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潛
(廣州市花都區三坑水庫管理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0)
(1)水質變化。在現代化生產生活中,水庫庫區以及周邊排放的生活用水、工業廢水等處理不當就會引起一定的水質變化,若是重金屬、 病原微生物、農藥等過度排放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水域平衡,水體自凈能力降低,而大量有機物質也會導致水體發生富營養化問題。 富營養化問題發生會直接影響水質,水透明度降低、溶解氧過飽和狀態等都極易產生,而溶解氧飽和也會直接影響水生生物的自然生長條件,引發其病變或是死亡就會給生態保護帶來極大限制。同時水源污染也是水庫管理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發生水源污染問題會給水庫內部生態系統帶來一定影響,也會影響水庫灌溉功能。所以在現代化生產過程中應重點控制污染物以及廢水排放量,堅持源頭治理以及排放適度原則,避免給水自凈能力帶來的限制,也避免污染物質長期留存在水庫影響其水源價值。
(2)泥沙沉積。從水庫建設原則來看,一般情況下建設在河道中上游階段,但是水流動過程中也會摻雜著大量泥沙,當水源流動也意味著泥沙會隨著水的流動方向而進入到水庫,所以在水庫管理中需要解決泥沙沉積問題。 泥沙沉積也會影響水中生物的生存環境,若是水庫管理中部分問題解決不到位也會引發多樣化生態系統失衡, 水庫下游濕地面積受限,水位下降也會給周邊生物生存帶來危害。而水庫在維修建設當中也會涉及到河道和河岸開挖施工,不僅影響土壤的穩定性也需要將部分植被進行挖除,這也會影響自然生態的生存空間。而水庫修建目的在于控制水流,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當水庫對原本河道連續性帶來阻斷作用也會導致魚類生存面臨一定困難,給水中生物多樣性帶來極大破壞。
(3)地質災害。水庫管理過程中,也極易受到地質災害影響,而地質災害發生不僅影響水庫運行安全,也會給生態保護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客觀來說山區水庫更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其地理位置特殊,兩邊山體下部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山體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問題極易發生,在大型水庫建設中也存在引發地震的誘因,水庫大壩的重量會給地殼帶來一定壓迫從而引發輕微地震。而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也會給影響水庫的整體結構,夏季降雨多會導致岸坡地表上土層結構受侵蝕,強降雨匯集到水庫沖溝內,水流流量變大,沖刷力提升也極易造成沖溝兩岸坍塌。此外,在水庫管理中也應當注意水域鹽堿化問題,此類問題在北方地區較為常見,部分不耐鹽淡水生物數量逐漸減少而耐鹽種數量呈現增長趨勢。
在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過程中,應當做好宣傳教育引導工作,只有大眾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升,相關工作機制才能夠有序落實,由意識來引導實踐能夠在水庫管理過程中鞏固生態保護工作基礎。基于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目標提高相關部門、單位以及水庫工作人員、社會公眾的協調力度,通過法規宣傳以及政策普及提升大眾對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工作的認識。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應用過程中,也應當不斷拓寬生態保護宣傳工作的覆蓋范圍,積極調動社會公眾的參與性進而落實各項生態保護措施。相關管理部門也應當依照相關標準對水庫管理以及生態保護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監管,明確水庫流域中的各項控制與管理指標,并制定相應的污染防治規劃。針對各地區不同的水庫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目標來制定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同時對入庫河流以及漁業養殖等各個方面提高管控力度。在水庫管理過程中也應當加強改善水庫水質的工作力度,圍繞促進水庫與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核心要點來做好防護部署,在水庫興建期間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應當做好相應修復,可以通過建設生態保護區、栽種植被等方式來進行,并重點改善周邊土壤條件,保護自然植被天然的生長條件。
在水庫管理過程中應當做好日常巡查,結合以往水庫管理中的重點問題以及重點區域來制定相應的巡查計劃,并對水庫大壩、 放水閘門起閉、溢洪道等重點位置進行定期巡檢。 工作人員應當依照日常規定時間和次數進行水庫常規檢查, 并在數據監測下把控水庫管理中的特殊情況,若是周邊發生強降雨、 山洪等情況應當及時采取一定緊急措施。通過風險防控以及查缺補漏來提升水庫管理工作水平,并提高生態保護力度,與此同時在日常管理中也應當以硬性指標為約束,降低人為因素對水庫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工作人員既要發揮其職能作用維護水事秩序,也要在工作目標引導下構建專業化的水政監察隊伍。基于國家制度法規若是在巡查期間發現違規用地、投喂養殖等違法情況需要采取相應的手段并分析風險成因對相關涉事人員進行適當懲處。為進一步提升水庫管理成效,提高生態保護的整體效率,水庫管理單位也應當加強與公安部門、林業部門的聯合力度,通過專項聯合執法來提高管理效果。而水庫工作人員作為水庫管理工作開展落實的主體力量,需要具備極高的職業素養與專業能力,同時也要提升其自身的生態保護意識 ,深入落實水庫生態保護工作,兼具經濟發展與生態效益。
(1)維修養護,綜合治理。在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過程中應當完善相關工作機制,既要加強水庫運行情況的監督管理,也要實現綜合治理,降低水庫事故以及污染問題給生態保護工作帶來的消極影響。這就要求工作人員能夠不斷積累個人工作經驗,并做好日常水庫檢查檢測工作,重點記錄水庫水位數據并處理好相關信息,同時也要進一步提升水庫修理養護工作力度。水庫在建設當中由各種設備和金屬結構組成, 而水庫在長期運行中會受到各類因素影響,部分組件易受到水的侵蝕而影響其功能發揮,所以為保證水庫管理安全,確保水庫正常運行,需要做好水庫各部位以及各組件的維護管理,圍繞水庫功能來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并提高技術應用效果。
