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悅,于 君
惡心和嘔吐是一種較常見的癥狀,是人體為了減輕消化道承受損害的正常生理反應,常會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等不良反應,從而影響病人的治療依從性[1]。在臨床上常應用西藥治療惡心嘔吐,但易使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從而對藥物產生抵觸。隨著中醫技術的發展,眾多學者慢慢探索出不同的中醫技術應用于惡心嘔吐,如耳穴壓豆雖有療效但因局限于穴位皮膚表層刺激而效果不明顯[2]。撳針在近幾年的臨床治療中已被應用于多種疾病[3],它通過將針刺入穴位保留一定時間形成更大強度的刺激,在治療惡心嘔吐方面的相關研究也逐年增加,效果更顯著。現將撳針治療惡心嘔吐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惡心為癥狀名,指感覺胃中有物上拱,急迫欲吐的表現,常是嘔吐的先兆。有文獻將嘔吐進行區分,謂聲物俱出為嘔,有物無聲為吐[4]。
“皮者,脈之部也”。皮部的感覺相當靈敏,可以通過對其進行適當的良性刺激調動經絡的經氣,從而起到治病保健的作用[5]。撳針是古代留針法的發展,最早的雛形出現在《黃帝內經》中。現代醫學實驗證明,撳針可通過微弱持久的療效持續刺激神經末梢,以此來提高臟腑機能,并可持續改善腸道功能[6]。
2.1 化療相關性惡心嘔吐(CINV) 化療藥物的使用會導致許多副作用,其中最多見的是消化道不良反應,以惡心嘔吐為主[7]。CINV的發病機制也依賴于多種因素,包括化療方案的致吐性、化療藥物的劑量和給藥率、各種環境誘因(如氣味、部位或與CINV過去經歷相關的地點)和病人自身因素等[8]。目前認為,CINV主要通過外周途徑和中樞途徑發生[9-10]。外周途徑在化療開始后24 h內激活,抗腫瘤的藥物誘發腸嗜鉻細胞釋放五羥色胺3(5-HT3),然后激活迷走神經傳入纖維中的5-HT3受體,將刺激傳遞到大腦引起嘔吐。中樞途徑多被認為與延遲性CINV相關,在化療后24 h后激活。據統計,約20%的病人會因CINV而拒絕進一步化療[11]。
2.2 術后惡心嘔吐(PONV) 手術和麻醉后常見的令人痛苦的并發癥就是PONV。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12],目前認為涉及多個途徑及受體。它的發生與病人自身因素、麻醉和手術有關。病人年齡越大PONV發生率越高,其中學齡兒童的發生率最高[13];女性發生率遠高于男性,尤其有暈動癥的50歲以下的病人發生率更高[14]。PONV的發生率與手術和麻醉時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研究發現,手術時間每增加30 min,發生PONV風險會增加60%,吸入麻醉氣體超過2 h會增加PONV的風險[15-16]。PONV 的發生會導致病人延緩出院和康復,增加醫療費用,從病人的角度來看,PONV是最不可取的術后并發癥之一[17]。
2.3 妊娠劇吐 中醫認為“沖氣上逆,胃失和降”是本病的基本病機,可能與孕婦的先天不足有關。孕婦脾胃虛弱,內生痰濕,胃氣上逆導致嘔吐;或由于孕婦肝熱,肝血失于濡養,胃失和降,從而導致惡心嘔吐[18]。西醫認為,血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濃度[19]、雌激素水平[19]、情緒[20]等均與妊娠期惡心嘔吐癥狀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在美國妊娠劇吐是妊娠前半期住院治療的最常見原因,在妊娠住院治療中僅次于早產,其發生率為妊娠的0.3%~3.0%[21]。與白種人相比,亞洲和中東族裔女性的患病率更高。研究表明,妊娠劇吐在初產婦中更常見[22]。不同的學者認為,妊娠劇吐的發生與病人的精神病學背景[23]、幽門螺桿菌[24]、遺傳學[25]等因素有關系。由于劇吐無法進食,孕婦的正常飲食、健康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若未進行有效治療甚至會影響孕婦及胎兒生命質量[26]。
3.1 中醫治療現狀 中醫認為惡心嘔吐屬中醫“嘔吐”疾病范疇。黃芬娜[27]對63例住院治療的CINV病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降逆和胃方針刺內關、公孫、太沖、膈俞、上脘、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治療,通過對比治療前后的療效及癥狀發現,惡心嘔吐癥狀明顯改善,觀察組病人的體力狀況更佳。蔣梅等[28]使用其醫院藥學部自制的姜橘暖胃膏進行穴位貼敷治療CINV,運用姜橘辛甘溫補的特性刺激穴位達到治療顯著的效果。藍銘年等[29]選取200例行全身麻醉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的病人在術前1 d下午用王不留行籽行耳穴貼敷療法,并在術后6 h進行耳穴按壓,通過調查分析發現,觀察組病人 術后不同時段的惡心嘔吐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效果甚佳。胡永春等[30]給予住院化療的乳腺癌病人六君子湯加味治療發現中藥對于中樞神經的鎮靜、胃腸道黏膜的保護以及對神經遞質的作用良好,以此達到減輕化療嘔吐的效果。其他中醫技術如艾灸[31]、拔火罐[32]、穴位注射[33]或兩兩聯合[34-35]也被廣泛用于治療惡心嘔吐。
