聚成品內容;向下將內容發布到互動電視、移動客戶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以及第三方視頻平臺,并適配開發了“云來云往”移動直播系統,實現對全網各類新媒體直播的匯聚調度和敏捷分發。新媒體集成發布平臺與傳統廣播電視信號調度分發的總控系統一起,形成了融合媒體播出與分發樞紐,涵蓋融合媒體內容集成、編排、發布、分發、支撐、運營服務。

圖6 總控

圖7 新媒體集成發布平臺
有了新媒體集成發布平臺作為基礎支撐,2017年以“統一標示、統一入口、統一品牌”為目標開始了移動客戶端的整合和內容資源的匯聚。2019年11月20日“央視頻”上線,2021年10月12日新版“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央視財經、央視體育、云聽等垂直客戶端改版升級。總臺通過打造數據中臺,改變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資源分散的局面,以央視新聞和央視頻為雙旗艦的總臺“2+6+N”新媒體矩陣布局逐步形成,通過整合數據、聚合資源,不斷強化客戶端建設,逐漸構建起多語種、多媒體融合的傳播平臺,逐步打造起適配“多語種、多平臺、全媒體”的新型融合生產模式,加之央視網、央廣網、國際在線,微博、微信、頭條的總臺媒體賬號齊發力,廣播、電視、新媒體,節目內容在新媒體端高效協同、一鍵觸發,全媒體視角跨屏大規模傳播形成合力,以重大體育賽事新媒體傳播效果為例,在東京奧運會報道中,總臺電視轉播500 場,在央視頻客戶端的新媒體賽事直播超過7000 場;在北京冬奧會報道中,央視頻客戶端轉播賽事560 場,其中新媒體獨播賽事130 場,成為全網用戶首選觀看渠道,北京冬奧會相關報道累計跨平臺觸達628.14 億人次。傳播能力的不斷增強,使總臺的節目內容形成了以融媒體傳播為主體、移動社交傳播為先導的對內對外節目傳播體系。

圖8 央視頻直播技術區

圖9 全媒體多平臺報道
一直以來,傳統廣播電視媒體通過各種手段收集用戶的收視信息,分析用戶收視行為,以提高收視率。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算法推薦逐漸成為各新媒體平臺的標配。2018年,總臺開始對“有導向”的個性化推薦服務進行研究,2021年8月推出媒體專用的“總臺算法”,綜合主流價值和用戶收視喜好,借鑒國內外先進算法模型,以“央視頻”“央視新聞”兩個旗艦媒體平臺為基礎,分別建立面向綜合類節目和新聞類節目的有導向的、自主可控的推薦算法。“總臺算法”推出后,在央視頻客戶端影視、綜藝、文史等10 多個業務板塊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多項指標相較算法應用前取得了50% 以上的增長,部分指標增長幅度超過300%。2022年算法在央視頻平臺首頁投入應用,并逐步覆蓋平臺的各項業務,為央視頻旗艦媒體平臺的蓬勃發展提供全新動能。同時,為構建符合總臺節目特征的“內容—用戶”關系圖譜,精準推送總臺優質節目,總臺也在逐步打通電視、廣播、“2+6+N”新媒體矩陣和國際傳播的數據資源,統一總臺用戶和內容大數據庫。

圖10 大數據平臺
這些年,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速度驚人,總臺也在不斷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應用的實踐,依托不斷豐富的大數據資源,應用場景也更加豐富。AI 智能語音轉寫已經大規模應用于總臺各類型內容的字幕生產,AI 剪輯助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報道新媒體70 小時播出和冬奧精彩視頻快速播發,AI 智能翻譯推進多語種影視譯制后期制作,總臺逐步建立起AI 算力支撐平臺,將AI 能力逐步融入總臺內容生產與傳播全流程,賦能節目選題、節目制作、節目評價和用戶服務。

