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峰
目前,雖然歷史學專業在全國各老年大學的普及率并不高,但在尋訪了一些老年學員之后,我發現他們對歷史學的興趣卻很濃厚,而且女性多于男性。為了保持老年學員的學習積極性,筆者通過將中國傳統的史學研究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相結合,針對老年教育的科學發展規律引導學員參與學術課題的研究,提升了學員的參與度,讓老年歷史課堂“活”了起來。現結合在老年大學任教以來的教學經驗,談以下幾點教學體會:
一、以教學為主,以科研為輔。老年學員來到老年大學主要追求的就是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客觀地講,學習的過程比學習的成果更重要。尤其是喜愛文學、歷史的老年學員,大多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甚至有些書本上的知識是他們曾親身經歷過的。所以,教師在傳授歷史學知識的時候,要注重將趣味與科研相結合,勾起學員的興趣,讓他們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到喜歡的知識,然后再深入積累,從而更有興趣投入歷史科研工作中。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漏掉任何能夠形成科研課題的機會,比如課堂上講印歐人種的遷移,課下就可以與學員深入研討印歐人種分支遷移到中國地區的過程與遭遇。這樣教研結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用科學發展的眼光指導教學實踐。隨著科技的發展,學術界的科研進度可謂日新月異。這就要求老年歷史教育在保證正常教學進度的情況下,必須具有前瞻性,教學內容必須緊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前文已述,喜愛歷史學科的老年學員,自身已有一部分史學功底,他們來老年大學更像是“進修”。在教學過程中,老年學員們渴求獲得最新、最前沿的歷史研究成果,而并非書本所教的舊知識。例如,在我們以前接受中小學教育時,我國考古學界、歷史學界公認的最早的有明確記載的年份為公元前841年西周鎬京的“國人暴動”。而時間來到新世紀,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則將我國歷史確切的年代記載向前推到了公元前13世紀的商朝武丁在位時期,并對夏朝的時間框架給予界定勘察。整個斷代工程是我國文化界的盛舉,但一些老年大學的教材里卻沒有體現。因此,諸如此類科研成果,應及時、準確地介紹給老年學員,使他們能夠掌握最新的科研動向,并可避免重復研究。
三、教學內容要注重準確性和指向性。老年學員因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制約,思維、記憶能力都有所退化,在審視自身知識體系的時候,經常會混淆一些知識。文史類學科更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尤其會將歷史小說與史實相混淆,或是把道聽途說當作正史。例如,在歷史課教學時,常有學員問我,諸葛亮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用兵如神,卻為何沒有統一天下。而事實卻是,史實中根本沒有火燒新野這場戰爭,火燒博望則是劉備自己謀劃的,與諸葛亮無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所授知識的準確性與指向性,需要注意的重、難點問題應該及時提醒老年學員;學術上有爭議的問題,則應向老年學員解釋清楚,令其自己分辨,以確保他們所獲知識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四、正確看待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傳統知識和習俗。歷史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點是,它要兼顧傳統上真實存在的歷史現象,不能只傳授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工業流水線要教,人工獨輪車也要講”才是歷史學科的最大特點。所以,想促進老年歷史教育走向科研化,就不能完全摒棄歷史上那些“封建”的、“迷信”的傳說或現象。例如《滕王閣序》中的“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龍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軫”“牛斗”;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中的“參”“井”,指的就是古代知識中的星宿“分野”之說。以現在科學的眼光來看,用天上的星星對應地上的地名,純屬無稽之談。但是,這就是歷史,是真實存在且已存在了幾千年的“九州分野說”。所以,在老年歷史教育中,不應忽略這些知識,因為這些知識不僅有助于老年學員更深刻地了解歷史,還能豐富他們探索研究科研課題的內容。
綜上所述,歷史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尤其是老年教育中的歷史學科,歷史知識只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更大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是與考古、民俗、文學、氣象、政治、外交、軍事裝備等知識有關,這都離不開科學調研。所以說,歷史教學單憑教師一己之力,是難以繁榮整個老年歷史學術研究的。只有讓老年學員主動參與到歷史學術研究中來,發揮他們的經驗閱歷優勢,將他們的知識體系與教師課堂所教知識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才能令老年教育擔負起學習型社會中繁榮老年學術文化,完善老有所學、學有所用這一環節的重任;才能讓老年學員在學習型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從而讓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大課題更臻完美,讓社會建設邁上嶄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