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蜀娟
(大理州設計院有限公司,云南 大理 671000)
就目前來看,中國的城鄉融合發展已經開始轉入新的發展階段,在城鄉結構的轉型過程中已經處于“城鄉中國”的發展階段。因此,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促進城鎮化進程,更好的避免城鄉分裂的情況,在發展的過程中不但要堅持城鄉共生的原則,還應積極探索發展的路徑和方法。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實現城鄉集中化、均衡化發展,打造產業興旺、生態環境優良的鄉村發展環境,持續性健全城鄉融合機制,為后續工作高質量開展提供指導,政府應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做好階段性任務的分配工作。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城鄉邊緣地帶一直是問題較為突出的地方,文章就其為重點關注對象,為城鄉融合發展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和方法。
鄉村振興與城市發展相輔相成,存在共通點和異同點,兩者的相似之處就在于它們都與維持地區的生命力有著重要的聯系,且都要綜合考量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要素,為了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與人居環境之間的發展平衡性,進一步實現城鄉融合,城市復興和鄉村振興,都必須通過產業規劃和資源配置,實現對生態、生產和生活的設計。兩者不同之處在于由于全球化經濟的不斷影響,城市的原有地域文化和生態環建逐漸消失,被快速的城鎮化和現代化替代,且在經濟建設的影響下,城市風貌的同質化嚴重。而鄉村的發展相對來說較少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部分鄉村在歷史長河發展過程中,存留自身獨特的文化和生態氛圍,成為當地更具標識的要素。城鄉深層次融合發展結合具有兩方面的差異,實現城市對農村經濟上的反哺,同時確保鄉村在文化上反育城市,有效實現城鄉之間的資源有效流轉。截至現下發展調研結果分析,鄉村常見振興途徑為滿足消費逆城市化的主趨,進一步強化地方非農經濟和各類新興產業的發展,逐步選取合理的策略,促進農村供給測結構性創新改革,為農村產業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影響因素。另外,以經濟為發展重點,有效帶動當地社會文化的復蘇,有效改善人民居住環境,更好地實現城鄉循環發展戰略,有效避免“鄉村空心化”情況的發生。
為了有效實現鄉村認知的全面化,避免相應問題的發生,在進行鄉村振興路徑和方法的探索時應積極通過人文傳承的方式實現對耕讀文化和地緣文化的認識,挽留更多的鄉村精髓。只有通過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存留鄉村精髓,存儲傳統村落“形”,進而實現形神結合,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的“形神兼備”。而在實際的應用中,不管神或形,均交由人作為核心要素進行實施,鄉村內群體與未來發展密切相關,做好鄉村振興工作并非簡易化將其呈現為同質化嚴重的城市,主要選取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多元化平臺,做好鄉村建設的特色化和舒適化,不僅有助于存留鄉村內的問題,有助于對人才和資源深層次入駐和吸引,為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孕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實現對鄉村風貌的延續和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區域內鄉村風貌差異性較大,主要是當地區域內綜合呈現,其主要包含該區域內民風民俗等內容,其實際發展處于動態化,主要是歷史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民間社會對區域身份動態化選擇和價值認同引發。鄉村振興過程中,鄉村風貌的活化和保護至關重要,是呈現該區域內獨特性、個性化的重要標識,發展建設中應充分給予尊重,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明晰當地生產生活方式。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以村民作為主體,實現自上而下的建設規劃,實現鄉村風貌的發展性。在找尋鄉村振興的起點時應用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找到起點的基礎上積極利用彈性原則,實現動態上的高完成度。在振興建設的過程中應積極避免由于快速建設而造成的生態環境退化的現象,對于拷貝和移植出的鄉村風貌應采取杜絕的方式,進一步避免鄉村風貌的城市化和趨同化現象。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應精準掌握核心主體,以當地村民為核心,鄉村規劃設計師具體設計過程中,建議持續性延伸工作范圍,以免將重點局限于物質空間設計,應高質量落實發展性規劃,設計師還應深入鄉村,通過駐村等方式實現對當地村民訴求的了解和認識。除此之外,鄉村規劃的設計師還應全程參與鄉村振興,對鄉村振興有全方位的認識,并積極參與當地村民的互動,實現對村民的教育和引導,有效增強村民的身份認同感,為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積極的影響因素。
傳統鄉村的聚落和建筑,均是基于當地實際條件和居民多元化需求建設,屬于微觀的建設視角,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體現了適用性建造技術,其鄉土建筑和民居的生命周期屬于自組織的機制。即便實際規劃和建造過程中未引入專業人員,但其形態的構成卻有一定的道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盡管由歷代人生產和生活形成的鄉村聚落略顯無序化、分散化,但在其雜亂的外表下具備獨特的內涵和精神,其主要涵蓋村巷間空間秩序、村民血緣關系,且涵蓋各類儀式活動和鄰里間產權界限。上述原因導致呈現的聚落形態,與現下網絡存在異曲同工之妙。此外,伴隨時間的遷移,聚落結構逐步趨于穩定,其發展和生長結構呈現更具有機性和彈性,作為傳統人居文化和自然關系客觀反映。
鄉村實際發展規劃和設計過程中,為獲取較佳的成效,應摒棄城市規劃設計的整體思路和模式,確保鄉村振興建設的科學性和適用性。另外,也不能根據城市人對鄉村的憧憬來進行烏托邦式的改建,出現想象與現實不同的情況??偟膩碚f,鄉村規劃設計實施之前,有必要分析鄉村發展基本特征和規律,明晰村落自身形態與生態環境的關聯性。其次,應掌握鄉村空間結構布局的波動對生產力及其生產關系的影響和干擾,明晰其相互間的作用和影響。另外,還應做好對當地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研究,為傳承和發展鄉村建設的智慧提供積極影響。鄉村振興也是一個以研究為導向的交互式學習過程,通過不同利益的相關團體的參與,以交互的形式形成鄉村發展的合力,共同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