圖11 智能語音轉寫系統
2012—2022年,從以春晚為代表的傳統大型文藝晚會,到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北京冬奧會等大型活動慶典晚會為代表的特別節目,再到日常節目的生產制作,總臺依托不斷更新的媒體技術打造日益豐富的內容產品,創新傳播形式,提升傳播效果。節目質量由標清向高清、繼而向超高清轉變,內容呈現由大屏向小屏、移動屏到“多屏”融合呈現轉變,總臺逐步構建起“多屏覆蓋、無處不在”的用戶入口,節目的類型、樣態、呈現形式也逐漸豐富起來,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視聽需求,不斷創新話語表達形式,創新主線宣傳方式,實現了內容生產發布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
從2013年節目制作域逐步停用標清節目制播系統,啟用高清演播室、后期制作系統和前期采錄設備,到“十三五”提出圍繞規模化生產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制作播出系統的目標,總臺持續發展超高清技術,強化媒體技術優勢。2018年10月1日,總臺4K 超高清頻道開播,標志著4K 超高清制播技術和業務流程全面落地,在分辨率、動態范圍、色彩空間等方面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2019年總臺聯合相關單位發布的《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明確了我國“4K先行、兼顧8K”的發展路線,為推動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近兩年,總臺又陸續開播奧林匹克超高清、高清同播頻道和8K 超高清頻道,建設“百城千屏”內容分發平臺,推動8K 超高清電視頻道進網入戶,成功實現春晚8K 戶外大屏呈現和“8K 看奧運”目標,同時制定《超高清晰度電視系統節目制作和交換參數值》(GY/T307-2017)、《8K 超高清大屏幕系統視音頻技術要求》多個4K/8K 超高清標準與規范,逐步建立起超高清、高清同播技術質量管理控制體系,相關研究成果進入了國際電聯ITU 推薦報告,對全球超高清電視發展具有引領和示范意義,標志著中國已走在世界超高清電視發展的前列。

圖12 總臺8K 超高清頻道

圖13 百城千屏項目—各地8K 大屏
這十年,以春晚為代表的傳統文藝晚會、重大活動宣傳報道、特別節目都成為創新技術成果集中展示的舞臺。從搭建IP 化全媒體互動演播室初步嘗試春晚節目新媒體與用戶交互,到2018年航拍春晚分會場,360 度3D VR 多機位、多角度進行點播拍攝制作,上演“海陸空”盛宴;2021年春晚新技術頻出,首次采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裸眼3D 技術,突破傳統舞臺空間呈現形態,采用伴隨制播模式在4K 超高清頻道播出的同時,在上海國際傳媒港融媒體影院同步直播,還在“央視頻”和“央視文藝”客戶端首次推出了“VR 視頻+三維聲”直播;2022年,LED 屏幕打造的720 度春晚演播空間,巨幕穹頂設計使觀眾席與主舞臺渾然一體;XR 虛實融合超高清拍攝系統、由130 臺4K 超高清攝像頭構建的自由視角拍攝系統、AR和AI等技術的應用,為春晚節目呈現創造了無限可能;首次推出的“豎屏看春晚”更是實現了春晚直播新樣態,使觀眾可以通過央視頻、央視新聞、央視文藝客戶端及微信視頻號等第三方新媒體平臺貼近看春晚;通過“8K超高清頻道+地標大屏”的融合傳播,讓各地市民體驗到了絢麗多彩的8K 超高清視覺盛宴;“百城千屏隨身聽”解決了“廣場看春晚只見影不聞聲”的難題,讓觀眾真切感受科技與藝術的融合之美。

圖14 2019年春晚現場

圖15 2021年《春晚進行時》錄制現場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慶祝活動直播中首次使用數字攝影機作為直播訊道,在自然光條件下完美展現了中央要求的“歷史感、厚重感”;東京奧運會應用微型定點超高速攝像機捕捉競技風采,為新媒體客戶端提供奧運賽事三維聲選聽模式;世界杯、奧運會、冬奧會賽事數據平臺實時獲取官方數據,創新央視體育客戶端應用;冬奧會音頻系統第一次面向大屏和小屏同時進行三維聲+環繞聲直播制作,為用戶帶來高質量的聲音感受。這十年,總臺以重大活動宣傳報道特別節目為契機,不斷借助技術手段拓展節目表現形式和互動方式,面向電視、新媒體、影院平臺的融合制作、統一分發,多屏全媒體融合呈現,打造出視、聽、觸融合的立體舞臺。

