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平
[摘 ? ?要]城鄉接合部小學家校合作具有新空間、新特點與新趨向。家長與教師應該轉化視角進行高質量合作。文章通過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方式,指出視角轉換的意義以及城鄉接合部小學家校合作策略:從兒童視角出發,實現從教化到共情的轉變;從溝通視角出發,完成從“說什么”到“怎么說”的轉變;從網絡視角出發,完成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教師和家長應該成為一個敏銳的發現者和真誠的合作者,共同為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家校共育新體系而努力。
[關鍵詞]城鄉接合部;家校合作;兒童視角;溝通視角;立體視角
城鄉接合部小學大多是新建小學,學生來源渠道多,構成復雜,尤其寄宿生與留守兒童居多。低年級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存在著“銜接不夠、溝通不暢、合作不強”等問題,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負向的“地雷陣中”。而在其中,受傷害最深的還是學生。老師和家長都應反思:家校合作是作為一種“正環境”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還是成為一種“逆環境”阻滯著學生的發展?開啟學生心靈秘境的鑰匙究竟在哪里?家校間究竟“合力”還是“卸力”?家長的“社交恐懼癥”是否已經影響到學生正常的生活與學習?唯有我們開始正視并意識到城鄉接合多元特征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才能進行更好地溝通與交流,此后,或許就能為解決諸如家校扯皮等常見問題尋得良策。
城鄉接合部小學的家校合作應該基于視角轉換。農村孩子、城市孩子、農村家長都存在著諸多差異:文化的差異、習慣的差異、思維的差異……面對差異很大的城鄉孩子,固有的、陳舊的、機械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奏效;面對差異資源,簡單、粗暴等工作作風肯定行不通。當實踐中的羈絆制約著家校之間的溝通,制約著家校共育的發展時,費時低效的交流也就不足為怪,家校共育所能發揮的良性作用也就受限了。唯有進行視角轉換,才有可能發現城鄉學生之間的隱形矛盾,才有可能解決城鄉接合部小學與家長之間的可能沖突;唯有進行視角轉化,才有可能實現順暢與高效的家校共育。這其中,兒童視角、溝通視角、網絡視角的轉化不可或缺。
一、注重兒童視角:從教化到共情
視角轉換要“承認人之差異”。在成人心目中一文不值的“破爛”,在兒童心目中可能就是珍貴的“金子”。一個毫不起眼的布娃娃,一件缺了角的藝術品,一枚發黃的植物標本,每一樣后面都連接著一段特殊的心路歷程,都伴隨著兒童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成長。城鄉接合部低年級學生也是如此,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認知、體驗和特征,他們有自己獨有的認識與思想感情,他們與成人期盼中的“乖寶寶”不一樣,與真正的城市兒童不一樣。鑒于此,從這群特殊兒童的視角出發去進行家校合作,去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才是對這群特殊學生的真正負責與呵護。“教育切忌將孩子視為‘小大人或成人的翻版。”的確,由成人視角轉為兒童視角,站在兒童的立場看待教育和家校合作中的諸多所謂糾結與矛盾,才是城鄉接合部家校溝通中應該堅守的視點。
班上的兩個學生一個說普通話,屬于所謂的城市孩子;另一個說土話,鄉音很重,并且衛生習慣不太好,屬于鄉村孩子,經常成為“被歧視與被嘲笑”的那個群體的代表。偏偏兩個人成為同桌了。說普通話的這個學生并未介意這一切,跟這個所謂的“臟孩子”打得火熱,整天都在一起,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但城市孩子的家長不干了,找到班主任要求必須調整座位,理由是“近朱者赤”“人以群分”,交朋友要有篩選,農村孩子的不良習慣會傳染給她的孩子……
