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認為,疫情對年輕一代的傷害,比人們想象的要大。怎么應對這種影響?關鍵是不要被疫情馴化,保持自己的生活秩序,用秩序對抗失序。
不被疫情馴化,就是不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消磨自己的追求,放棄自己的主動性:雙手一攤,疫情讓我太難了。一個作家說過,越是狀態不好的時候越要保持自律,別讓自己陷入無聊的黑洞和空虛之中。我們的生活時間不是由疫情而是由我們自己支配,汲取人類優秀的思想成果,讀書、寫作、批判性思考、運動、與人交流。環境的失序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們的精神生活跟著一起失序, 在“ 狀態不好”后沒有很快建立起自己的秩序,被失序情緒伴隨的失落感、憤懣感和無所適從感支配,陷入這無聊的黑洞和空虛中跳不出來。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刷屏的文章:《封了57天后,在小區發現了84種草藥,43種野菜》,一個被封控在小區近兩個月的人,沒有浪費這段時間,而是拾起了自己的植物研究興趣,將鏡頭對準小區里那些“隱秘的角落”,記錄那些野生植物的成長史。在文章中他這樣寫道:“它們不會因為被叫作‘雜草’而垂頭喪氣,也不會因為被做成‘連花清瘟’而春風得意, 它們作為生命本身,時刻認真、冷靜、清醒地對待和關注生命自身。疫情終將過去,封控終將結束,這個城市的綠化景觀肯定會被重整一新。但只要這個環境還能孕育生命,總有一些它們的種子隨風飄散,落地扎根。”發現了84種草藥,可能在科學上并無多少創見性,卻讓人看到了一種不被疫情心態支配的韌性。
hehe//摘自2022年6月19日《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