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大一女生,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看上去乖巧、上進。去年我考上一所還不錯的大學, 但我卻越來越發現,我無法開心地享受大學生活。我感到很孤獨,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對未來非常茫然。請問老師,我該怎么辦?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從這一點上看,你的迷惘正是通往更有意義的人生的必經之路。在回答你的問題前,我想先給你講一個玩具瓷兔子的故事。這只兔子名叫愛德華,他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卻對周圍所有的人和事都無動于衷,因為它的心是空的。空心的瓷兔子由于一次意外,被扔到海底,后來被一張漁網撈了上來,開啟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在這段旅程中,他空空的胸膛里慢慢有了不一樣的感覺。他第一次感受到關注別人帶給他的溫暖,也驚訝地體會到被人需要的幸福;而當他陪著身患重病的小女孩薩拉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時,愛德華第一次聽到了自己心碎的聲音。這個故事來自一本書——《愛德華的奇妙之旅》,這是一本關于尋找愛和幸福的童話。
空心的愛德華擁有很多美好,卻體會不到快樂和幸福。這種茫然、空心的感覺在現代人中很普遍,北大徐凱文教授把它稱為“空心病” 。患了“ 空心病” 的人,時常感到孤獨,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對周圍的一切都沒有興趣,也不愿意和身邊的人建立親密的聯系。為什么會有空心的感覺呢?正如愛德華一樣,空心是因為心中缺少了愛,而這份愛的背后實際上是與世界聯接的過程中所體會到的價值和幸福感。換句話說,就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你的父母和老師對你都很好,你就像曾經的愛德華一樣被愛包圍著。但這一切如此順理成章,生活似乎從你一出生就已經設定好了運行軌跡,你只需要做個好孩子、好學生,按部就班向前走就可以了。在上大學以前,你一直埋頭苦讀,甚至沒有機會去思考為什么要學習,人生的意義又是什么。
當你開始思考,卻發現原來人生并不是一條已經設計好的路,你依稀感受到這條路上會有很多困難,卻不知道為什么要堅持走下去,也不確定未來還會發生什么。因此你感到迷茫。我理解你,同時也想恭喜你,正因為未來存在著不確定性,所以你的努力將更有意義。正如跌進海底的愛德華,等待他的是充滿無限可能的奇妙之旅。
在這趟奇妙之旅中,愛德華的經歷會告訴我們,要學會愛并為生命尋找意義。心理治療中有一種意義療法,核心就是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你都擁有選擇用什么樣的態度、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方式來面對境況的自由。
這個療法的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曾經被關進納粹集中營。他在那里發現,同樣身處惡劣的環境,有些人很快放棄了求生的欲望,對他們來說,生命除了無盡的折磨,再無任何意義,所以死變成了最容易的選擇;而那些最終活下來的人,雖然每時每刻也面臨死亡,但他們卻能始終想盡辦法讓自己活下去。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分別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否為活下去尋找到意義。
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呢?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總結了幸福必備的五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和目的以及成就。從這五個元素出發,有兩個方法你可以試試:
一是尋找一個有意義的目標,恢復生命的活力。你曾經的目標可能是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學,現在你實現了這個目標,那么接下來呢?找一個好工作,還是繼續求學深造?目標決定了你要往哪里走,而意義則決定了你有多大的動力和激情去實現它,或者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能否體會到幸福。
二是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連接。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我們和別人會建立兩種截然不同的關系:一種是我—它型關系,另一種是我—你型關系。在前者中,我們會把別人看作物體,只關注自己。而在后者中,我們關注關系本身,與他人建立聯系是因為尊敬和愛。當愛德華開始學會關注、傾聽并付出時,幸福填滿了空心,他深刻地體會到了愛和生命深層的感動。希望你也和他一樣,不再做空心的瓷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