面對這樣的現象,學校或班主任應該怎么辦?是按這個家長所愿調整座位,還是以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底線,以更加公平、更加柔和的方法解決家校矛盾呢?顯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稱道的。事實上,不論出身于什么“階層”,兒童心目中并沒有“鄉里”和“城里”之分,沒有所謂的說方言者就低人一等的觀念。“階層”觀念只在部分成人的觀念中存在。如果成人一再地給兒童灌輸階層觀念,強調城鄉之別,一再地在兒童的交友中設置條條框框,兒童無意間就會吸納其理論并轉換為自己的認知,成為其認識偏頗或有偏見思想體系的一部分。暫且先不說如何改變這個鄉里兒童的衛生習慣和糾正他的鄉音問題,至少,班主任應該通過多元對話,告知城市孩子的家長:兒童的友誼不應摻雜功利性因子,孩子的思維不應被偏見所左右,孩子之間的交往不應成為一個受限制的概念。從小讓孩子帶著一種偏見處理人際關系,無形中會傷害彼此之間的關系,無意間影響價值觀與人生觀,這是不可取的。成人應該讓兒童的心靈中保留一塊凈土,讓“偽成人”離兒童遠一點,讓教化、僵化與門第之觀念盡可能不要侵襲兒童的內心。
而這一切,需要雙方轉變視角,尤其需要從兒童視角出發去解決問題。與兒童共情,與所謂的鄉里兒童共情,不僅僅是教師的本分,也應該成為家長的本分。而這需要基于兒童視角下的家校聯手。從兒童視角出發,才能消除偏見,才能停止憤怒,才能找到更為靈性而細膩的解決之道。學校與教師應該“想兒童之所想”“急兒童之所急”,從兒童視角出發解決家校矛盾。擁有“共情”與同理心應該成為一條底線而被雙方所堅守。上例中,這個鄉音很重的孩子說不好普通話,并非自己的錯;個人衛生很差也是家庭氛圍的影響,只要給予真誠幫助,會有改變的一天。因為成人和環境使然,所以他更需要別人的同理心,需要一種共鳴的氣氛,需要心與心之間建立情緒、認知及觀念的連接。當教師通過資料發送,細膩溝通,家長意識到“共情”的重要性時,家校溝通必將趨向積極而高效的一面。
二、改變溝通視角:從什么到怎么
家校關于兒童成長的交流、矛盾、糾結、認同、反饋等等,無一不需要一個合適的溝通視角。教師和家長應該“保持基本的文化定力、方寸和陣腳”。這里的“定力”是指班主任和家長都不應急功近利,應以冷靜與克制為底線;這里的“方寸”是指雙方的言說、態度及處理問題的方式應該有一個限度,不應越界,應該真正以兒童的成長為出發點;這里的“陣腳”是指家校在溝通方面應該注意互相所堅守的立場與位置。這意味著,家校之間的溝通不在于說什么,而在于怎么說;不在于表面了解了多少,而在于深處的思想交流了多少。
有個寄宿生,調皮搗蛋,時時處處“惹事”——將女同學的辮子抓住,抽取學生屁股下的凳子讓她坐空,往膽小的學生衣領中塞毛毛蟲……經過調查,發現這個學生之所以如此調皮的原因是想以此“激烈”的行動,換取老師的注意后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打電話。原來,他的父母親在外做買賣,長時間不回家。“我調皮了,老師生氣了,爸爸媽媽才給我打電話……”
這是典型的故意強迫癥和親情饑渴癥。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班主任及時給家長打電話,委婉地告知家長:“外面的買賣和事業一定要重視,但由此造成的親情的缺席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孰輕孰重,一定要有取舍與選擇。”這里,老師不是強勢地指責家長:“就你的孩子是最調皮的。你這個家長是怎么當的?”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樣的指責換來的只是家長的抵觸與反感。教師應該換一種說法,注意表達的語氣。有理有據,有適宜的溫度,完成從“說什么”到“怎么說”的轉變。另一方面,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多一些隱形了解,多一些追蹤訪問,應深入到事件的背后、兒童的內心深處,讓真相與隱秘還原出來,以一種“內隱”的溫柔情懷,直面事件的細微之處,找到可以突破的路徑,進行富有建設性的攜手共進。
教師與家長溝通:“你的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有一些深層原因。不能完全怪孩子,也不能完全怪家長。但是,在外打工,當父母的,在外無論多忙,至少可以做到多抽時間給孩子打電話。畢竟,十幾分鐘的打電話的時間還是可以抽出來的,從學習、生活、成長等多方面與孩子交流,千萬別讓孩子們的親情饑渴癥成為孩子調皮搗蛋的心理誘因。”經過與家長的充分溝通,教師與家長一起想辦法,耐心教育孩子:“引起父母注意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定是欺負其他小同學。比如,學習成績提升了,為班級爭得榮譽了,當上衛生小標兵了……都可以引起他人的足夠的關注,更能引起家長的注意。當你足夠優秀時,別人、包括你的父母親不關注你都是不可能的……”經過與孩子的細致的溝通,經過家校高效地合作,這個孩子不再通過“另類行為”來引起父母親的關注,調皮搗蛋的行為變得越來越少,學習與成長方面都在發生可喜的變化。實踐證明,教師與家長之間改變溝通視角,實現從說什么到怎么說的轉變,能夠“引導兒童推開一扇認識世界、內觀自我的門”,進而改變自己,成長自己。
