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中,筆者主要表達了兩個觀點。第一,“短線應有c-4-c浪反彈”;第二,“指數或有一個震蕩整理過程,待市場情緒穩定后,再進入B-c浪。”這里所指的短線反彈,正是10月14日的上漲。(見圖一)

如圖一所示,延續之前的浪形劃分,將10月12日的反彈視為c-4-a浪,13日的震蕩是c-4-b浪,屬于平臺形整理,接著便是c-4-c浪反彈。
俗話說:魔鬼藏在細節里。如果觀察得足夠仔細,我們可以看到,在滬深300指數10月13日的日內分時圖上,呈現出5:3:5結構的三折浪形態。(見圖二)

另外,從10月18日到25日,大盤的確經歷了一個震蕩整理過程,上證指數構筑雙底。雖然,上證指數10月25日的低點2944點,與前低2934點僅相差10個點。如果后市不再跌破2934點,那么就有第二種浪形劃分,即認為7月初以來的B-b浪調整已在10月12日結束(見圖三)。根據艾略特波浪原理,以上分析的依據是,從2934低點到3099高點,能夠劃分出5個子浪,應是一種向上的推動浪形態。而之后6個交易日的調整,則可看作是abc三折浪結構。

這樣,上證50指數、滬深300、中證800、深證100指數等均可按照第一種劃分,深證成指、中證500、中證1000、創業板指數則可歸入第二種。就好比“龍生九子,各不相同”。各個指數形態的差異,既增加了走勢研判的難度,也使得浪形分析更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經過長時間的調整,指數高低點位之間,呈現出一些重要的空間比例關系。例如滬深300指數,若按照10月12日的低點3594點,與去年2月18日的高點5930比較,回撤幅度非常接近黃金分割率0.382。
按缺口理論分析,7月上旬以來,上證指數日K線出現過兩個跳空缺口,即7月11日的初始缺口和9月14日的中繼缺口。上周開始,指數又有多個交易日低開。本周一早盤的跳空,可認為是第三個重要缺口,也就是竭盡缺口。無論是從基本面還是技術面考量,本周都應該屬于超跌了。
雖然廣大投資者期盼大盤能來一波像樣的反彈,但今天依然是高開低走。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浪形細部走勢十分微妙。(見圖四)

圖四中的小5浪沒有創新低,K線走勢似乎介于兩種浪形之間,呈對稱收斂三角形,并已到了末端。這也表明當前多空力量相互制衡,處于臨界點上。
時間方面,10月27日是7月5日下跌之后的第76個交易日,這是一個重要的盧卡斯數字,可能會是變盤窗口。無論是按照前述哪種浪形劃分,波段調整都有可能已經在尾盤結束,明天或將開啟新的篇章。
總體而言,水漲船高,大盤指數上行需要持續的量能推動,這也許是未來一段時間決定本輪反彈高度的重要因素。
關于證券投資分析,坊間存在許多不同見解,同時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常見的操作,如依據MACD、KDJ等指標交叉進出場,均線上穿買入、下穿賣出,以及趨勢跟隨等,從實際結果上看,似乎并不具備勝算優勢。其中隱含的基本邏輯是,多數人都使用的同質化方法大概率不會奏效。
事實上,傳統慣性思維很難突破認知局限,需要站在另一個層面或高度,以獨特創新的思路來觀察市場。技術分析工具也要在實踐中不斷琢磨,將其本質原理內化于心,方能融會貫通,直至進入游刃有余的境界。