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峰,王 建,張陽陽,李 磊,王文舉
(中建七局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鄉村振興戰略是對我國廣大鄉村地區發展的重要指導方略之一,其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為此,當前很多鄉村地區加強了鄉村古建筑的修繕與改造。在保護當地建筑文化與鄉土文化的基礎之上,有效利用建筑創新的建筑設計理念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并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更好地利用鄉村古建筑,改善廣大鄉村地區落后貧困的局面,構建現代化的社會發展方式與治理體系,有效加強鄉村古建筑的改造,促進鄉村轉型,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古建筑是相對于現代建筑而言的,指的是人們基于生產與生活的考量,在漁村、農村、牧村等形式的鄉村中構建的傳統性建筑。古建筑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在長期歷史中保留了較為淳樸的民風與文化。往往與當地的地形條件與地勢特征相結合進行建造,具有一定的隨機性。雖然整體規劃設計的周密性不足,但是體現了古人對建筑的思考,往往保持了生態環境上的平衡,體現了濃郁的鄉村風貌特征。鄉村古建筑具有生產性的特征,建設初衷為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因此,建筑模式與建筑特征受到鄉村傳統、村風以及實際需求的影響。為此,并不過分追求美感,未照搬系統性的設計方案,而是從實際居住需要的角度出發,將居民實際生活需要與建筑科學技術相結合。鄉村古建筑具有地域性的特征,我國南方與北方、東方與西方的地理環境與居住條件具有較大的差異,使得在鄉村建筑設計風格與建筑方式上有所不同。不同地域對建筑的審美以及需求體現著一定的地域差異,例如在我國山東、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鄉村古建筑設計多采用整齊劃分的四合院建筑方式,而在我國福建、廣西、廣東等南方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寬廣的平原土地相對較少,在氣候表現上,空氣較為潮濕,降水豐富,因此鄉村古建筑多采用高聳的設計方式,在街道設計上采用整齊四方的劃分方式,而在我國西藏等西部地區,主要的生活方式為游牧生產,牧民具有較強的流動性,當地氣候較為寒冷,地帶多為凍土,建筑工程所需要的水泥、沙子、泥土等材料不足,因此鄉村古建筑多采用簡單的石塊累積建造。
當前我國很多鄉村地區均具有大量的古建筑,主要為生態型建筑,與當地的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相結合,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往往體現了一定的民族特色,在建筑過程中致力于實現環境、人與建筑之間的和諧發展,加強對自然要素的利用,由此形成了多種不同類型的鄉村建筑。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建筑形式。
(1)民族地域文化古建筑。我國很多鄉村古建筑均是在當地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的,體現了長期以來民族發展的特征,例如川西羌族區域鄉村古建筑建設過程中,利用木頭與石頭堆壘成房屋,并建立木走廊與宅院連接,選用當地大量的竹竿拼湊成較為簡單的動植物圖案,在體現羌族特色的同時也增加了鄉村建筑的美感。該建筑設計過程中具有較為濃郁的鄉土田園氛圍,在建筑前面放置收獲的農作物,并在院前院后種植植物,營造了良好的田園景象,同時基于現代建筑設計理念,構建了小二層羌族民居建筑,將當地地域文化融入至外部形態設計之中,結合地方性材料例如黃土、石材等,構建了較為粗獷的外部發展形態,使得該民居建筑具有較強的鄉村特色。
(2)生態型鄉村古建筑。生態型建筑類型是當前鄉村建筑行業發展的重要構成之一,基于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在建筑構思中有效利用當地的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利用本土資源對建筑工程進行規劃設計,在居住過程中能夠帶給居民良好的體驗感,并實現對鄉土資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在設計過程中有效利用綠植元素,增強了生態型建筑的自然氣息,實現鄉村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有效統一。
(3)現代田園風格的鄉村建筑。當前我國很多地區鄉村建筑已經逐漸突破了傳統鄉村建筑方式的桎梏,逐漸融合進現代田園的設計風格,以此更好地改善居住環境,并構建多元化的建筑設計方式,與當前現代農業生活方式相結合,基于鄉村設計風格,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以此營造一種田園鄉村的建筑氛圍,同時更好地保有原有的自然風貌,這也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當前我國現代田園鄉村建筑設計不斷改良,在保有傳統田園建筑文化的同時,有效融合現代建筑、現代農業、建筑文化,并對此予以創新,以此構建鄉村振興戰略之下的現代鄉村建筑體系。
(1)對鄉村古建筑改造進行整體規劃。為了促進鄉村振興戰略之下的古建筑保護與改造,要求對鄉村古建筑進行整體規劃,設置統一的管理標準,構建全面的鄉村傳統古建筑的保護機制,針對破損的墻壁、顏色缺失的建筑墻面等進行及時修繕與維護,在對鄉村古建筑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可以探索將其設計為民間博物館的形式,由此促進鄉村傳統古建筑在新時代之下煥發生機,充分發揮鄉村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這也是對鄉土古建筑的一種良好保護方式。要求針對已經遭到破壞的鄉村古建筑,構建專業的修復方式,利用現代修復技術以及設計理念盡量還原鄉村建筑的外貌,由此實現對鄉村古建筑的有效維護與保護。
探索構建完善的鄉村建筑保護體系,堅持科學性、協調性、合理性的保護原則,不斷優化鄉村建筑的保護工作??茖W性指的是將鄉村古建筑的改造與當前先進的建筑設計理念相結合,并契合當前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精準把控當前建筑保護與改造的各項內容,一旦鄉村古建筑遭到破壞,要求采用合理性的原則,基于經濟因素、技術操作、作業成本等因素,基于節能環保理念進行建筑修復與保護,協調性指的是采用修整與新建聯合的作業方式,保持鄉村建筑原始的自然風貌,并與當地的鄉村文化相結合。
