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民間有句俗語“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由此可見餃子在膠東人生活里的地位。在餃子家族中,又以鲅魚餃子為最。蓬萊人稱餃子為“馉子”,如果翻閱現代漢語詞典,里面并沒有這個詞,有一個相近的詞叫“馉饳”。“馉饳”這個詞的解釋是“古時一種面制食品”。但是,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用了,馉饳是什么樣子,估計也很少有人知道。書上說的做法比水餃和餛飩都要復雜一些:先切出四四方方的面皮,托在手里,將肉餡擱進去,對角折起,邊緣捏緊,形似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把三角形的兩個銳角合攏到一塊兒,疊壓、捏緊,成品像花骨朵一樣含苞待放,最后再入油鍋炸黃,用竹簽子串起來,這便是馉饳。
《山東民俗·日常食品》中曾記載一種鲅魚餡的馉饳:“大魚馉饳,取新上岸鮮鲅魚,片肉,剁或切為餡,少佐鹽,略加韭菜、油,包為餃子,大如小兒拳,煮熟,每碗只盛兩只,中等飯量,六七只盡飽,吃來極為酣暢。”暗猜想,這當是鲅魚餃子的原始版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蓬萊人,雖然已離開故鄉20年了,但骨子里依然認為蓬萊的鲅魚餃子最好吃。好吃的秘密為“鮮而有道”。秋風起,鲅魚肥。鲅魚是清早五六點鐘從海港碼頭上岸的,魚身光滑有光澤,新鮮到一破膛就流血水,豈能不鮮?調制鲅魚水餃餡,“攪”力很重要,鮮鲅魚去刺后剁成泥,混合少許五花肉餡,加入蛋清、花生油、韭菜末,需要用筷子朝一個方向攪動,中間不能換方向,一氣呵成才行。一盤合格的鲅魚水餃,皮薄餡大,餡料馥郁,口感鮮美。
在膠東,吃鲅魚水餃也有幾分講究。漁民的粗放吃法是一口水餃一口蒜瓣,不求精致,只求那份酣暢淋漓的感覺。一般家庭吃法則是調汁:用醋、味極鮮、香油加姜、蒜分別調成姜汁和蒜汁。趁熱夾一個皮薄多汁的水餃,咬一口,汁水鮮香四溢,意猶未盡,再蘸上點兒喜歡的碗汁小料入口,醋的酸爽、韭菜的辛香、五花肉和鲅魚肉的軟糯,瞬間在口腔中完美融合。
來北京工作后,一個人常常食之無味,分外想念舌尖上的故鄉。天一涼,我心心念念的便是這碗鲅魚餃子。
(摘自《齊魯晚報》,本刊有刪節)(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