三、注重網絡視角:從平面到立體
城鄉接合部小學生的家長在外打工者居多,面對面進行溝通的機會甚少,于是,依托“互聯網+”進行網絡交流成為必然。網絡交流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削峰填谷”,而是全方位、多維度、高質量地互促與互鑒。基于網絡化與數字化之優勢,家校之間才有可能實現個性化、針對性、高效性的溝通。因為虛擬網絡,家長與老師之間少了見面時的矜持與緊張、尷尬與慌亂,反而能夠盡心、真實、自由地交流。而且,因為網絡的隨時、大面積、高效之優勢,完全能夠實現從平面到立體的合作交流。從網絡視角出發,家校之間的對接變得更容易、更多元、更高效。
學校與班主任不妨建立釘釘家長群,包括老師消息、班級樹、通知、班級圈、安全部教育、班級管理、讀書吧、在線課堂等,既可以“一對多”進行施教,也可以“一對一”進行單獨交流。群口號一定要照顧到那些出外打工的家長,比如,“無論你有多遠,我們的心是近的;哪怕你在天涯,此時也可以咫尺交流”。群規定一定要依據城鄉結合的特點,如“不可以歧視鄉村孩子,不允許嘲笑鄉音”。群共享更要凸顯那些寄宿生學生的成長,“群相冊”中應上傳家校溝通中具有正能量的圖片。“群論壇”中可以討論“家長教子有方”金點子,“主體對話框”聚焦一些諸如征訂校服的話題。總之,班級雜務、學習話題、衛生話題,都可以在釘釘群中得以發布、交流與解決。
某家長在釘釘群中分享了一個正能量實例:我家孩子特別的懂禮貌,知道孝敬長輩。吃飯時,總是先給爺爺盛飯;晚上,總是先給爺爺打洗腳水;削好的第一個蘋果總是先給長輩……這是因為我家孩子從小愛讀三字經、千字文、古詩詞。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孝于親,所當執。”她還給我們講“游子吟”的故事,我們知道了中華古詩詞中關于子女孝敬方面的實例很多。原來,她的成長得益于文化的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浸潤的作用很大,建議家長們不妨多在這方面下點功夫……這個實例,引起了其他家長的興趣與效仿,贊嘆的、請教的、分享的、轉載的較多。老師與家長應該經常上傳這樣的“家庭教育金點子”,讓更多家教良方“亮相”,讓教育或家校共育的正效應充盈在更大的時空內,發揮良性或正向作用。
當然,因為城鄉接合部學生家長構成情況多元而復雜,勢必會在群中出現“過分點贊、任意拉票、互相攀比、銷售廣告”等,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屏蔽一些雜音,告訴家長,這里只上傳與孩子學習與成長有關的信息,杜絕一切盈利行為,杜絕一切不健康的言論;這里只有共同愿景,沒有私念與吵鬧,更不希望不和諧的事情發生。教師還應該有意識地對廣告群、拉票群等按下“刪除鍵”,既杜絕隨聲附和的圈子(凡是老師發布的一律點贊),也杜絕霸權主義(因為不積極回應老師的建議就被踢出群),崇尚真善美,杜絕假惡丑。當家長和教師共同擁有一個清清爽爽、有情有義、高效厚重的釘釘群時,高質量的溝通也就是水到渠成的,盡在情理之中。
城鄉接合部小學低年級家校合作,從踐行共同愿景出發,必須基于視角的轉換。這樣的轉換必須基于低年級學生特點,必須基于城鄉結合的提點。這樣的轉換下,“卸力”漸漸消除,“合力”漸漸形成,家校之間響起的是和諧音,升騰起的是彼此一致的共同心愿,最后的落腳點是雙贏。教師和家長均應該扮演多種角色:一個敏銳的發現者,能夠發現新時代下城鄉接合部學校的新形勢、新特點與新規律,并以此實施對癥下藥的教育;一個熱情的交流者,能夠通過“互聯網+”隨時交流學生成長中的新問題、巧方法和金點子;一個真誠的合作者,能夠基于兒童視角、溝通視角和網絡視角而進行高質量地合作,共同為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家校共育新體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徐志偉.育人,需調“心靈弦”[J].教師博覽(原創版),2017(6):1.
[2]鄒太龍.孩子眼中的“人”與“世界”[J].中小學德育,2015(2):1.
[3]唐漢衛.中小學德育:除了“跟著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學德育,2015(2):1.
[4]趙建華.向著兒童生長的方向[J].中小學德育,2016(12):72.
[5]黃旭升.以“自然”的姿態走進自然教育[J].福建教育(小學版),2021(10):1.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