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榕煒(福建省閩侯縣上街實驗學校)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一份惺惺相惜的默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一份志同道合的懂得;“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是一份風雨同舟的慰藉。生逢天地間,除了親人之外,還有與我們賞過四季美景,經歷過歲序流轉的朋友。每個人都需要朋友,即使是流落荒島上的魯濱遜,也不免需要一個“星期五”,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更是無法離開朋友。
甲骨文“朋”這個字,像兩串相同的貝殼系在同一根繩子上,“朋”指的是在同一位老師的教導下學習的人,即為同門,有著共同目標的志同道合者。古人認為志趣相投的人,可以稱之為“友”,因此,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就是“朋友”的內涵。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思是:與自己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從遠方來到自己的身邊,不也很高興嗎?此章完整的上下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涉及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道德品質三個方面。我們的學習過程,何嘗不是與朋友交往的過程?孔子的“悅”“樂”“不慍”告訴我們,與朋友的交往過程,透露著我們樂觀、豐盈、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一個人同誰交往,從他交往的朋友圈子就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甚至能預判到這個人的人生成就。“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君子之交,這樣的交往常常有著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追求,有著相同的人生觀、價值觀,雖淡泊如水,卻雋永綿長,與之交往,自然喜不自勝。反之,現在有的“鐵哥們”聚在一起,僅僅是為了玩游戲有隊伍,逃學逃課有掩護,打架鬧事有面子……雖然這種交往也能帶來快樂,但是筆者認為,這種空虛的生活不僅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等到步入社會,便只能悲守窮廬,再悔讀書遲,這自然不能算得上朋友。那么到底什么樣的人,才能夠稱得上真正的朋友呢?正所謂: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父母和親人,長久地和你相處,他們了解你、寵愛你,不會忍心苛責你。但朋友之間,可能相識于幼年,情誼是非常純潔的,能實話實說。我們需要友直的朋友,所謂友直,即正直的朋友。我們所結交的好朋友為人要坦坦蕩蕩、剛正不阿,忠于本心,不畏懼說真話、說實話得罪人。與正直無私的人交朋友,他可以在你猶豫不決時為你加油、給你勇氣,在你不進則退時給你警醒,在你揚揚得意時教會你謙卑。
孔子認為“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告訴我們在忠告朋友時,要擺事實,講道理。孔子一生為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數不勝數,他的交友之道對后世也有深遠的影響。
北宋寇準的好朋友張詠不因為寇準是宰相就刻意地諂媚迎合,他認為“寇準奇才,可惜學術不足”,勸寇準努力地讀書,從而彌補自身的不足。寇準最終聽從了好朋友的勸告,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他發奮學習,勤奮刻苦,成為一代名相。
正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與正直的人交朋友,在交往過程中,我們要正視朋友提出的缺點和問題,虛心聽取好朋友的意見建議,面對好朋友的直言相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只有不斷磨煉自己,才會遇見更加美好的自己。
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寬容是我們民族最深沉的情感。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時候面對父母、老師過分的苛責、批評,我們會很不耐煩,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明明心里知道自己的錯誤,卻死活不愿按照他們的方式改正。假使他們換一種方式,面對他們的寬容,往往令我們無地自容。
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孔子認為“恕”能處理好與朋友的矛盾、過失,“恕”的意思就是寬容。
有一次,顏回和一個賣布的人因為三八二十三還是三八二十四的問題爭執不下,去找孔子評理。二人約定,如果顏回錯了就把帽子給賣布的人;如果賣布的人錯了,就把腦袋輸掉。孔子得知來龍去脈后,堅定地對顏回說:“你輸了!”顏回非常不情愿地把帽子遞給了賣布的人。那人走后,孔子轉過頭對沮喪的顏回說道:“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我們與先賢對話,學習他們的精神品質。現實生活中,在與朋友交往時,難免會與朋友發生摩擦。當與朋友相約,朋友忘記了時間時,你應該大方地原諒,下次出門前提醒對方時間;當與朋友因為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吵時,惡語傷人六月寒,應該心平氣和地與朋友溝通;當朋友無意間說了令你傷心的話語,向你道歉時,你也應該寬容地對待。
同時,與寬容的人交朋友,并不會使我們變得毫無立場,面對朋友的寬容、大度,會讓我們自律、自省,增加我們內心的力量,讓我們找到自己的缺失。
友多聞,也就是博學多聞的朋友。“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課堂上,老師總會安排我們進行小組討論,一個人一種思路,交換之后,我們總能拓寬視野,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從另一個側面看到另一片天地。筆者常常在想,如果學習中缺乏交流,仿佛一潭死水,我們就好像一只沉重的蝸牛,只一味地“苦思冥想”“閉門造車”,久而久之,思想必然會停滯不前,得到的知識必然會片面。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在那個信息傳播不甚發達的時代,如何交到博學多聞的朋友?所以孔子發出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感慨。由此可見,讓孔子覺得無比快樂的,不僅僅是朋友,更重要的是從遠方帶來不同的知識和思想的朋友。
為什么孔子認為遠方的朋友非常重要呢?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對于孔子而言,他的弟子們都將孔子敬若神明,不僅沒有半句質疑和爭辯,更沒有半點反對和挑戰,孔子在他們眼中仿佛是神明一樣,弟子們如此敬重孔子,自然對他深信不疑,長此以往,孔子又怎么能夠找到不足之處,不斷完善自身呢?所以說,近處的朋友,彼此交流差不多的思想情感,其生活圈子和思維方式都慢慢固化,找不到交流碰撞的對象——思想如電光石火,不激不足以光彩奪目,久而久之,孤陋寡聞幾乎是必然的結局。

現代社會中,我們把這種和自己觀念一致的圈子稱為“同溫層”,同溫層是舒適的,我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也常常會陷入“同溫層”,奉行“拿來主義”,課堂上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想著思考,而是想著快點抄答案;寫作文,背著萬能的句式,以不變應萬變;在群體活動中,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卻害怕標新立異,羞于開口,最后只是人云亦云。生活在“同溫層”中的群體或者個人,不僅沒有博學多聞,而且將會變得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狹隘,如坐井觀天的青蛙,卻不知道自己深陷井中。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發現了這個問題,十分渴慕遠方的朋友,所以那個時代的百家爭鳴,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使我們的中華文化如一條長河,源遠流長、欣欣向榮。
我們比孔子幸運得多,生活在網絡信息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一方面,我們很容易獲得博學多聞的朋友,當感到猶豫彷徨、躊躇不決的時候,可以利用網絡,尋求五湖四海的朋友,收獲他們的廣見博識作參考,幫助我們做出選擇。百度貼吧、知乎……更是網絡為我們提供碰撞思想的平臺。但同時,網絡的發達,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輕易就會根據喜好推出我們感興趣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會讓我們的視野更大、更寬,我們仍只看見自己熟悉的狹小天地。因此在現代社會,我們要提高警惕,學會甄別,交真友、交好友、交益友,真正實現現代社會“有朋自遠方來”的價值和意義。
一卷墨香,探望從遠古而來的友人;焚香品茗,靜候志同道合的朋友;俯瞰世界,書寫中華民族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