(2)部門協調,完善機制。促進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應當充分發揮各部門協調作用,基于工作機制來制定更全面的保護政策,并借助產業政策引導生產力要素傾向于流域生態功能保護水庫的方向。從水庫管理來看,在管理過程中受到位置條件限制所以需要協調的工作部門以及內容較多,這就需要合理劃分管理職責,并針對流域范圍來構建多部門協作的工作保護機制。在關鍵位置放置相應的監測點,通過全天候動態監控來明確水庫生態狀況并及時將各類信息完善到水庫管理平臺,與國家生態紅線、生態功能區等多層級管理信息系統相對接,打破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管理限制。在水庫監測系統與政府電子信息平臺聯網后積極打造生態行政管理與社會服務信息一體化發展格局,進而有效提升水庫管理過程中流域內各級部門綜合治理決策能力,促進其辦事效率提升。基于生態補償機制保護流域生態功能,全力實現流域生態平衡目標,并落實資源有償使用,提高各相關單位的生態保護協調力度,也積極調動流域內居民保護積極性。與此同時政府職能部門也要做好監督引導, 加大資金以及技術投入力度, 完善經費籌措與資金保障,確保人員經費、 儀器購置費等落實到位,并保障水庫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充足,確保水庫管理工作落實到位。
(1)水質監測,污染治理。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協調發展,應當做好水庫污染處理,提高水質監測力度,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嚴格控制水庫周邊生產生活廢水排放量,對于投放飼料以及其他有害物品的行為也應當嚴格制止。在水庫管理過程中也應當禁止庫區及周邊范圍內以各類不正當手段盜取水庫漁業資源行為,對于在水庫從事水上餐飲、放養畜禽以及擴建與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應及時進行管理。對于部分污染企業和家庭作坊應當提高管控力度并推出相應的改善機制,理清水庫管理與生態治理重點,并有效調動水庫周邊的企業進行有層次有階段的水庫輔助治理以及生態保護工作。而在日常水庫水質監測工作當中,應當做好水庫生物監測和理化監測,通過生物監測的方法來分析浮游生物及植物并制定針對性的防護保護措施。為提高生態保護效率也應當大力建設水源涵養林,提高水庫水質改善保護效率并將水源涵養林作為水庫建設的重要一環,兼具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通過水資源良性調控來提高水源的循環性能,并把握建設水源涵養林的影響要素,做好水庫區淤泥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水庫區泥沙淤積會影響水庫工作效益,淤泥較多也會給水庫功能帶來影響,若是泥沙淤積向水庫上游發展,也極易給上游地區帶來鹽堿化問題 ,泥沙中所夾雜著的一些污染物也容易引發水質發生惡化,不僅影響水庫管理工作也會影響生態保護效益。 所以對于相關單位來說,在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工作中需要重視人類活動和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多種方式來提升保護效力。結合水庫管理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節水方法來促進供水能力提升,在新理論與新技術的應用發展中提升用水效率,同時也可以借助科學的規劃與管理,來降低水庫管理成本。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圍繞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目標來開拓工作新思路,在合法合規下開發庫區資源并進行有機水產品生產。如此可適當提升水質自凈能力也能夠發展生態漁業,促進水庫漁業健康發展,在落實生態保護目標的同時帶動經濟效益提升。
(2)明確目標,科學規劃。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應當明確目標,圍繞二者協調發展的工作要點來進行科學規劃,從以往所采取的工作措施來看,通過生態林、生態濕地構建來提升水庫周邊水體自我凈化能力,如此可保持水土條件也能夠提高水源質量。通過水庫管理成效的提升保證大眾生產生活用水標準,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庫所處的當地環境條件。在規劃工作當中,相關部門在合理劃分職責的同時也應當明確規劃管理區范圍以及界線, 圍繞水庫管理目標與實現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目標來重點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在人員、資金、技術的加持下構建內容豐富的水生態文化保護以及科普教育體驗基地,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態體驗系統。在規劃過程中也應當始終堅持綠色可持續指導思想,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確保水庫可以充分發揮其供水、防洪、灌溉等諸多效益。在推進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中也需要堅持保護與開發、 經濟發展與生態效益之間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有目的有規劃地落實工作計劃。以現代經營管理理念與管理手段來逐步完善水利工程基礎設施, 落實多元化投資發展策略,堅持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的功能性、整體性、適用性協調發展原則,始終落實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的工作理念。
綜上所述,水庫管理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保持生態健康與平衡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兼具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協同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水庫管理過程中以往圍繞生態保護目標,既要提高水庫管理效率,也要制定更全面的協調保護機制。 明確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問題,并做好污染物排放的監督管控,找到水庫管理與生態保護的共性手段,并結合各水庫的實際特征來提高管理針對性,實現水庫運行管理安全有序,最大程度降低對生態帶來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