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凡
老年大學面對的是老年人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因此,其教育宗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等相較普通全日制學校都有特殊性。在從事老年教育的長期過程中,伴隨著這種特殊性,老年大學形成了日漸鮮明的風格特征與獨一無二的精神特質,鍛造和錘煉了老年大學特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筆者看來,可以用13個字概括,即殫精竭慮、綻放余暉、共圓中國夢。這三個方面分別表達了老年大學工作者的工作態度、老年學員的學習態度及兩者共同的奮斗目標。
綜觀我國老年大學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盡管只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但我國的老年大學已經取得了由少到多、從弱到強的長足進步。成績的取得與老年大學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因為老年大學起步較晚,不可能像已經成熟的正規高等教育那樣有規可循、有經可取、有樣可學,只能邊摸索邊實踐,因此,工作的艱辛可想而知。而尤為艱難的是,老年大學的學員是一群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一方面,不同的人生經歷使他們的學習基礎及要求參差不齊,如何滿足廣大老年學員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成為擺在老年大學面前的一大難題。而與此同時,老年學員的身體狀況也存在極大變數,突發事件隨時隨地有可能發生,如何有效保障老年學員安全學習,也是老年大學教學管理中必須深入考慮且要切實付諸行動的。加上老年學員富含人生閱歷,思維模式相對固化,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員的主體作用,是老年大學發展中亟須破解的難題。在無經驗可資借鑒的情形下,我國的老年教育事業還能夠取得長足進步,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老年學員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這些成績的取得,除了國家在頂層設計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引領與制度保障,以及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推動,顯然也離不開老年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扎根老年教育、殫精竭慮主動作為的責任擔當與不懈努力。因此,殫精竭慮的精神既體現了黨委、政府對于老年教育事業的重視、關心、支持,體現了老年大學人對于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也彰顯了接續奮斗的老年大學精神。
老年大學取得今日的成就,同樣離不開老年學員的努力。老年學員們有三個共同點:一是他們擁有較強的社會歸屬感。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使他們在潛意識里形成了強烈的集體意識,這種潛意識使他們不甘寂寞,期望在老年大學中找回往日的感覺;二是他們擁有較強的自我素質提升需求。老年人退休前曾為工作忙碌,為生活奔波,為家庭操勞,在提升自我方面,留下了許多人生遺憾。如今老年大學敞開大門,他們自然會踴躍參加;三是他們擁有較豐富的精神慰藉需求。當代老年人普遍希望在老年大學獲得人際交往的快樂及獲取新知識的愉悅。老年學員在老年大學老有所學,滿足了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他們還不忘發揮余熱,積極回報社會,以極大的熱忱彰顯了新時代老年人“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精神風貌。所謂“桑榆未晚霞滿天”,綻放余暉既體現了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現實風采,又飽含著老年學員對老年大學生活的無盡向往和不懈追求。
老年大學承載著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生命、生活質量的使命任務,其存在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實現老年人的繼續社會化,使他們更順利地適應退休生活和新的社會角色;二是有利于老年人發揮余熱,為社會發展提供寶貴的人力資源;三是有利于老年人的修養和素質提高,為社會的安定、和諧奠定重要基礎。“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在一個全民共圓中國夢的時代,老年人也是圓夢人,理應尊重、發揚老年群體這一寶貴社會財富,使其與老年大學一道共同綻放風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筆者堅信,在“殫精竭慮、綻放余暉、共圓中國夢”的精神鼓舞下,老年大學人必定會再創輝煌,老年大學必將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