當代人居住理念的核心為因地制宜,在居住適宜的情況下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在實際的規劃建設時加強對景觀這一跨學科概念的應用,加強其引導性,更好地實現對當前城鄉關系的解讀,從更全面的角度出發,確保對當地居民的環境行為特征的理解,實現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在對自然環境進行利用時應選擇恰當且適宜的方式。始終以景觀為核心導向,循序漸進引領鄉村振興建設,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可從本質層面消除城鄉二次元經濟產生各類歷史問題,還可為自然資源部門對國土空間合理規劃、運用提供強有力的基礎,確保生態環境與鄉村規劃建設發展保持協調、共同發展。此外,以景觀為核心的鄉村振興,可以更好地促進當地村民的文化認同,增強村民的身份感。通過對村民的教育和引導,使其主動投身于鄉村建設,為地方文化脈絡和土地理論的延續提供保障。
不同區域內鄉村呈現的文化特色存在較大差異性,存留個性化、特色化的農耕文化,且不同的地域的相同文化特色也是有所不同的,在進行鄉村振興規劃設計中應加強對不同鄉村文化的保障。以景觀為核心的鄉村振興規劃中,保持正確的工作態度開展設計,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理念,最大限度避免對生態環境產生損傷,加強對當地民風民俗的保護。另外,在進行設計時應加強對其特有文化精髓的提煉。并在具體的設計中有所體現,使設計不但能滿足人們的居住,還可以增加當地民居的歸屬感。
在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時刻謹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把保護鄉村的生態環境放在規劃設計的第一位。首先,在建設材料的選擇方面應積極利用當地的材料,這不但有利于保存當地的鄉村特色,還可以有效減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其次,在進行資源的開發利用時應按照合理構建的開發體系進行開發,避免開發過度的情況。最后,為了有效地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在實際的規劃中應設立科學的利用方案,確保在保障鄉村居民生活的基礎上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實現鄉村生態的平衡發展。
鄉村振興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對人的服務,因此在以景觀為引導的鄉村規劃設計中應加強對人的考量,設計出的具體設施不但符合人們生活需求,而且滿足審美需要。在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加強對人們喜好的考慮,在進行設計時做好對當地的考察工作。這不但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還有利于當地特有文化和風俗風貌的展示,實現文化傳承。
區域文化作為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人文的核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最好的佐證。不同鄉村的區域文化特色各有不同,因此在實際的鄉村振興規劃設計中應重視區域文化特色的展現,加強對鄉村文化特色的研究,實現對特有元素和符號的提煉,在實際的應用中不斷的融合。景觀引導下的鄉村振興規劃應該是有創新性和新穎性的,因此在文化符號和元素的融合方面應積極探索宣傳和傳承的方式,給人耳目一新的體驗,拒絕同質化現象。在實際的規劃設計中應加強對民意的收集和研究,發揮其規劃主體的作用,促進村民生活提升的同時積極傳遞文化。另外,在鄉村振興的規劃設計中應實現對鄉村相關利益的結合,倒逼當地村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項目高質量開展和實施,提高村民對項目實施滿意度。鄉村區域文化針對精細化、具體化建設至關重要,文化特色就是鄉村建設的“魂”,要想保住“魂”,就必須加強對區域文化特色的凸顯,打造出緊跟時代適宜居住的鄉村環境。
以景觀為引導的鄉村振興規劃設計必須重視對當地區域各種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避免出現自然資源和人文特色被破壞的情況,因此要不斷加強對當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實現各種資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不同的生態所呈現的生態結構是不同的,因此在實際的規劃中應嚴格遵守相關政策和措施,積極應用科學環保的設計方法,實現對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效融合。站在全局的角度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選擇合理的方式實現對鄉村振興的規劃,確保設計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在具體的設計規劃中加強對地理特征的結合與利用,為更好地實現景觀引導下的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有利影響。在進行規劃設計時用在原有的結構上進行,確保規劃建設的合理性。另外,在進行設計時應注重設計的區別化,對不同的地理特征實行不同的設計規劃,更好地實現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和發展。不同的地理特征所造就的人文是不同的,有著一定的區別性。地理特征還會對周邊的氣候造成微弱的影響,就像河邊和草地一樣,因為其地理特征有區別,其周圍的氣候也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具體的規劃設計時應結合實際的地理環境進行設計,實現分區域規劃。鄉村規劃和設計在保障地形和地理完整性的同時還應加強對長遠規劃的考慮,為后續穩健、長足發展作支撐。鄉村振興規劃設計作為復雜性、綜合性特征,有著較多的參與方,在具體的設計中應綜合各方面的力量,統籌全局,加強政府引導和民眾的參與,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綜上所述,景觀作為人與自然互動的媒介,在自然與人的歷史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在進行鄉村規劃建設時應以景觀為引導,可以更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使村民成為規劃建設的主體,為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積極的影響因素。另外,動態化作為景觀的代表特征,可在鄉村規劃設計中,始終以全過程為核心的動態化發展設計,其不但可以有效激發鄉村規劃建設參與者的思考與反思,還可以為鄉村建設提供良好的建造思路和路徑,實現鄉村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促進鄉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