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婧
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積極老齡化理念指導下發展老年教育,取得長足進步。但老年教育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老年教育供給側結構不合理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實現積極老齡化的主要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國各地有老年大學和老年教育機構8.6萬個,縣級以上老年大學近3000所,共有1400多萬老年學員,老年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盡管老年大學的規模不斷擴大,但當前老年教育在教育供給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從現狀來看,老年教育管理體制和機制還不健全,老年教育的歸口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多條線“作戰”現象依然存在,缺少協調機構,教育局、老干部局、民政局等各自為政、多線推進、資源浪費現象比較突出。老年教育體制歸屬不統一,不能實現有效管理,老年教育在中國積極老齡化進程中未能發揮出預期效果。
各級政府對老年教育的重視程度、所能夠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以及不同區域內老年群體對老年教育的接受度與參與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當地老年大學的發展水平??陀^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性,致使區域間老年教育資源的發展也極不平衡,在老年教育的經費投入、辦學規模、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和模式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目前,我國發達與欠發達地區老年教育發展的嚴重不均衡性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特點,也導致城鄉老年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目前,老年大學的教育內容主要為文體娛樂休閑類,開設的課程內容雖然盡可能貼近老年人需求,但大多還是圍繞愉悅身心,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滿足老年人對健康和娛樂的需求展開,教學內容中涉及老年人社會參與、針對老年群體再就業提供的學歷教育、職業技術技能培訓、提高老年人社會服務能力的培訓等相對較少。
老年教育以老年人為供給對象,其供給側改革勢必要錨定老年人不斷發展變化的需求,通過改善和提高老年教育資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激發老年人各類潛能,促進其主動實現自身價值,以達到積極老齡化的目標要求。
老年教育管理體制不健全,政出多門,不利于老年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從老年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角度出發,抓好頂層設計,加強制度化建設,抓實老年教育政策落地,是保證老年教育供給側改革實施的關鍵。《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組織、民政、文化、老齡部門密切配合,其他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老年教育管理體制。因此,要在國家、省、市層面,成立由相關部門牽頭的老年教育領導機構,定期以聯席會議等形式研究解決老年教育發展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推動各地方政府建立相應的老年教育統籌協調部門,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從頂層設計上強化老年教育工作的領導體制,加強老年教育的組織實施,從而明確老年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和重點問題,奠定事業發展基石。
重視市場主體參與老年教育發展的意義和作用,積極搭建平臺,整合社會力量,拓寬辦學渠道,不斷突破固有辦學方式,有效提升老年教育覆蓋面,做大做強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從而實現多元辦學。積極引導鼓勵中職院校、高校參與老年教育,興辦老年學校,探索老年學歷教育;充分激發社會資本活力,推進舉辦主體、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舉辦老年教育,建立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管理、項目外包等形式,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機構等各類社會力量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或參與老年教育。
立足老年教育公益服務的核心本質,探索公益服務外超額服務的市場化操作,加大老年教育與養老服務、健康、醫療、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鼓勵各社會力量加強老年教育產業的研究,因地制宜發掘與老年教育密切相關的教育、文化等產業價值,擴大老年教育消費升級,推動老年教育產業發展;支持各教育類機構以及相關社會組織設立老年專題、制作老齡題材培訓、舉辦大型文體與藝術展演等活動,爭取推出更多有益老年生活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載體,以精準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要。
優先發展社區老年教育,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等三級社區老年教育辦學網絡,打造“家門口老年大學”,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鼓勵支持各級教育機構在養老院、福利院、農村敬老院等養老服務機構中設立固定的學習場所,配備教學設施設備,通過開設課程、舉辦講座、展示學習成果等形式,推進醫養結合、養教結合,推動老年教育融入養老服務體系中,同時加強系統內、行業間的老年教育資源共享,多快好省地發展老年教育。
一是線下老年學堂在物理層面要體現無障礙性,充分考慮實體教室的溫度、采光、桌椅空間舒適度、校園環境的布置等,為老年學員營造溫馨和友好的學習氛圍;二是教學活動的開展要遵循老年教育規律,前期要開展調研,了解老年群體整體學習需求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突出以老年人為中心的理念開展教學設計,明確學習目標,關注老年人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效,為其提供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三是老年教育線上平臺的搭建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老年人實際的身體狀況、學習需求、注意力分配等情況,選擇老年人常用、易用的平臺或APP搭建教學平臺,選擇適宜內容和情境開展線上培訓,設計開發形式多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音頻、視頻資源的開發要融入無障礙的理念,為老年人提供更加靈活、多樣、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從積極的角度出發,更客觀地看待老年人,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懷與理解。在課程設置上,盡量將“老年”屬性加以屏蔽。在課程中,不過分強調老年的特殊性,以免挫傷老人的自我認知和學習積極性。尤其在教學內容與實踐的細節上,注重體現對老年人的尊重和人文關懷,充分了解不同年齡階段老年人的實際心理需求,推出基于不同年齡和生理、心理階段特點的課程。
老年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老年人回歸社會,擴展老年人生命的廣度和寬度。老年教育辦學主體在實施教育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對老年人“老有所為”的引導,搭建、拓展“老有所為”服務平臺,為賦能“老有所為”營造積極的生態環境。一是積極組織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將“老有所為”價值理念貫穿其中,鼓勵和引導老年人形成積極的社會參與意愿。二是促進老年人踐行“老有所為”,培育志愿服務團隊及團隊骨干,組織引導其廣泛參與社會生產生活,服務社會發展,影響和帶動更多的老年人實踐“老有所為”。三是充分整合政府、企業、院校、社區等各類社會資源,為“老有所為”提供廣泛的實踐平臺。其中,社區是老年人獲取社會資源、參與社會的主陣地,也是實現“老有所為”的最佳平臺。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區黨建、文化活動、疫情防控、文明創建、矛盾調解等志愿服務工作,將有效實現“老有所為”,為基層社區治理乃至構建“共建共享共治”社會治理格局發揮積極的作用。
我國雖陸續推出如《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等諸多專項政策,但目前尚無針對老年教育的專項立法。國家層面涉及老年教育的法律主要體現在《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但并未對老年教育的體制機制、經費來源、公益性質等作出具體的規定,也沒有對老年教育的辦學規模、人員隊伍以及建設標準等提出具體的要求。正是由于缺乏老年教育的專項立法,沒有可供具體操作的法律和條例,以至于各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難以配套完整的基礎機構和相應運行秩序。
對老年人傳統刻板的印象,會影響整個社會對待老年人的看法,甚至也會影響老年人對自己的認知定位。有些老年人會因此主動降低對自己的預期,放棄對新鮮美好事物的追求,甚至甘愿被社會邊緣化。因此,我們需要借助老年教育,幫助老年人不斷提升自身生命價值,實現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使其在學習和作用的發揮中找到自身價值所在,不斷提升生活質量和精神追求。同時,還需通過各種途徑進行積極老齡觀的宣傳,使全社會正確認識老年人的潛能和社會價值,改變對老年群體的不正確認知。
需要基于老齡化社會的特征,根據老年人發展的特殊性,從實現老年人身心健康,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積極發揮老年人作用的角度來理順教學關系,優化老年教育的框架,整合全社會資源,完善現有的終身教育體系。
伴隨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對老年教育的認知日益豐富,也逐漸注意到老年人作為人力資源所具有的豐富知識和經驗。為更好地發揮老年人作用,我們亟須提升老年教育的目標,拓展老年教育的內涵,幫助老年人創設作用發揮的舞臺或情境,將“積極老齡觀”的理念融入老年教育,給老年人注入生命活力,促進老年人產生新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