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記載,黃帝曾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從此拉開了中國“銅”話故事的序幕。民以食為天,所以古人很早就用青銅來制造食器,河南博物院中就收藏了一件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食器——“柞(zuò)伯”銅簋(guǐ)。這是一件盛飯的食器,1993 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的應國墓地,仔細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它的特別之處。
酷似獎杯的“柞伯”銅簋造型非常獨特,上面竟然還有完整記錄了物品主人參加一場比賽并奪冠的銘文,所以有人說它是一件特殊的“冠軍紀念杯”。


這位于器物內底部的8 行74 個字的銘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有趣的“銅”話故事呢?
8 月的一個早晨,周昭王在首都鎬京(hàojīng,今陜西省西安市)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射禮(類似于今天的射箭比賽)活動。比賽前周王講話:“各位,你們要按長幼順序,謙遜恭敬地進行射箭比賽,射中靶心最多的人才可以得到本王賞賜的十塊紅銅板!”結果,參賽選手柞伯成績最優秀,獲得了這份嘉獎。為了紀念這一殊榮,柞伯特意用周王賞賜的紅銅板做原料,鑄造了這件“冠軍紀念杯”。
瞧,古人的“小作文”多么言簡意賅,用74個字就把比賽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講得一清二楚,堪稱一篇優秀的記敘文了。而且,在書法家的眼中,這篇“小作文”還是一件漂亮的書法作品呢!

“柞伯”銅簋十分珍貴,還因為它里面的銘文為我們研究古代特別是西周時期的射禮制度提供了資料。
那時候,人們參加射禮比賽要先擺好鐘、鼓等樂器,再舉杯共飲,然后才掛起靶子,開始比賽。射箭時,射箭者不能隨意做動作,而要配合著音樂的節奏來拉弓射箭。否則,即便射中了也不計成績。由此可見,在周代,即使是個射箭高手,如果沒有一定的樂感,也很難成為冠軍。
那位柞伯在鏗鏘有力的鼓樂聲中,隨著鼓點十發十中,贏得了周王的獎賞,這份榮耀通過“柞伯”銅簋留存到了今天。
“柞伯”銅簋的“銅”話故事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氣勢磅礴、合樂而射的秋季射禮畫卷,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柞伯贏得比賽與獲得獎賞后的巨大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