圖16 XR 技術用于第六季中國詩詞大會
2014年,《新一代電視臺網絡化制播系統及重大應用》及《廣播電視綜合制作和媒資管理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開啟了廣播電視內容生產領域自主化研發的實踐,創建了全流程基于文件的網絡化制播系統,實現了節目編輯制作的“高質、高效”,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非編軟件用于巴西世界杯轉播,首次實現了50i、60i 不同制式多格式文件的混編,南京青奧會轉播從ENG 設備到收錄、編輯制作及演播室傳輸全部采用了自主品牌的裝備進行報道。
近年來,總臺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的整體規劃,圍繞超高清視音頻技術和5G 等傳輸技術進行研發布局,跨行業、跨部門牽頭組織科技創新項目研發,不斷探索新工藝新流程,制定發布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從4K廣播級監視器、4K IP 多畫面分割器等設備到4K 超高清總控IP 信號調度分發平臺、4K 超高清文件存儲系統;從關鍵技術研發到應用示范推廣,總臺以“技術實驗+節目實踐”的方式,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廣播電視裝備國產化,并第一時間落地應用于重大時政活動宣傳報道和大型體育賽事及文藝晚會的實踐,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內容優勢,進一步引領媒體科技發展,掌握媒體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2019年4月,以總臺原創混合現實(IMR)工作流程和技術實力制作的4K 超高清電視紀錄片《飛向月球》首播;2019年年末,總臺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聚焦寬帶互聯網環境下端到端的先進視音頻關鍵技術研究,已經有36 項緊貼總臺向全媒體轉變的科研項目緊鑼密鼓地向前推進,從體系架構、關鍵技術、系統研制、標準制定、應用推廣5 個層次開展科技攻關,在超高清電視“采、編、播、存、傳”全鏈路上都取得了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部分超高清電視裝備的國產化。

圖17 原創混合現實—4K+AI 沉浸式視效創作系統
總臺自主創新科技項目“4K/8K 超高清電視制播呈現系統及產業化應用”項目多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8K/4K/HD IP 信號交換及調度系統、5G 超高清傳輸系統和云網協同的制播系統,創建了4K/8K 超高清電視全流程IP 化制播平臺,為總臺4K 超高清頻道、奧林匹克超高清、高清同播頻道和8K超高清頻道制作了大量超高清節目,共申請發明專利144項,制定超高清標準62 項。
總臺牽頭的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冬奧超高清8K 數字轉播技術與系統”項目是集前期采集、后期制作、編碼傳輸和終端呈現于一體的8K 超高清全鏈路示范平臺。從總臺自主研發的二維有線傳輸索道攝像機系統,到大跨度索道系統天琴座和天鷹座、系留無人機、“獵豹”超高清高速軌道拍攝系統等自主創新技術裝備,極大豐富了體育賽事等節目的鏡頭語言;高鐵5G 超高清移動直播演播室、4K/8K 超高清轉播車、8K 超高清電視播出及分發平臺等創新成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國慶盛典、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慶祝活動、北京冬奧會和春晚等重大活動成功應用。北京冬奧會8K 超高清轉播,不僅打破了國外在冬奧會電視轉播的技術壟斷,更是贏得了國際奧委會和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OBS)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譽。目前已經確定,總臺將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負責體操、乒乓球等4 個賽事項目的超高清電視公共信號制作。

圖18 “獵豹”超高清高速軌道拍攝
總臺開展的以超高清電視裝備國產化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礎上啟動了北京門頭溝超高清示范園建設,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示范帶動我國電視產業轉型升級,引領中國超高清產業發展,持續推動我國在4K/8K 超高清內容制作、播出、傳輸、終端呈現等全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2012—2022年十年間,總臺技術從AV-IT 時代向IT時代快速發展,這既是互聯網技術大量應用于傳統廣播電視設備、以IP 協議取代SDI 標準的結果,更是適配用戶移動化獲取信息和數據服務的必然,用戶和技術決定了總臺必須從傳統廣播電視機構向原創視音頻內容生產發布的全媒體轉變,必須從傳統節目生產方式向深化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必須從傳統廣播電視技術布局向“5G+4K/8K+AI”戰略格局轉變;十年間,總臺技術已經從大規模依賴國外采編播存設備和生產管理軟件,向大量使用國產全媒體制作播出分發系統邁進,自主研發的軟硬件裝備已經逐步應用于重大時政轉播和重要體育賽事及文藝晚會,總臺技術為大屏小屏內容生產和橫看豎看呈現效果逐步構建起了IT 技術為核心、國產化裝備大量使用的全媒體技術支撐體系。
目前,總臺已經確定了推動媒體融合縱深發展和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和內容。接下來的十年,總臺將繼續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推動生產力發展,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依托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在構建超清化、移動化、智能化技術體系過程中,持續摸索“保質量、提效率、降成本”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建設路徑和生產流程,以技術安全保障、融合傳播覆蓋、智能運行管理和科技創新支撐四大能力建設為支點,不斷推進從終端技術、內容生態到傳播渠道、生產平臺全方位的轉型升級,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讓“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傳播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