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骎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0月15日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2022年,學校美育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美育課程全面開足”[1],明確了美育的重要地位。在深化教學改革的目標中也有具體的要求“在學生掌握必要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基礎上,著力提升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2]。圍繞著音樂教學改革的熱點話題,學校音樂教學領域有了許多的探索,借鑒了國外著名音樂教育體系,推動學校音樂教育事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從當前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更多關注的是諸如匈牙利的柯達伊、瑞士的達爾克羅茲、德國的奧爾夫等教學理論以及他們的教學方法,然而,還有一位美國著名教育家、音樂心理學家、音樂教學理論研究的教育學者戈登,其音樂學習理論與方法,具有國際影響力,卻在我國的音樂教育研究空間尚未形成熱點。
埃德溫·戈登是美國的音樂教育家、音樂心理學家,他所提出的音樂學習理論是建立在眾多心理學研究基礎上的,研究學生如何學習音樂和教師如何教授音樂。他的實踐構建音樂教學理論是以學習者為主,從學生“如何學”的角度入手,注重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探索如何學習音樂及學習音樂的過程。在教學方法上,首先是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來確定音樂教學內容和方法,對教師為什么這樣教、何時教、教什么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在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奧爾夫、達爾克羅茲、柯達伊、鈴木、戈登)中,埃德溫·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特色是將學生置放在突出的位置,其理論對于音樂學習探究有著獨特視角,這也成為其理論最為可貴之處。埃德溫·戈登的主要貢獻在于“音樂水平測試—戈登音樂教育理論的基本依據;音樂聽想—戈登音樂教學理論的核心概念;音樂學習順序—戈登音樂教學理論的主要內容。”[3]這重要的三個部分,集聚了音樂教育、心理學、認知發展理論、教與學理論、美學、課程與教學論等各方面的智慧與理念,構成音樂教學理論的組成,蘊藏著足以讓他自豪也確實貢獻于當今的音樂教學理念。
“Aptitude”的解釋是傾向;才能,資質,天資;指在接受相關訓練之前,對其受訓練成就的預測,也就是一個人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潛在能力。音樂能力傾向是音樂的潛能或稟賦,指的是學習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的潛在能力,或達到何種程度的預測。戈登從實踐層面通過科學的方法,編織了對音樂能力傾向測試的方法和工具,作為判斷學習者音樂潛能差異的方法。其次還為兒童的早期音樂教育、音樂能力的培養以及音樂思維的形成,對兒童音樂潛在能力的個別差異進行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及理論支持。戈登認為“不管兒童與生俱來的音樂性向水平如何,他們都必須具有早期正規和非正規的音樂經驗,以便維持其潛力的水平。否則的話,出生所帶來的音樂性向的水平就無法在音樂成就上得以充分實現。假如沒有早期刺激性的音樂環境的話,兒童的音樂性向將會衰退,而且很可能消失殆盡。”[4]音樂能力傾向和音樂成就雖有與生俱來因素,但與后天的音樂訓練及環境的影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音樂能力可以通過音樂學習的潛能提升,在音樂潛能學習的基礎上,對音樂學習的一種展現方式。”[5]由此可見,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是實施基礎音樂教育之基礎,應該在兒童年齡的關鍵期給予孩子正確的音樂教育。