3.2 西醫治療現狀 臨床上治療惡心嘔吐仍以藥物治療為主。Tateosian等[36]在1篇綜述中提到目前所采用的藥物多選擇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多巴胺拮抗劑和吩噻嗪類。其中重點提到鹽酸昂丹西瓊作為一種3型5-羥色胺受體或5-HT3受體的選擇性抑制劑,與其他止吐藥相比,被認為是“金標準”,具有更好的止吐效果。而且,有學者通過對照試驗發現,聯合治療比單藥治療更有效[37-38]。另有研究表明,芳香療法[39]、音樂療法[40]以及放松療法[41]均可減輕化療病人惡心嘔吐的程度。
4.1 撳針單一療法 中醫學中內關穴是陰維脈與心包經的交會穴,是止嘔要穴,可以抑制惡心嘔吐的發生[42]。臨床上多選擇內關、足三里、合谷等體穴以及神門、交感、內分泌、胃等耳穴協同治療,以和胃降逆、調理脾胃。林燕梅等[43]選取足三里、合谷以及內關對比觀察撳針與昂丹司瓊、托烷司瓊兩種西藥的療效,發現撳針能控制病人的惡心嘔吐,且縮短嘔吐時長。張書聞[44]選取120例直腸癌根治術后病人進行撳針預埋足三里、內關穴位,結果表明撳針可以明顯減少惡心嘔吐發生頻率以及嚴重程度,提高病人生活質量。趙素珍[45]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耳穴加足三里撳針,通過觀察病人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指標、術后72 h內胃腸道不良反應以及胃動素含量分析得出,撳針治療能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胃動素含量,促進術后康復。
4.2 撳針聯合西藥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能夠相互協同,通過聯合發揮作用,彌補單一使用西藥的價格昂貴和副反應強烈的不足,增強臨床療效。金浩然等[46]將90例腹腔鏡手術的病人隨機分為3組,進行對照試驗。針刺雙側內關、足三里,通過觀察病人術后3 h、6 h、12 h、18 h、24 h PONV的次數進行分析發現,撳針刺激內關、足三里穴聯合帕洛諾司瓊能夠明顯減少婦科腹腔鏡手術后PONV的發生次數,促進病人康復。蔡鵠等[47]將撳針刺入中脘、氣海、足三里穴,同時靜脈推注昂丹司瓊注射液和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療因小細胞肺癌進行化療而出現的惡心嘔吐癥狀。觀察發現撳針聯合西藥能有效控制PONV,減少嘔吐次數,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匡克琴等[48]認為PONV主要是由于化療藥物導致消化道黏膜尤其是回腸黏膜的損傷,從而刺激嘔吐中樞,而內關穴歸于手厥陰心包經,能夠寧心安神、理氣和胃、和中降逆,故取內關穴施于撳針,配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聯合治療,結果顯示嘔吐發生率明顯降低。
4.3 撳針聯合其他中醫技術 中醫技術的聯用能夠充分發揮中醫的簡、廉、易的特點。李麗霞等[49]選取68例妊娠劇吐的病人,用王不留行籽進行耳穴貼壓聯合撳針埋針于內關穴、足三里、中脘穴進行治療,囑病人按要求進行按壓。觀察發現撳針聯合耳穴壓豆組嚴重程度、療效及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二者聯用明顯改善其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及胃動素水平,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鄭曉筱等[50]認為化療藥物為寒涼之毒藥,虛弱脾胃,脾胃運化失職,胃氣上逆則嘔吐。撳針通過淺刺穴位,盒灸通過燃燒行氣活血均能實現溫經通絡,達到治療的作用。選取雙側內關和雙側足三里進行撳針針刺,神闕、關元以及氣海3個穴位進行盒灸,發現二者協同明顯優于對照組。程雪華[51]通過設計隨機對照試驗,將撳針與常規針刺結合,觀察兩組病人在治療后0~6 h、6~24 h 2個時間段NVAS評分和嘔吐次數,證明了撳針聯合常規針刺能夠減輕病人術后惡心嘔吐的癥狀,而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治療優勢更明顯,效果更顯著。
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撳針治療惡心嘔吐的方式已經不再局限于單一療法,而是采取多種方式聯合治療,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在進行撳針治療時采取的評估工具不統一,針的型號規格、留針時間、穴位選取都未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討論,未制定統一的標準[52];在進行治療時也未進行進一步的隨訪調查,臨床上相關的研究缺乏,相關文章質量不高[53],所以論據相對較少,說服力不足。撳針作為一種近期興起的中醫技術,在未來的臨床研究中可以借助于艾灸的發展,將撳針埋于不同穴位類比于不同穴位的艾灸,為其治療疾病提供一種新的思路,為臨床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