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有“慢一慢”的見識與功夫
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外國語學校校長謝學寧在《中國教育報》上撰文指出:“雙減”的實施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但教育改革仍面臨不少未解難題,在現實中,仍然不乏急功近利、揠苗助長、提前搶跑的現象。特別是在疫情防控的線上教學期間,家長和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一些“一對一”輔導、高中考秘籍班、培優沖刺班等仍以隱秘的形式存在,筆者身邊,甚至有個別初中學生提前學完了高中課程。盡管家長和學生們有各種主客觀原因,但透支今天的健康與精力,如何培養出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從而換來明天的幸福和諧?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者,春風化雨順其自然也。萬物都有季節輪回不能背離,真正的農夫,總是根據農時和莊稼特點,來把握其播種、施肥、除草、松土等節奏,不急不躁,從從容容,春華秋實,靜待豐收。這就是農業。如果農夫以“快出莊稼”的心態對待秧苗,非要用人工的方式讓莊稼“實現跨越式發展”,那叫“揠苗助長”,自然事與愿違,顆粒無收。
農業技術攻關更是如此,來不得半點敷衍和膨脹,而且即便謹小慎微、戰戰兢兢,也有可能經過了很多的嘗試和努力也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發現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之后,袁隆平十多年的雜交稻種研究之路上,各種打擊、嘲諷以及勸退的聲音紛至沓來。但袁隆平展示出了極大的耐心,因為他深知越是大的攻關越需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和信心。
這種坐冷板凳的精神顯得特別難能可貴。無論是教師的專業成長還是學生的發育發展,我們都自帶一種與時間賽跑的所謂緊迫感。也許在其他領域,“跑步前進”是必要并可能的,但是教書育人在很多時候需要的往往不是“閃電般”的速度,而是“慢一慢”的見識與功夫。好教師的能力提升要慢修煉,要有成長自覺,肯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笨功夫;好教師的課堂要有慢的智慧,放慢腳步,等一等學生;好教師的育人方式要有慢的藝術,從細節上引導學生;好教師的成長要有來自學校的慢滋養。
學生的成長不能操之過急。每個學生的成長節奏是不一樣的,會綻放出怎樣的芳華和精彩也是不一樣的。以閱讀為例,讓學生愛上閱讀是教師們心之所愿與努力所在,然而,不少老師困惑的是,學校的書買了、書單開了、閱讀任務也布置了,學生怎么就讀不進去呢?也許其中就是少了一點慢的藝術。我們太想讓孩子進入閱讀的世界,而忽略了互動和引領。有些被驗證效果不錯的做法不妨嘗試。例如,想給學生推薦書籍,別用太快、太直接的方式,不妨多點“表演”的藝術。教師可以事先把書皮包起來,課間找機會坐在教室里讀。哈哈大笑、拍案稱絕,這些“小動作”或許就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種慢的智慧,在很多教育問題的解決上很奏效。
多方努力引導青少年理性追星
吉林絮撰文指出:因追星引發矛盾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學生追星,疏導青少年理性對待“愛豆”(偶像),規范和引導粉絲文化領域的新現象,發揮正向價值,是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從家庭角度來看,孩子處于青春成長發育期,容易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但是又處在叛逆期,不服說教,既敏感又脆弱。作為父母,應經常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發現有苗頭后及時轉移其注意力,不能粗暴阻止,爆發爭吵和沖突。
從學校角度來看,學校在課堂教育和課外活動中,應重視榜樣教育,引導中學生理性追星,在“粉什么、怎么粉”上做足功夫,打造積極陽光、青春向善的優質“愛豆”,為學生提供正向力量和榜樣參照,營造健康向上、積極進取、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班主任要根據學生追星的嚴重程度和是否影響學習,一對一進行跟蹤輔導。
從社會角度來看,面對法律意識淡薄、價值取向尚未完全形成的低齡化粉絲群體,全社會應全方位、多角度、零距離引導、規范粉絲行為。一些媒體秉承娛樂至上理念,為博收視、賺流量,刻意打造選秀節目,販賣明星周邊,以青春、夢想等元素吸引粉絲狂熱消費。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媒體節目制作、視頻平臺、經紀公司、廣告商等的監管,監督媒體堅守社會責任,防止過度商業化、資本化、娛樂化,對違規行為給予打擊,持續整頓娛樂圈的風氣。同時,抵制資本對粉絲文化的投機、利用、操縱及不良風氣的侵襲。
作為青少年和學生個人,也要盡可能保持清醒的追星態度,端正心態,不要因追星影響了正常學習和生活。有“愛豆”很正常,但要學會辨別明星是否徒有其表,值不值得追,讓“愛豆”成為學習和生活的動力,而不能讓追星成為學習和生活的全部。
(以上信息選自《中國教育報》,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