“音樂聽想(Audiation)”這一概念,是埃德溫·戈登的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核心。聽想(Audiation)是由聽覺“auditory”和想象“imagination”合并的自創詞,說的是“當一個人靜默地,即聲音沒有物理呈現的情況下,聽并理解音樂時聽想便發生了。”就是在無須物理聲響的條件下人腦中呈示音樂之聲。戈登認為:“聲音本身不是音樂,聲音成為音樂,是通過聽想而實現的。”音樂作為一門聽覺的藝術,“聽”在音樂學習和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一直被強調的。聽覺“Auditory”是對聲音的感知,而音樂聽想“Audiation”是通過大腦含有思維的,而賦予音樂聲音意義的一種認知過程,強調的是用思維去思考音樂的能力。“我們在音樂的聲音不存在時聆聽和理解音樂的過程就是Audiation。”[6]這就是人們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除了對音樂的感知覺外,還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的音樂記憶、音樂思維的音樂想象,這樣高級的音樂認知活動,“Audiation”才是音樂學習的核心。關于聽覺的想象,這個想象與視覺的想象原理類似,是包含音樂多種細節元素的,不僅關注外在的演唱和演奏技術,或讀譜、作曲、即興過程,還關注音樂消失之后賦予人內在的、深刻的影響。“Audiation”音樂聽想,是所有音樂技能的基礎,是戈登音樂教育思想的核心并統領著他的音樂教育領域。
音樂教學的循序漸進和有序性教學建構,是戈登的音樂學習理論的特色和教學的基礎研究。音樂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圍繞“音樂聽想”的核心概念,提出了音樂學習順序(節奏學習順序、音調學習順序等),以及以音樂學習順序為基礎開展的音樂學習活動。從音樂學習理論中的“音樂聽想”八種類型(傾聽、讀譜、寫譜、憶起并演奏、憶起并寫譜、創作與即興、讀譜式的創作或即興、寫譜式的創作與即興)與六個階段(瞬間記憶、辨識曲調與節奏音型、組織音樂的調式與節拍、意識性的記憶曲調與音型與節奏音型、意識性的回憶先前的音型與節奏型態、有意識的預期音樂的音型與節奏型態)中,看得出戈登強調音樂學習的“元素性”與“順序性”;強調音樂學習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下進行,它們是:節奏型需要在節拍中學習,音高型在調式中學習。總之,音樂學習應如同語言的學習過程一樣,在聽、說、讀、寫的順序中,聽覺感知的基礎上而非符號先行。正如Eunice Boardman提出的概念學習七個原則,“學習需要多重感官體驗”。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中,其基本內容是“為教學方法提供了一種模式,根據這種理論提出的方法指出了學習順序活動和課堂活動的具體策略。”[7]這是戈登對音樂教學模式探討的重要貢獻。
戈登很重視早期的音樂教育,他研究和編制的音樂能力傾向測驗工具,致力于在最佳年齡進行音樂的早期教育。通過對兒童音樂能力傾向的測驗,研究證實兒童的音樂能力傾向,雖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但也非全部依賴遺傳,若早期恰時給予正確的音樂教育,將其先天潛力與后天訓練的經驗結合,是可獲得改變的。戈登音樂能力傾向測驗的重要貢獻在于指明了孩子的音樂潛能和音樂發展關鍵期。戈登認為兒童在9歲以前音樂能力傾向,其天賦的遺傳會與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項研究成果,對于兒童的早期音樂教育有著重要意義。音樂能力傾向測驗,有效地對兒童的音樂個別差異進行診斷,不是只看音樂成就,而是關注音樂的潛能,既能發現那些對音樂較為敏感的兒童,也不放棄善未表現出音樂才能的學生,盡早判斷學生中的音樂潛力差別,為學校音樂教學的實施,提供因材施教有了可靠的依據,有的放矢的積極引導和激發其潛能,這為改進兒童音樂教學實踐和提高兒童音樂教學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幫助。音樂教育工作者對音樂素養之啟蒙,有責任于9歲之前,盡量創建非正式地傾聽、聽解、演唱、演奏的非正式環境,使兒童潛意識地沉浸于音樂欣賞中去感知音樂,為教師提供觀察學生的機會,更有效地了解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音樂的感知狀況,按其心理發展特點安排組織音樂教學活動,為“音樂聽想”能力形成做必要的準備。