(2)加強對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將古建筑作為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與要素之一,為此要求在設計過程中不斷加強對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開發。很多鄉村古建設計較為精良,對周邊環境的破壞與影響較小,古建筑周邊的生態環境保存較為良好,當前在很多生態系統設計中均運用了多種生物,每種生物均有自身的應用價值。包括無機物等植物生存原料的循環、各種動物的利用等,在設計過程中均有自身的應用價值。多種因素共同構成了當地生態環境系統,并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鄉村轉型以及古建筑保護過程中要求充分保持當地生態環境的平衡,加強對自然規律的有效利用,以此優化鄉村古建筑設計,在設計過程中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保存農村原有的環境藝術。我國具有眾多形態各異的村落,往往具有整體氣氛較為濃郁的獨特文化,在鄉村之中往往具有濃密的農作物、廣袤的田野草原等,在當前振興戰略實施之下,當前很多鄉村地區逐漸加強了城市化建設,融入現代生活元素,因此當前鄉村振興轉型機制之下,對古建筑的開發設計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以古建筑的改造促進鄉村轉型。將古建筑的改造設計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以此不斷加強鄉村建設,促進鄉村地區生活環境的改善,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尊重原有的生態環境,不斷加強對生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優化對各項資源的有效開發,在此設計過程中不斷增強鄉村建筑景觀的藝術性與觀賞性。
(4)加強對原有鄉村文化的保護。在對鄉村建筑進行優化設計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原有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當前很多建筑設計過程中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建筑設計師的個人特色與主觀思想。此類建筑設計雖然運用了多種設計元素,顯著增強了古建筑設計的效率,促進古建筑設計保持良好的美觀,對廣大民眾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此種古建筑設計雖然具有一定的特色,但是在設計過程中缺乏了與環境的共鳴,尤其是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加強對農村原有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開發,了解當地鄉村文化的核心內容,以此將鄉村文化融入至古建筑設計活動之中。促進鄉村建筑的建設能夠充分體現建筑設計師的個人特色。以此保證古建設計的特色,從而實現傳統文化與古建筑設計之間的有效融合。
在古建筑促進鄉村轉型過程中,基于美麗鄉村進行改造設計,將古建筑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改變原有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道路,在創造出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加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開發,在對古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以此對鄉村古建筑進行優化設計改造,不盲目追求表達視覺上的效果與經濟效益,而是加強對現有鄉村古建筑的有效保護與開發設計。將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轉型相結合,發現鄉村古建筑的閃光點,加強對古建筑文化的研究與開發,探討鄉村古建筑發展中的歷史意義。
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促進鄉村振興達到良好的建筑效果。在保留鄉村古建筑本身特色的同時保持時代發展氣息。在鄉村古建筑發展過程中,將鄉土要素融入其中,以此更好地傳承地域文化,促進鄉村古建筑的現代化創新。堅持整體性原則進行鄉村古建筑設計,實現鄉土資源與歷史文化、民族特色之間的整體性發展,促進民族建筑的整體性建設。
(5)加強鄉村旅游民宿建設。為了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對鄉村古建筑進行升級改造的過程中,與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相結合,將鄉村古建筑設計為鄉村旅游民宿,為促進鄉村轉型,不斷豐富鄉村古建筑的各項功能,包括基本住宿功能、飲食服務功能、生態服務功能、遼養服務功能等,為游客營造一種貼近自然的居住環境,使得游客在居住過程中能夠有效釋放日常工作生活中所積累的壓力,在鄉村民宿設計過程中,有效融合當地自然景色、生態環境,與民族地域文化相結合,營造具有良好藝術性與自然性的游客居住民宿。基于此種理念對現有的鄉村古建筑進行整體翻新與修整,加強對當地地域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將人文環境與景觀生態融合進景觀設計之中。由此在加強鄉村古建筑改造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現鄉村古建筑的經濟功能,促進鄉村經濟轉型發展。
古建筑是鄉村振興設計的重要要素之一,屬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礎,對古建筑的優化設計與改造,有利于更好地傳承地方鄉村文化,并為居民提供適宜的居住環境,加強對原有環境藝術的保護,基于鄉村文化進行古建筑設計。由此不斷提升古建筑設計質量,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優化鄉村古建筑設計,增強建筑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