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龍
2022年12月26日,國家衛健委宣布自2013年1月8日起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防控工作進入新階段,中國與世界重新“連通”進入倒計時。與世界連通,同時意味著內地與香港的連通與復常。日前,香港特首李家超任內首次赴京述職獲得中央高度肯定,通關訴求獲得中央積極回應,有關通關方案正在快速溝通制定過程中。隨著全面通關的政策形成與落地,“一國兩制”內在的發展理性與創新'活力將再度激發,二十大報告確認和規劃的香港國際地位與角色將得到有效鞏固和提升。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與內地防疫路線是有一定差異的。內地人口規模巨大,醫療資源約束性強,防疫文化與體制偏向于整體健康和安全,且社會系統性動員機制具有優勢,從而采取了保護性偏強的防疫路線。香港人口結構、醫療資源、與海外的聯系以及防疫文化與體制有自身基礎和特點,采取了因地制宜的防疫策略,整體上偏向于中等保護強度的防疫路線。新冠肆虐,內地與香港從各自實際情況與條件出發展開防疫行動,國家對香港疫情防控路線予以尊重、指導和支持,對香港優先與海外通關予以理解和肯定,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優化方案推進香港與內地通關。
通關問題來源于防疫路線的爰異,客觀上對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民生來往以及香港承擔連接內地與世界市場橋梁紐帶作用的發揮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全面通關之前,香港與內地協商采取了“健康驛站”配額制方式,既保障兩地各自防疫路線的維持,又適當回應兩地人員來往與連通的客觀要求,但結果證明配額制無法滿足兩地日益增長的通關需求。為增加通關人員容量和便利性,香港提出過“逆隔離”方案,與內地共同努力增加對通關需求的綜合回應能力,仍然不能完全滿足需要。通關需求高漲,充分證明香港與內地的血肉聯系與命運共同體的休戚與共,也證明香港唯有'完全實現及保持與內地及海外的雙向通關,香港的全球連通性本質及活力才能完整呈現。
香港的現代化本質可以用一個“通”字來概括。近代以來,香港作為國際貿易與金融重要據點,其繁榮發展系于對內地和世界市場的連接溝通功能。新中國建立后,中央采取“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對港政策,決策依據就在于利用香港的全球連通性作為新中國外交與外貿的獨特通道,為新中國的政治安全及現代化建設服務。改革開放以來,“一國兩制”政策具體落地,其深刻的國家理性正在于以充分的高度自治授權及制度靈活性維持香港的全球連通性及其國際地位和角色,從而促成國家現代化的加速發展f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和自貿港,成為中西文化薈萃、物流匯集、人才匯聚、資本匯通、技術匯流的國際化大都市言香港回歸以來,中央涉港決策與管理,以及國家主體經濟戰略對香港角色的納入和定位,其關鍵出發點即在于保障香港的“通”的本質與活力。
香港在新時代國家高水平改革開放與高質量增長戰略中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與角色:其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設定了香港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的關鍵產業角色和戰略杠桿作用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主體性依托和路徑。
其二,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八大中心”發展目標群,整合香港固有國際優勢及新發展優勢,實際形成香港面向民族復興與新全球化的發展綱領,對香港國際地位與全球競爭力體系有著結構性重塑的戰略意義。
其三,香港在大灣區框架下的“橫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及香港自身提出的“北部都會區”方案甲,確認和具體規劃了融合發展的產業和政策路徑,新發展內涵清晰呈現并漸成全社會共識。
其四,在全球合作與涉外斗爭范疇,香港是中國突破美西方“卡脖子”技術封鎖、提升金融安全制度化水平以及增強與世界體系有機聯系和利益共存度的關鍵抓手,中國與世界體系鑲嵌越深,美西方脫鉤封鎖的代價就越大,中國的經濟安全與發展利益就越有保障。國家對香港新發展綱領的塑造指導以及對香港國際地位和角色的支撐,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實踐前提,即全面通關。
此次中央決策盡快實現全面通關,具有戰略主動性和顯著的發展理性。中國防疫路線的轉型根源于國家對疫情防控與經濟民生的綜合統籌能力及政治決斷,表明發展依然是硬道理,連通仍然是全球化本質,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共同發展是改革開放的內在邏輯。“一國兩制”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與制度杠桿,香港是這一杠桿的關鍵支點。.在百年大變局與疫情、戰爭、霸權干預等國際性風險疊加的條件下,中國的民族復興與可持續發展始終是人類和平發展的最大正能量與最具希望的實踐力量,而長期堅持“一國兩制”就是促成這一光明前景的杠桿條件之一。
疫情防控轉入常態,發展理性突出而強勁,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格局及演變態勢日益明朗。中國內地全面解決與香港互通的問題,全力推動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以及新時代保障香港繁榮穩定的完備制度條件下鞏固提升國際地位和優勢,在民族復興與人類和平發展進程中更好發揮作用。通關之利,不言而喻。發展理性,人所共識?光明前景,赫然在目。▲(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環球時報20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