戈登的重要貢獻之一是音樂學習順序理論的構建。依照學習音樂的順序邏輯,按照一定的序列性設計音樂教學活動,在教學法中遵循音樂思維,科學地設計教學活動成為戈登音樂教學理論的最主要特點。其特點包括三種音樂順序活動:1.技能學習順序,2.曲調學習順序,3.節奏學習順序。要求教師自身必須有相當高的音樂素養,自身擁有對音準的感知力,特別是要求教師上課時不使用鋼琴伴奏,也不使用其他樂器輔助教學,而僅僅通過教師的歌唱進行導唱,用面部表情和手的動作引導提示學生傾聽并吟唱,運用導唱音型、吟誦節奏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所設計的序列教學活動中,從“auditory”到“Audiation”,建立自己的能力感與自信感,至最后表達自己。用觀察和模仿的循序漸進入“聽想”教學。戈登的序列教學旨在“為教學方法提供了一種模式,根據這種理論提出的方法指出了學習順序活動和課堂活動的具體策略。”[8]戈登所編制的學習順序方式是“課程中一種對序列目標加以排列的順序,目的是為了實現全面的目標。”[9]學習順序為音樂教學提供一種全面綜合的音樂教學框架,這種框架按思維、順序和邏輯,且允許其他教學法的融入,呈現著開放、包容、靈活的課堂教學。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教授事物必須按照適當的順序進行。”學校音樂教師是序列教學之重要的引導者,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其角色極其關鍵,我們或許在借鑒戈登的音樂學習順序理論,依照學習音樂的思維及順序和邏輯,從序列不同時段選擇音樂教育模式和方法,思考“如何學”“如何教”,更好的改進音樂教學活動的設計。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然而,若不理解音樂那就只是耳朵聽到的音響而已,它并不是音樂,聲音要成為音樂是通過“聽想”來實現的,有了理解才能成為音樂。因而,音樂學習是有規律對音樂聆聽與思考的,它包括音樂的音調和節奏維度、音響效果,還有包括音樂的各種元素、音樂風格及音樂的藝術處理等多方面。按照戈登音樂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學習模式來看,教師在制訂細致的教授計劃時,首先是從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目的就是打好學生的音樂學習基礎。教師通過語境的營造和引導音樂體驗教學,教授音樂詞匯、調式音階、和聲曲式等音樂要素,使學生逐漸明白音樂結構與各種音樂元素的關系,在圍繞音樂要素的學習中,使學生獲得發展他們的音調和節奏能力,讀寫音樂詞匯的能力,調配音樂詞匯形成及運用的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和感受理解音樂的能力,促進音樂能力的發展。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藝術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有著越來越緊密的聯系,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載體之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意義也越發廣延。誠然,美育不可一蹴而就,長期的供給與不斷的浸透是必須的。而戈登的音樂教育思想激發了我們對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現狀的重新審視,戈登的音樂教育體系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啟示有以下三點:一是通過測試與歸類。判斷學生的音樂才能差異,既注重學生音樂能力傾向差異,又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學到新的音樂知識。二是循序漸進。長期堅持從聽、想、看、創作等訓練中融進音樂基礎理論知識,以實現學生音樂能力傾向的最大化。三是改變教師。用音樂教學的順序化,認識音樂學習的特征,學會推斷出結論,從而完成有效的音樂教學。戈登在其音樂教育理論體系中的音樂教學方法論,對音樂教育各個門類的教學及其延展提供了理論指導與標準檢測。學習與借鑒戈登音樂學習理論、課程、教學法,對于音樂教育者的音樂教學改進具有現實意義,并促進對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注釋:
[1][2]國務院公報2020年第30號。
[3]http://giml.org/mlt/.
[4]Gordon E E.All about Audiation and Music Aptitude[J].Musical Educators Journal,1999(02):41—44.
[5]周 陽.埃德溫·戈登音樂能力傾向研究及其教學理論意義[J].北方音樂,2015(12):50—52.
[6]Edwin Gordon.All about Audiation and MusicAptitudes[M].Music Educator Journal,1999.
[7][8]Christopher Azzara.Audiation,Improvisation,and Music Learning Theor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1991(02):106—109.
[9]Gordon E E.Untying Gordian Knots[J].GIA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